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903,901贴子:12,221,896

回复:无端的挺喜欢孙权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91楼
你真的觉得曹丕不出兵是因为内部不稳吗?史书上并没有说当时曹丕内部不稳。我倒认为刘晔的战略眼光相当高明,那的的确确是曹魏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另外夷陵之战结束之后,东吴已解脱了危机,孙权陆逊迅速调整了战略,此时东吴大胜士气高涨,曹丕这时出兵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可因为孙权拒绝遣子为质,曹丕大怒,这才大军伐吴,最后还不是徒劳无获。在适当的时机不出兵,在不适当的时机反而出兵,不得不说是战略不当。
我说曹丕向孙权讨要珍稀品,是在夷陵之战前后,那个时候孙权向曹丕称臣,这些东西都是无偿进贡,并不是交换战马,当时东吴所有的文武大臣都认为曹丕索要太过。你说的是夷陵之战以后的事情,那个是魏吴两国之间正常的贸易,以南方稀缺货换取北方的战马。与夷陵之战时的进贡是不同性质。



94楼2010-09-12 13:27
回复
    回复:90楼
    建议阁下去看看张作耀的孙权传,也可去看看张大可的书籍。孙权的外交手段灵活性确实是三国第一,很多研究历史的专家都这么认为。东吴大臣以孙权向曹丕称臣为耻辱,我不得不说那些大臣们的眼光远没有孙权的高瞻远瞩。孙权为什么向曹丕称臣,别告诉我是孙权害怕刘备想让曹丕出兵帮他打刘备,这是朱苏进的理论,说实话朱苏进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这种看法及其幼稚。孙权曹丕都不是傻瓜,曹魏不趁火打劫东吴已经很好了,还出兵帮孙权打刘备,这不是犯傻吗?孙权的目的无非是避免两线作战,当初打关羽孙权向曹操称臣也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他的这种外交战略一直延续要夷陵之战以后。平心而论,如果孙权无法稳住曹丕,曹丕采纳刘晔之计攻打扬州的话,即使陆逊再有才,东吴也得亡。


    95楼2010-09-12 13:40
    回复
      2025-07-27 09:4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96楼
      呵呵 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而已,无所谓捣乱不捣乱的..
      本人对三国时期了解甚少,只是最近对电视剧三国越看越爱,恍然觉得历史不该被淡忘,那些人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


      97楼2010-09-12 14:50
      回复
        权黑飘过


        IP属地:上海100楼2010-09-12 17:30
        回复
          回复:101楼
          首先,我认可你说的曹丕刚上台,内部不稳的说法。但是以我之见,如果曹丕足够有魄力的话,可以试试用兵东吴,毕竟那是一次绝好的灭吴机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成功,可就势瓜分东吴国土;如果失败,也就是折些兵马,不会撼动曹魏的根基。曹魏的国力大于吴蜀之和,根本无惧吴蜀。曹魏为何无法一统天下,因为曹魏的战线过长,他要兼顾吴蜀两国同时进攻他;而今吴蜀交恶,曹魏时代的战略一直是先灭吴后灭蜀,曹丕大可趁刘备大军伐吴的大好时机,攻打扬州。
          至于曹丕向孙权索要贡品。那是很正常的。因为孙权既然称臣,那就已经是臣。纳贡难道不正常吗?
          ------------------------------------
          是很正常。我的意思是说纳贡是孙权安抚曹丕以求不遣子为质的一种手段。
          而且三国志记载得清楚。孙权听说刘备没有逃回成都。而是驻节白帝立刻大惊。当时的情势就是刘备准备和曹丕两面夹击孙权。而曹丕是看孙权有准备了。才主动撤军。其实曹丕,刘备都是想趁孙权跟别人火拼时自己捡便宜罢了。
          ---------------------------------------
          我对三国志中说孙权听到刘备驻守永安后大惊的反应表示怀疑。孙权他干吗要害怕啊?刘备大败,他的精锐部队在这一仗中尽失,蜀汉的人才也丧失不少。此时,刘备连疗伤都来不及,难道还会再反攻东吴?他有那个精力吗?本来陆逊手下纷纷要求继续攻打刘备直捣成都,但是陆逊此人颇有战略眼光,担心曹魏会趁火打劫,才停止追赶刘备。此时蜀汉元气大伤,他还有那个心思和曹丕打孙权?
          你说曹丕是主动撤军的,我真是服了你了,难道咱俩看的三国志不一样?那场战争双方争斗激烈,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曹丕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占到半点便宜才撤军的。
          


          104楼2010-09-12 18:37
          回复
            第一次称臣,拿回的不是荆州,只是南郡。
            ------------------------------------------
            不是南郡,是包括南郡在内的三个郡。不跟你说了。我和你看的三国志版本相差太大。你是蜀迷,我是吴迷,立场不同,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能告诉你,你对孙权的评价有失公允。


            108楼2010-09-12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