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吧 关注:86,830贴子:3,806,957

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能否改变“以大为美”现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胖,不等于美。
那么,在日益提倡学科精度的前提下,何止终结这种摊大不求精的怪圈?


1楼2023-03-03 20:56回复
    人均或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简单总量,是质量、精度和水平的常识。JYB和某些高校人士,甚至一些校长显然水平不够,你学科评估的是质量和水平,应大量是人均的指标。2017年19大后中央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高质量发展大量都是人均指标,不知道JYB和高校搞个啥!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3-03 21:06
    收起回复
      2025-07-27 07:4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更有奇葩的说川大仅华西比他校排名前,所以川大质量、水平和精度就比他校高。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3-03 21:14
      收起回复
        这里其实涉及一个悖论在里面,如果都追求精度,把排名低的学科都砍掉,那参评的学科就少了,参评学科少,取2-3的A+,每个学科又只有1-2个A+,精度不是又降了?比如南大的大气学科,第四轮排名第三,名次还行吧,但因为参评学科少,只能第一才可以A+,结果来一个并列第一,两个A+,南大第三直接B:如果下一轮参评学科数量大减,A类也会跟着大减,是不是意味精度也跟着降低?所以,还是要撑握一个度的问题,要有一个杠杠,达到什么条件才能开,条件没达到的不给开,不能一刀切。如果开的学科大减,就变成第四轮样,工科高校的文理科都不参评,一众文理强校的文理科因为参评数量少而A类很少,所以才有第五轮强制符合条件的学科都必须参评,扭转了这种不公平竞争和不合理现象。要么你就停开这些学科,要么就必须参评,并且未参评的学科也不能打包到另外的学科,杜绝了第四轮很多工科学科把不参评的理科打包到工科拿到好成绩,并且因为大量工科学科的理科没有参评,也致使文理强校因为参评学科大量减少而损失了巨多的A类……


        IP属地:海南5楼2023-03-03 22:01
        收起回复
          巨无霸本来就是走了邪路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3-03-04 07:22
          回复
            清北华五都有好几所巨无霸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3-04 07:47
            收起回复
              巨无霸玩的是规模,不care精度,走得是印度式发展路线,比如华武。只有一所巨无霸例外,浙大,规模与精度都有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3-04 08:14
              收起回复
                是的,总量是总量,质量是质量,以总量替代质量是常识性错误。总量不是坏事,但要的是有质量的总量。2017年起国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目标,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指标,人均、地均、投入产出比(单位GDP能耗等)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3-05 06:35
                回复
                  2025-07-27 07:38: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显然存在较落伍的情况,看到这么多人拿总量来代替质量,甚至一些校领导也如此。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逆增长,如果JYB和高校这时候还在强调总量而不是质量,过几年一两百分,甚至几十分上大学的情况会大量出现,高校的生存发展会存在更大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3-05 06:53
                  回复
                    某些人巨无霸巨无霸的不离嘴,请问一下,巨无霸的定义是什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3-05 06:56
                    收起回复
                      这轮评估A+是在调整了比例、增加了托举队员和增加了主观分的环境下产生的,呈现出了假荣现象,还是散了吧。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3-05 07:05
                      回复
                        A+不应以参评队员的比例来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对标的是世界,例如进入世界前50,才能进A行列。前15则A+,前15~30则A,30~50则A-。没有就不设A,这才能看到差距。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3-05 07:11
                        回复
                          第四轮工科学校碾压文理学校是因为很多文理学科没参评,理科还打包加持工科去参评,成绩当然比文理学校好很多。第五轮拔乱反正,工科学校开的文理学科必须参评,文理学科数量大增,按比例,文理学校强校的A类自然都大幅上涨。反过来,第四轮强势的工科学校文理学科必须参评做分母,又不能打包加持工学强势科目,优秀率相对文理学校来说当然也减少了


                          IP属地:海南16楼2023-03-05 07:18
                          回复
                            能!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23-03-05 07:30
                            回复
                              2025-07-27 07:32: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楼的网友“战南如歌”提出——这里其实涉及一个悖论在里面,如果都追求精度,把排名低的学科都砍掉,那参评的学科就少了,A+的数量就会减少。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道理很简单,首先评价学科精度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学科评估,ESI等很多量化指标都是学科精度非常重要的评判依据。其次,学科评估即使要继续搞,也可以不分等级而只公布分数,毕竟等级(A+)是各校自我宣传(或者说是炒作)的最大砝码。第三,看现在这个鬼样子,第六轮学科评估很可能不搞了,这个“不公布”的第五轮评估可能就成为最后的绝唱了。


                              18楼2023-03-05 0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