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荆州地区农村很常见,问题的根源由弟弟,弟媳的因素,你也有很大的问题。
矛盾产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哥哥大学毕业混的不好,让弟弟建立了心理上的优越感,人的思想比较直接,过去他可能觉得哥哥处处比较强,父母比较偏爱哥哥,同时哥哥享受了高等教育,在你面前是比较自卑的。但是你毕业后混的不怎么样,弟弟却收入不薄,打下一片家业,所以弟弟心里建立了优越感,一是平衡自己的内心,弥补过去的心里缺失,二是自我的肯定,肯定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收获。在这个自我的满足过程中你弟弟不断的在心里放大这一因素。
第二阶段是哥哥嫂子在外生活,家中的事情肯定是弟弟处理的比较多,文中也提到弟媳之前和母亲相处的很好,经常带母亲看医院。加上之前弟弟在亲朋好友中出售阔错,口碑不错。这一点上,弟弟在心理上认同了,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领头羊,所以建房的时候一是出于哥哥经济的考量,二是觉得自己绝对是这个家的基层人和话事者,所以就没有让哥哥出钱,但是两兄弟在这一期间,哥哥绝对逃避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第三阶段的问题就是弟弟的受挫,随着受挫,在经济上可能无法支撑自己过去成功者的形象,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弟媳此时肯定也是对弟弟各种嫌弃,矛盾逐渐激化,如果弟弟在经济上还受到了媳妇娘家的支持的话,他更加在心理上偏向自己媳妇,何况两兄弟都已经成家,两口子除非不过日子了,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内部矛盾向外部转化,然而,哥哥在过去的大家族中一直没作为,枪口自然对准哥哥一家。
前几年的家庭伦理片《都挺好》,片中的大哥也是总是通过电话和家人沟通,作为家庭的既得利益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通过各种合情合理的理论,对其他家庭成员表示不满。
而文中的哥哥,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人在农村太常见了,他们有着同样的特点,就是受过教育,找了外地的妻子,然后工作在其他城市,在生活上事实与家乡已经没有了联系。早年在外非常煎熬,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生活好转,在城市安身立命。但是这样的本是优秀的一群人,在成功后却嫌弃自己的家乡,对过去自己觉得在老家遭受的歧视而愤恨,觉得农村是落后的,农村人是愚昧的,鄙夷自己过去生活过的土地和人,因为觉得承认它门,就否定了自己曾经的付出。
所以,后面看似离奇的剧情,其实是非常合理的。首先,弟弟受挫,心里优越感的消逝和心里防线的崩塌,让弟弟产生对抗的情绪,而此时哥哥在干吗呢?在异地,今年才回一次家。
弟弟承担了家庭的主要责任,又觉得哥哥读了书,所以就建了房,而且没有让哥哥出钱,因为他觉得以后房子就是自己的。
至于弟弟觉得哥哥不该有孩子,我觉得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出现奇怪的论调,无非觉得哥哥有了孩子,自己即得的房子,就有可能要分一半给哥哥,弟弟过去有钱,不在乎,但是现在穷了,所谓人穷志短,必然选择自己有利的东西。
问题最大的根源来了,在双方矛盾对抗的时候,哥哥永远在逃避,弟弟主动找哥哥开会,坐火车找哥哥吵架等,这一过程中,哥哥摆出的是受害者的样子。
哥哥的思维停在了弟弟发达的时候,弟弟的思维停在了供哥哥读书的时候,彼此在内心上都是期望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拉自己一把,但是愿望落空的时候,彼此便积累各各种怨念。加上长时间的不沟通,十几年就见几回面,难免出现问题。
两兄弟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搞定“难伺候的弟媳”,二是哥哥、嫂子是否真正的去爱家里的父母,关心家里的亲人,人并不是充满贪婪、嫉妒,人应该是彼此关心,真心,亲兄弟同手足,不和睦,对个人,家庭,家族都是几代人的损失。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走了,就留下老人,没有财产,没有社保,生活艰辛,到老来,没有依靠,子女还闹,晚景甚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