明日方舟吧 关注:1,870,038贴子:86,227,778

科普一下黑骑士的主武器(副武器?):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锏、鞭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形制仅现于中国的传统冷兵器,但各种作品中却少有出现把锏作为武器的人物,
赶上这个机会,正好科普一下锏这个受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出现的打击兵器
首先,虽然类似武经总要的古籍里经常把锏画成一条长方体(如下图),但实际上根据目前的出土文物可以确认:

(《武经总要》)
锏是一种方正、有棱、厚重且锏身走势渐向锋收(前细后粗),最终成为锥形的打击类兵器,握柄则有扁柄及圆柄两种,柄尾常系绳索于手腕防止脱手,因其形方而有四棱,得名于“简”
《武备志》载:“鞭、锏、蒺藜、蒜头(锤),皆短兵器中最短者,以力士求之,奋扬可前、足以靡三军,其制大同小异。”
其设计类似于钝器化的剑,也因此和剑一样是具有重心靠后、便于变招这一特性的武器之一,在后世发展出的技法中,可使出击、刺、点、格、劈、架、压等技术,
区别于重心靠前、因而具有更大的打击力但也难以做出精密的动作和变招的锤等武器;
鞭、锏的区别在于锏是棱柱、鞭是有节的圆柱,因此鞭的重量和制作难度都要高一些
另外,锏的尖端也可做击刺用途,但锏身之棱通常不会开刃

(宋锏)
此类兵器在晋代就已出现,如《新五代史》记载晋大将安重荣使大铁鞭,人称铁鞭郎君;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大将秦旭及其子秦葬亦善使双锏,屡立战功;

(辽代环首一字格四棱铁锏)
但若只论锏,进入中原地区应是在辽、宋、金时期,并随着民族交融和宋兵器相互影响,
如金将乌延查刺,“力兼数人,勇果无敌”;“左右手持两大铁锏,锏重数十斤,人号为“铁锏万户”。
金正隆六年( 1161年),完颜亮征集全部军队攻宋,后方空虚。“ 契丹括里陷韩州,围信州,远近震骇”。查刺回师解信州围。括里撤军,查刺追击,“贼(契丹人)方就平野为阵,查剌身率锐士,以铁锏左右挥击之,无不僵仆……贼众大败”
如金、辽,受到刀剑装具的影响,出现了扁柄、一字格锏、
或如于辽宁建昌喇嘛洞公社龟山出土的一铁锏。
“系锻制品,现状完整,但锈蚀较重。为一条长铁棍,中间起凸箍一周,将其分成前后两段。前段较短呈圆柱体,径围稍细;后段较长呈八棱柱体,径围略粗,末端平齐,带有一穿。通长79厘米,直径1.8~2.3厘米,穿孔直径0.4厘米。墓葬年代为辽天祚帝乾统二年至六年(1102--1106 )。”
(《辽宁建昌龟山一号辽墓》,《文物》1985年第3期。)
在明清时代、用锏者多为步战,锏亦随之变短、轻,变为圆柄;

(明代全装铁锏)
另,清《皇朝礼器图式》载:
“绿营双锏,炼铁为之,左右双持,通长各二尺七寸一分五厘。锏长各二尺一寸,圭首方棱,銎为铁盘,厚一分五厘,重各一斤六两有奇。柄各长六寸,围三寸,木质髹朱,末钻以铁。”
即此锏用精铁制造,左右手各持一柄。通长2.715尺,锏身长2.1尺,前锋平视呈圭首形,锏身周围起四棱,横截面呈正方形。按柄的銎前方连接着护手盘,厚1.5分。
重量各在1斤6两(合820.6克)以上。木柄各长6寸, 径围(周长)3寸,表面髹红色漆,柄末装有铁冒。

再介绍一下目前最有名的锏之一————李纲锏:

福建金鸡山发现, 并于1985年入藏福建省博物馆,由宋代抗金名将李纲使用过的兵器。按其形制可称之为“三棱锏”,锏身为前细后丰的三棱铁棒,横截面呈等边三角形,顶端尖锐。
手柄中间稍粗、两头略细,手柄与锏身之间有格,柄端有凸出的椭圆形首。三棱锏的质量比四棱锏轻便,锐棱的劈打,杀伤力在一般钝器打击之上;尖锐的前端具备前刺的功能,可见是一件多功能的打击兵器。
通长94.2厘米,锏身长74.1厘米,柄长20.1厘米,重3.6千克。锏身一面有错金篆书铭文七字:“靖康元年李纲制”。靖康元年为1126 年。配有圆形红木套鞘,长76厘米,表面阴刻银饰花草、蝙蝠、古磬垂缨络等图案;中间箍有两道带提耳的铜箍,可以像刀剑一样佩带在腰间;鞘末包有球形铜珌。
-------------------------
说到锏的重量,仅凭常识就能知道,百度百科上所说的“数十公斤”显然不足为道。
俗话说得好,“百步无轻担”,战阵搏杀更需耐久,兵器若是过重显然最为有害。
一些相传极重的名将的兵器,亦多为著者的编造和夸大,并被某些不察的史家采入史传。
《金史乌延查刺传》记:“查刺左右手持两大铁简,简重数.十斤。”
又如《明史●刘蜒传》记,蜒所用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皆不足据。
《新唐书张兴传》记,张兴膂力过人,所用陌刀“重十五斤”(按唐代一斤比今稍重),是符合实际的一例。
大致勇力非常者,所用兵刃也不过十来公斤而已。
至于锏,由出土文物可知,其重量从最轻的一斤多、再到三到五斤,乃至最重的七斤二两皆有存在,少有更重者。
-------------------
顺便也分享一下自购的一对锏,虽然是现代的仿古制品、但质量还是不错

单只重约三斤七两,我自认也算是力气过人,舞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拿一下家里七升半的水桶,就知道数十公斤到底有多重了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1-12-22 23:51回复
    测试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12-22 23:54
    收起回复
      2025-07-23 19:2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多说一些有的没的,
      早期的锏多为马战,后期的锏多为步战,
      采用剑的装具的锏多为木柄,早期的锏则有不少锏身与柄一体的设计

      黑骑士的这副家伙是标准的步战用锏,手柄貌似是一体的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1-12-23 00:08
      收起回复
        留名慢慢看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2-23 00:09
        收起回复
          cy插个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2-23 00:19
          回复
            帮顶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12-23 00:32
            回复
              有些理论认为传记里所说武器分量指的是训练用具(相当于杠铃,当然有些猛人多少能抡一抡),真上阵还是老老实实拿马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12-23 00:49
              收起回复
                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12-23 00:49
                回复
                  2025-07-23 19:18: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2-23 00:55
                  回复
                    好科普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12-23 01:06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2-23 01:0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12-23 01:33
                        回复
                          我第一次在影视中看到还是狄仁杰通天帝国,那把亢龙锏真挺帅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12-23 01:41
                          收起回复
                            待续,明天再用我浅薄的知识讲讲无甲双锏技术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21-12-23 01:59
                            回复
                              2025-07-23 19:1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插眼暖一暖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12-23 0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