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郑洛地区所谓的“龙山文化早期”遗存中大量出现大汶口文化器物,一些墓葬中出土了成组成套的大汶口文化器物,甚至豫西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中也可以见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原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文化熔炉的历史特性,在罐与尖底瓶等基础上组合出现影响深远的空三足器斝、甗、鬲等。大汶口文化的扩张,则加快了引发中原及其南北地区向龙山化转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西部仰韶文化及其之后马家窑人群沿青藏高原东缘南下甚至登上青藏高原,乃是包括东南亚地区的藏缅语族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在大汶口-龙山文化的主导之下,汉藏语系中派生的汉语又成为华夏族群与文明的主要语言文化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陶器、生业、聚落与社会组织等文化面貌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龙山化不仅是早期中国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史前文化事件,而且是随着仰韶文化的解体首先出现的,开始走向复杂与分化乃至冲突的文明化进程的标志,使整个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见,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有研究者通过大范围的比对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的扩张影响的范围涉及到良渚、石家河和中原地区,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
.
在全国除山东地区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与龙山文化时代相近、文化面貌相似或有联系的文化遗存,并大多都曾经被命名为以省称开头的“某省龙山文化”,如河南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良渚遗址曾经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杭州湾类型”、“浙江龙山文化”。
.
1981年,严文明先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即《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章指出:“现在人们所说的龙山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复合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自己的特征、文化传统和分布领域的考古学文化……但绝不能因此而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有任何的忽视。因此我还是主张应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并且建议称之为龙山时代。”严文明先生的这一主张很快被学术界接受。
.
大汶口文化因素在全国范围的广泛传播,开启伟大的龙山时代,是海岱地区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关系加深的“实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最初由多个区域文明融合组成,海岱文明、中原河洛文明、江汉文明以及东北的燕辽文明。“多元”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中华文明,这就仿佛一条大河,“支流”最终汇集成“主流”。
.
列举下面的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文化因素在全国范围的广泛传播及其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见证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多元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