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新都的名人众多,著名的梅挚与“五瘴说”的故事就出自新繁。
梅挚(994年—1059年),字公仪,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今新都区新繁镇)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殿中丞、殿中侍御史、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等职,先后还出任苏州、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滑州(今河南滑县)、杭州、江宁府(今南京市)以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等处的地方父母官。卒于河中府任上。
梅挚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且才智敏捷、博学多闻。宋仁宗曾褒奖他“言事有体”、苏东坡称颂他“执事骨鲠”,欧阳修赞扬他“清慎好学”。
梅挚早在滑州任职时,每年的修河护堰、工程浩大、原来都是百姓承担,而梅挚在任时却抽调金州兵丁协助护堰修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一次河水猛涨,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梅挚多日昼夜带领部下亲临现场督修堤岸,防止了水患带来的灾难。仁宗得知后特下诏嘉奖他的功劳。
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被派往杭州上任,宋仁宗在为他送行时特赐诗一首。诗中勉励梅挚到杭州后,要大力宣扬宋朝的政化,分担皇帝的忧愁,获得当地百姓的颂扬。景佑年间,梅挚被调到昭州做官,在这里,他写下了《十爱诗》五律十首。
梅挚在昭州创作出了著名的《五瘴说》,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他长期关心民生,“人走茶不凉”,昭州人民为他建了一座“梅公亭”,并把“十爱诗”和《五瘴说》刻在石壁上,以此表达对梅挚的崇敬和怀念。
梅挚留给后人的《五瘴说》文章不长,仅有一百二十字。
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瘴,又叫瘴气,是指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人一旦染上这种疾病,就很难医治。因此,在瘴气特别流行的地区,人们很害怕染上。在梅挚看来,自然界的瘴气的确可怕,但是对于当官做官的人来说,官场上的五种瘴气更为可怕。
梅挚写下的这篇《五瘴说》,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匕首投枪,击中当时官僚们的要害。
六十年后的北宋元符年间,因直言上疏,受蔡京诋毁而被贬官昭州的邹浩读到《五瘴说》这篇好文,感而赋诗曰:“五瘴作时虽不染,一篇留诫指其然。”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晞颜跋文,请书家右俛特书《五瘴说》,雕刻在风景如此俊美的桂林龙隐崖。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梅挚的这篇文章作为“官家药石”,警醒世人。
1963年3月,郭沫若先生游览桂林山水时,当登上榕树楼看到梅挚的这篇《五瘴说》后,激情颇发,特作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这样说道:“榕树楼头四壁琛、梅公瘴说警人心”。可见这篇文章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新繁东湖公园李德裕石碑的像后面,刻有梅挚的《五瘴说》。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繁人严渭春做广西巡抚,巡访桂林时,在龙隐崖看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挚的《五瘴说》,回到新繁后多次提起这事。
新繁人吕子丹在贵州罗斛当官上任后,遂派人前往广西拓制梅挚的《五瘴说》;光绪三年(1877年),吕子丹返回新繁后特意把《五瘴说》的拓片赠送与龙藏寺方丈雪堂和尚。光绪六年(1880年),雪堂方丈请工匠将梅挚的《五瘴说》刻于龙藏寺的碑林。光绪十年(1884年),新都知县段莹又将梅挚的《五瘴说》刻在了新繁的东湖公园内。
梅挚(994年—1059年),字公仪,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今新都区新繁镇)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殿中丞、殿中侍御史、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等职,先后还出任苏州、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滑州(今河南滑县)、杭州、江宁府(今南京市)以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等处的地方父母官。卒于河中府任上。
梅挚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且才智敏捷、博学多闻。宋仁宗曾褒奖他“言事有体”、苏东坡称颂他“执事骨鲠”,欧阳修赞扬他“清慎好学”。
梅挚早在滑州任职时,每年的修河护堰、工程浩大、原来都是百姓承担,而梅挚在任时却抽调金州兵丁协助护堰修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一次河水猛涨,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梅挚多日昼夜带领部下亲临现场督修堤岸,防止了水患带来的灾难。仁宗得知后特下诏嘉奖他的功劳。
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被派往杭州上任,宋仁宗在为他送行时特赐诗一首。诗中勉励梅挚到杭州后,要大力宣扬宋朝的政化,分担皇帝的忧愁,获得当地百姓的颂扬。景佑年间,梅挚被调到昭州做官,在这里,他写下了《十爱诗》五律十首。
梅挚在昭州创作出了著名的《五瘴说》,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他长期关心民生,“人走茶不凉”,昭州人民为他建了一座“梅公亭”,并把“十爱诗”和《五瘴说》刻在石壁上,以此表达对梅挚的崇敬和怀念。
梅挚留给后人的《五瘴说》文章不长,仅有一百二十字。
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瘴,又叫瘴气,是指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人一旦染上这种疾病,就很难医治。因此,在瘴气特别流行的地区,人们很害怕染上。在梅挚看来,自然界的瘴气的确可怕,但是对于当官做官的人来说,官场上的五种瘴气更为可怕。
梅挚写下的这篇《五瘴说》,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匕首投枪,击中当时官僚们的要害。
六十年后的北宋元符年间,因直言上疏,受蔡京诋毁而被贬官昭州的邹浩读到《五瘴说》这篇好文,感而赋诗曰:“五瘴作时虽不染,一篇留诫指其然。”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晞颜跋文,请书家右俛特书《五瘴说》,雕刻在风景如此俊美的桂林龙隐崖。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梅挚的这篇文章作为“官家药石”,警醒世人。
1963年3月,郭沫若先生游览桂林山水时,当登上榕树楼看到梅挚的这篇《五瘴说》后,激情颇发,特作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这样说道:“榕树楼头四壁琛、梅公瘴说警人心”。可见这篇文章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新繁东湖公园李德裕石碑的像后面,刻有梅挚的《五瘴说》。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繁人严渭春做广西巡抚,巡访桂林时,在龙隐崖看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挚的《五瘴说》,回到新繁后多次提起这事。
新繁人吕子丹在贵州罗斛当官上任后,遂派人前往广西拓制梅挚的《五瘴说》;光绪三年(1877年),吕子丹返回新繁后特意把《五瘴说》的拓片赠送与龙藏寺方丈雪堂和尚。光绪六年(1880年),雪堂方丈请工匠将梅挚的《五瘴说》刻于龙藏寺的碑林。光绪十年(1884年),新都知县段莹又将梅挚的《五瘴说》刻在了新繁的东湖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