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全国出现了村委会行政化的问题,表现就是村干部越来越正规化、专职化,开始按月拿工资,要坐班。村干部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群众提供坐班窗口服务。村干部任务由乡镇安排,工资由乡镇发放,工作由乡镇考评,村办公经费由乡镇下拨,村庄财务由乡镇代管,村一级不再设会计而只有出纳,村财镇管。甚至村干部任免也基本上由乡镇决定,国家也越来越倾向规定村干部年龄学历,为村干部提供退休保障。这样来看,当前全国行政村一级是否应当变成政府不论,却是实实在在行政化了,基本上相当于乡镇政府派出机构了。
当前中国体制中,行政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是不脱产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干部能上能下。村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村庄事务分为政务和村务,所谓政务就是协助乡镇完成国家任务,所谓村务就是村民自治事务。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将村干部工作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国家任务执行国家规范要求,服务则是为村民提供各种帮助。管理与服务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尤其当前国家不再从农村收取税费且计划生育也已放开条件下面,国家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安排了大量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任务比如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以及要求所有行政村都设立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于要求村干部必须向村民群众收取医保达到一定比例,以提高村民群众防范疾病风险的能力。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上级安排下来的,却是为村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福利,而不是从村民群众那里汲取资源。
作为自治组织,行政村的管理与服务是通过村民自治,通过村规民约,乃至是通过村庄熟人社会中的关系来进行的。从管理上讲,要让村民服从管理、完成任务,是通过调动村庄内生力量,包括大多数村民的公意,少数服从多数,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私人关系等等,这样管理的好处就是建设性,没有强制也就不会产生出“钉子户”。从服务上讲,村庄是村民自己的,村庄环境好不好会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干部要回应村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动员村民群众一起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村干部可以向上级申请资源支持。这样一来,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是村民自己的事情。村民自治搞得好,村民群众就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可以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村民自治搞得不好,生活环境有点糟糕,也是村民群众自己受罪。
只有当村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们才会珍惜,才会焕发内在积极性,才会从村庄实际出发不断地筹集资源来建设更好的村庄社会。也只有村民群众有了内在积极性,国家向农村输入资源才是有效的。
村民自治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通过群众工作让村民群众成为村庄真正的主人,村民群众才可能焕发出激情,每个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设村庄最重要的公共品。只有生活在村庄的村民才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一旦他们有了主体性,成为了村庄的主人翁,他们就会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
如果行政村变成了一级政府,由政府去实现管理和服务,情况就有很大差异。从管理方面讲,政府管理就是要按正式的法律法规对不服从管理的钉子户采取强制措施,结果就是,政府每一次强制都会在村庄形成对立面,这样的对立面一旦多起来,政府管理工作就变得难以开展。因为是政府,依托的是正式权力,村民群众就更加不受到村规民约以及熟人社会关系的约束,就更加敢于伸张自己的特殊利益(比如人居环境整治要拆农户旧房子,所谓违章建筑),村庄很多本来就处在模糊地带的管理工作也就推展不开,且村民群众越来越对政府变得不满起来。
从服务方面看,由政府去为村民群众提供服务,帮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去帮农民建设的美好生活,往往不是农民需要的美好生活,第二,既然政府来帮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农民就坐享其成,既是受益人又是旁观者。村民群众没有主体性,不能焕发出村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激情,政府来为村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是肯定不可能成功的:成本高昂,代价巨大,供需错位,以及村民群众不珍惜,所以维护成本高昂。
当前时期正在快速城市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城市有大量就业机会,农民正快速进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对农村的管理或服务,本质上都是通过国家资源输入来为农村提供较高质量的公共品,让留守农村的农民也可以获得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让一些地区的农民可以率先过上美好生活。在国家向农村输入资源的大前提下面,有两种有差异的建设农村的办法:一种是将资源主要掌握在上级部门手中,由各个部门通过省市县乡村的行政体系,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另外一种则是将相当一部分资源直接输入村庄(可以按人口进行分配),由村民自己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国家输入资源起到激活村民自治的作用。前者通过行政体系来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最终必然变成由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部门按自己规划向农村下达项目资源,以及任务目标,并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则输入,监督检查以及评估问责等,来评估国家资源输入的效果,整个过程中,村民群众只是旁观者,无论是需求表达还是建设过程乃至最后的评估,都与村民群众无关。国家资源输入农村的结果可想可知,效果不会好。后者在国家输入村庄资源的支持下面,就可能激活村民自治,让村民群众焕发出主人翁的激情,村民群众就可以按村庄实际进行建设,就会想方设法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福利,他们也会最为珍惜自己建设的成果。人民群众内生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可以暴发出巨大力量。因此,有一些村庄就可能通过村民群众的积极投入,建设出美好生活。而也一定会有村庄村民自治难以激活,也就无法创造出好生活,那也没办法,村民自己不争气,就自己受点不方便吧。
一旦有村庄可以通过激活村民自治产生出村庄善治,国家就可以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因为这样的资源支持是有效的。建设好的先进村庄也就成为后进村庄的示范,后进村庄学习先进村庄,最终都可以通过高度村庄内部动员和国家适度资源输入,建设出不错的农村生活。
当前时期村一级行政化的方向显然是错误的,激活村民自治乃当务之急。在行政村一级建立政府的想法更是无比荒唐。
