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王阳明的友人对他发问:“你说心外无物,那山间的化自开自落,与你的心何干。”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从字面上看,王阳明第一句话是唯心主义,第二句是唯物主义。但是仔细一想,一个大思想家有俩种相对立的思维明显是不现实的,那么到底什么意思。
先看王阳明友人的这一句发问,它是一种传统的唯物主义发问,那么传统的唯物主义有什么缺点呢?
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现成的放在我们面前,供我们去认识的一个客体,然后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去把握它。
但是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忘了客观事物是被人的实践建构起来的,如果离开感性活动离开的人的实践就没有世界,世界并不是现成的,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打量和认识的对象,而是我们先建构了它
怎么建构它,答案是我们的感官接收到了现实世界的数据然后转化为电信号,在我们大脑中模拟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它不代表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意识论,他认为思维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当然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传统的认识论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认识主体面对认识客体,认识成功证明认识主体切中客体,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明显没有意识到现实世界其实是感性世界,都是由感官这个“实践”所带来的对象性的建构的体验世界,在我们对外部事物观察中,证明了对方是对象,自己也是对象,不存在主体和客体。
比如说,一朵花很香,这个香就是通过“闻一闻”这个实践转化电信号在大脑中模拟的气味,假如你闻不到香,你的大脑也不会模拟出香味,“香”就是一种感性意识,花之所以香,是因为你的大脑建构了它,而我们思维已经知道我们的大脑建构了它,我们的思维和“香”这个建构的存在是统一的。
再看王阳明这句话,我们可以把他所说的“看”理解为一种实践,因为实践,俩个方面都来了,一个认识的心,一个被认识的花,把这个“看”的实践拿掉,既不存在认识的心,也不存在被认识的花。因为被认识的花是我们大脑模拟的"花",并不是真实世界的花,如果一个瞎子从来没见过花,无论你怎么描述花是什么样子,他都不可能知道花到底什么样子的,他心中没有“花”这个物的观念。
初学马哲暂时理解到这了。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从字面上看,王阳明第一句话是唯心主义,第二句是唯物主义。但是仔细一想,一个大思想家有俩种相对立的思维明显是不现实的,那么到底什么意思。
先看王阳明友人的这一句发问,它是一种传统的唯物主义发问,那么传统的唯物主义有什么缺点呢?
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现成的放在我们面前,供我们去认识的一个客体,然后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去把握它。
但是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忘了客观事物是被人的实践建构起来的,如果离开感性活动离开的人的实践就没有世界,世界并不是现成的,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打量和认识的对象,而是我们先建构了它
怎么建构它,答案是我们的感官接收到了现实世界的数据然后转化为电信号,在我们大脑中模拟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它不代表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意识论,他认为思维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当然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传统的认识论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认识主体面对认识客体,认识成功证明认识主体切中客体,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明显没有意识到现实世界其实是感性世界,都是由感官这个“实践”所带来的对象性的建构的体验世界,在我们对外部事物观察中,证明了对方是对象,自己也是对象,不存在主体和客体。
比如说,一朵花很香,这个香就是通过“闻一闻”这个实践转化电信号在大脑中模拟的气味,假如你闻不到香,你的大脑也不会模拟出香味,“香”就是一种感性意识,花之所以香,是因为你的大脑建构了它,而我们思维已经知道我们的大脑建构了它,我们的思维和“香”这个建构的存在是统一的。
再看王阳明这句话,我们可以把他所说的“看”理解为一种实践,因为实践,俩个方面都来了,一个认识的心,一个被认识的花,把这个“看”的实践拿掉,既不存在认识的心,也不存在被认识的花。因为被认识的花是我们大脑模拟的"花",并不是真实世界的花,如果一个瞎子从来没见过花,无论你怎么描述花是什么样子,他都不可能知道花到底什么样子的,他心中没有“花”这个物的观念。
初学马哲暂时理解到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