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424,403贴子:3,320,581
  • 3回复贴,共1

完全体纳尔逊与88弹长门之间的甲弹对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由下面这贴
https://tieba.baidu.com/p/7904259200
延伸而来,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也算是增进一下对这一时期甲弹水平的了解。
查看长门舰历可知,长门大改装是在1934年到1936年,此时早已经换了91弹了,所以88弹时一定是未改长门。
说纳尔逊是完全体其实也不算很准确,因为看具体穿深情况,此时纳尔逊的炮弹还未必赶得上更早之前的绿弹的水平。
关于计算使用的穿深表,纳尔逊使用的是1939年的官方穿深表,记载在ADM239/268上,这个之前吧里有一部分,缺了水平穿深的,不过胡德站上抄录了这部分所以就全了,注意胡德站抄录的部分好像出了点错,4B这个表本来是60度航向角(英国这个航向角的计算方式跟我们平时用的是反的,跟克努伯公式那个类似,平行航向时航向角计为90度),结果标记还是90度。


长门使用的是1925年研制的五号穿甲弹的穿深表,以及相应的战斗距离对防御板厚曲线,我这一贴
https://tieba.baidu.com/p/7056038568?pid=136062407829&cid=0#136062407829
已经发过,就不重复了。
关于这个穿深表有一点要说明一下,两方的穿深标准是不一样的,英国人的是穿透(perforation),跟弹道极限差不多,可能要更严格一些。日本人这个是头穿,日本的穿甲测试标准我这一贴
https://tieba.baidu.com/p/6992575489?pid=135364226387&cid=0#135364226387
发过,看描述达到英国的穿孔(penetration)都很勉强,所以要想比较势必涉及一个换算的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实在没办法只能借助于91弹来换算了,o19和o16上有弹道极限的几个数据,而头穿会和装甲验收比较接近(验收垂直装甲时,定心带之后的部分未能穿入装甲板,验收水平装甲时,炮弹未能完整穿透装甲板,允许有碎块穿过)。经过论坛上的整理,410的91弹装甲验收弹速为弹道极限弹速的85%(不过这个是硬化甲的,也不免有误差)。
另外,穿深表无法直接对照装甲,所以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借助美国经验式,通过分析穿深表与经验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以尽量保证结果的准确。
使用德式装甲叠加算法。
最后是剥被帽问题,这个对比中基本只有长门的装甲涉及到剥被帽效果,采用英国的结论,65度着角时无被帽击穿弹速为1210/1030=1.175倍,60度着角时无被帽击穿弹速为1090/980=1.11倍,假设变化量等比于角度变化量,最小到1倍为止。
总之最后这一折腾误差并不算小,免疫区5公里以下的差距应该可以视为没有差距。
长门和纳尔逊的装甲,纳尔逊是30磅(19mm)的船壳加上倾斜18度动力舱13寸(324mm)弹药库14寸(349)的侧舷,水平装甲动力舱3.75寸(93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弹药库6.25寸(156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
长门是305mm的主装加上45度倾斜三层25mm(太复杂了偷个懒用美式叠加成60算吧)的穹甲,上甲板25+25+19三层叠加,穹甲水平段动力舱25mm,弹药库51mm。
将英国穿深表上的数据结合旧炮的弹道进行整理,可以发现此时的英国16寸跟经验式所反映的甲弹关系还是很接近的,基本系数都在1.1-1.2之间浮动,总的来说提高着速和增大着角会让系数下降,装甲厚度对穿深的影响则很不明显。