当前全国出现了村委会行政化的问题,表现就是村干部越来越正规化、专职化,开始按月拿工资,要坐班。村干部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群众提供坐班窗口服务。村干部任务由乡镇安排,工资由乡镇发放,工作由乡镇考评,村办公经费由乡镇下拨,村庄财务由乡镇代管,村一级不再设会计而只有出纳,村财镇管。甚至村干部任免也基本上由乡镇决定,国家也越来越倾向规定村干部年龄学历,为村干部提供退休保障。这样来看,当前全国行政村一级是否应当变成政府不论,却是实实在在行政化了,基本上相当于乡镇政府派出机构了。
当前中国体制中,行政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是不脱产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干部能上能下。村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村庄事务分为政务和村务,所谓政务就是协助乡镇完成国家任务,所谓村务就是村民自治事务。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将村干部工作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国家任务执行国家规范要求,服务则是为村民提供各种帮助。管理与服务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尤其当前国家不再从农村收取税费且计划生育也已放开条件下面,国家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安排了大量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任务比如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以及要求所有行政村都设立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于要求村干部必须向村民群众收取医保达到一定比例,以提高村民群众防范疾病风险的能力。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上级安排下来的,却是为村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福利,而不是从村民群众那里汲取资源。
作为自治组织,行政村的管理与服务是通过村民自治,通过村规民约,乃至是通过村庄熟人社会中的关系来进行的。从管理上讲,要让村民服从管理、完成任务,是通过调动村庄内生力量,包括大多数村民的公意,少数服从多数,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私人关系等等,这样管理的好处就是建设性,没有强制也就不会产生出“钉子户”。从服务上讲,村庄是村民自己的,村庄环境好不好会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干部要回应村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动员村民群众一起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村干部可以向上级申请资源支持。这样一来,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是村民自己的事情。村民自治搞得好,村民群众就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可以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村民自治搞得不好,生活环境有点糟糕,也是村民群众自己受罪。
只有当村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们才会珍惜,才会焕发内在积极性,才会从村庄实际出发不断地筹集资源来建设更好的村庄社会。也只有村民群众有了内在积极性,国家向农村输入资源才是有效的。
村民自治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通过群众工作让村民群众成为村庄真正的主人,村民群众才可能焕发出激情,每个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设村庄最重要的公共品。只有生活在村庄的村民才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一旦他们有了主体性,成为了村庄的主人翁,他们就会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
如果行政村变成了一级政府,由政府去实现管理和服务,情况就有很大差异。从管理方面讲,政府管理就是要按正式的法律法规对不服从管理的钉子户采取强制措施,结果就是,政府每一次强制都会在村庄形成对立面,这样的对立面一旦多起来,政府管理工作就变得难以开展。因为是政府,依托的是正式权力,村民群众就更加不受到村规民约以及熟人社会关系的约束,就更加敢于伸张自己的特殊利益(比如人居环境整治要拆农户旧房子,所谓违章建筑),村庄很多本来就处在模糊地带的管理工作也就推展不开,且村民群众越来越对政府变得不满起来。
从服务方面看,由政府去为村民群众提供服务,帮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去帮农民建设的美好生活,往往不是农民需要的美好生活,第二,既然政府来帮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农民就坐享其成,既是受益人又是旁观者。村民群众没有主体性,不能焕发出村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激情,政府来为村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是肯定不可能成功的:成本高昂,代价巨大,供需错位,以及村民群众不珍惜,所以维护成本高昂。
当前时期正在快速城市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城市有大量就业机会,农民正快速进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对农村的管理或服务,本质上都是通过国家资源输入来为农村提供较高质量的公共品,让留守农村的农民也可以获得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让一些地区的农民可以率先过上美好生活。在国家向农村输入资源的大前提下面,有两种有差异的建设农村的办法:一种是将资源主要掌握在上级部门手中,由各个部门通过省市县乡村的行政体系,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另外一种则是将相当一部分资源直接输入村庄(可以按人口进行分配),由村民自己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国家输入资源起到激活村民自治的作用。前者通过行政体系来为农民建设美好生活,最终必然变成由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部门按自己规划向农村下达项目资源,以及任务目标,并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则输入,监督检查以及评估问责等,来评估国家资源输入的效果,整个过程中,村民群众只是旁观者,无论是需求表达还是建设过程乃至最后的评估,都与村民群众无关。国家资源输入农村的结果可想可知,效果不会好。后者在国家输入村庄资源的支持下面,就可能激活村民自治,让村民群众焕发出主人翁的激情,村民群众就可以按村庄实际进行建设,就会想方设法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福利,他们也会最为珍惜自己建设的成果。人民群众内生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可以暴发出巨大力量。因此,有一些村庄就可能通过村民群众的积极投入,建设出美好生活。而也一定会有村庄村民自治难以激活,也就无法创造出好生活,那也没办法,村民自己不争气,就自己受点不方便吧。
一旦有村庄可以通过激活村民自治产生出村庄善治,国家就可以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因为这样的资源支持是有效的。建设好的先进村庄也就成为后进村庄的示范,后进村庄学习先进村庄,最终都可以通过高度村庄内部动员和国家适度资源输入,建设出不错的农村生活。
当前时期村一级行政化的方向显然是错误的,激活村民自治乃当务之急。在行政村一级建立政府的想法更是无比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