由此计算英国16寸打长门,16200码落角11.55度存速528,以经验式系数1.2击穿305主装后存速215,以裸弹重817.4kg着角33.45度击中穹甲系数1.24(打均质甲没有更接近这个条件的了)时穿深59,基本符合
计算免疫区上限,20800码时存速483,落角17.69,以经验式系数1.15击穿一层25上甲板存速427,击穿第二层25存速363,击穿第三层19存速309,裸弹重817.4kg着角72.31度经验式系数1.15*1.27(按上面的正比计算的0.013*7.3+1.175)时正好击穿25。25500码时存速451,落角25.44,以经验式系数1.16击穿一层25上甲板存速414,击穿第二层25存速374,击穿第三层19存速342,裸弹重817.4kg着角64.56度经验式系数1.15*1.175(按上面65度的1.175)时正好击穿50。
所以可得长门对纳尔逊免疫区下限16200码,动力舱上限20800码,弹药库上限25500码。
计算纳尔逊对长门的免疫区,如上所述,套用穿深表上的经验式系数或是弹速时要除以0.85。对垂直装甲13km时存速525落角10.4击穿19mm船壳后存速519(经验式系数1,没有这个厚度和角度的均质装甲的数据,考虑无论取多少差距都不大所以直接取1),以经验式系数1.055(穿深表上着角28度对350甲时系数0.8967,除以0.85得到1.055)可以击穿18度的345主装。14km时存速510落角11.7击穿19mm船壳后存速504(同上取1),以经验式系数1.058(穿深表上着角30度对325甲时系数0.8996,除以0.85得到1.058)可以击穿18度的325主装。
可知免疫区下限动力舱14km弹药库13km。
对水平装甲,弹药库的距离已经超过25km了,弹道图上的数据没有那么远,但是金刚代设计水下防护时的资料中有26km的弹道数据如下

35度落角418存速,以经验式系数0.989(着角55度六寸甲附近经验式系数0.841,除以0.85得到0.989)击穿156mm的主水平后存速89,以经验式系数0.989(没有合适的装甲厚度,直接沿用了上面的系数)可以击穿14mm背板,基本正好。
17km存速470落角16度,以经验式系数0.874(1寸装甲76.5度着角时经验式系数0.763,这个角度小点装甲薄点差不多,除以0.85后等于0.874)击穿动力舱93mm的主水平后,存速103,以经验式系数0.874可以击穿10mm背板。
综上可知纳尔逊对88弹长门的免疫区动力舱14-17km,弹药库13-26km
而长门对纳尔逊免疫区动力舱16200码(14.8km)-20800码(19km),弹药库上16200码(14.8km)-25500码(23.3km)。
免疫区大小对比动力舱3km对4.2km,弹药库13km对8.5km
考虑误差,总的来说基本还是处于一个均势的水平吧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2-07-21 16:33回复
    @呵呵怪♬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21 16:35
    收起回复
      2025-05-14 01:53:17
      广告
      补充说明下,当时写这贴时,88弹的穿深是拿5号弹头穿的数据折算过来的,但现在直接就有88弹殆贯的穿深了可以少一步折算,结果会更准确,所以这一贴的内容是有待更新的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8-08 09:42
      回复
        根据贴子
        https://tieba.baidu.com/p/7978340565
        的情况,可以对88弹长门打击纳尔逊的情况进行一个更新。
        重述一下纳尔逊的装甲,垂直装甲是30磅(19mm)的船壳加上18度倾斜的动力舱13寸(324mm)弹药库14寸(349mm)主装,水平装甲动力舱3.75寸(93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弹药库6.25寸(156mm)叠加0.5寸(12mm)的背板。
        按照更新的穿深表,对19mm船壳经验式系数取1,88弹410在16km处落角16.5,存速480,击穿船壳后存速474,命中18度倾斜的主装可以击穿354(对照查表32.5度350装甲经验式系数0.892),也就是能够击穿弹药库侧舷,17.5km处落角约16.75,存速约463,击穿船壳后存速456,命中18度倾斜的主装可以击穿327(对照查表35度325装甲经验式系数0.888),也就是能够击穿动力舱侧舷。动力舱水平装甲比较麻烦,对于这一厚度的装甲,击穿时的角度毫无疑问已经超过70度了,而这一厚度的装甲在着角变化时经验式系数变化也很大,但数据量很少难以得到规律,所以误差还是比较大的。暂时使用经验式系数0.6来计算,后续免疫区对比时也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12km处落角9,存速542,击穿93的主水平后存速124,基本还是能击穿12的背板的。然后计算弹药库水平,23.5km处落角29存速421,击穿156主水平后存速116(对照查表61度155装甲经验式系数约0.835),可以再击穿19的背板(经验式系数取1)。
        综上,得到新的纳尔逊对88弹长门的免疫区,动力舱17.5km-12km免疫区大小-5.5km,弹药库16km-23.5km免疫区大小7.5km,其中动力舱水平偏差较大。与长门对完全体纳尔逊的免疫区大小动力舱4.2km,弹药库8.5km进行对比。总体上两者平均免疫区大小的差距就在5km出头,可以认为长门是稍微有一点优势的。
        正好附一下纳尔逊的装甲布局图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22-08-17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