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念吧 关注:527贴子:931
  • 0回复贴,共1

净土十要:佛言垂终之心,其力甚大,故临终之念,能消重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未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名字位念佛人,皆属下三品所摄,临终皆须念佛忏罪。虽然散心念佛人生前修不出定善,忏不净性罪,但临终却可以,越是临终后期,其忏罪效果越殊胜。如《悲华经》所示,临终后期只要感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便可二力和合之下,渐入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五逆极重罪亦能至心十念而忏净。念佛人不当担心临终神识羸弱,忏不净恶道诸罪;应该担心的,而是自己菩提心是否瑱实,惭愧心忏悔心是否生起,否则绝难感弥陀他力冥加,定会和普通人一样,临终后期必入乱心位……
●《净土十要·莲华世界诗》:
“佛言垂终之心,其力甚大。故临终之念,能消重业。”
●莲祖《弥陀疏钞》中言: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卝帼,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
----
按:又据《悲华经》可知,只要临终后期能【感得】弥陀他力冥加,二力和合之下,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境界。故而,下下品人,虽有五逆这类极重罪,也能十念俢出定善而忏灭。
“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莲祖)
可知,临终后期“大心”念佛,已达一心不乱,非是散念。见佛也非散心境。再参考《悲华经》,“无生忍”,此一心不乱境界,理论极值,可以念至理一心不乱。但普通念佛人并无五逆重罪,恶道诸罪也不深厚,所以,不必念至理一心,就已经见佛往生了。所以,念佛往生人的临终,是相对的临终,并非都要念至回光返照的最后一念。(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人,其临终更是相对的!前三品人,甚至可随意往生。)
----
为何有的念佛人临终后期,会出现糊涂,或颠倒,甚至昏迷呢?个别人甚至遭遇魔扰?这都是并未感得弥陀他力冥加的缘故!所以,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之人,必须重发菩提心,甚至反复发心(毕竟临终有好几天),生起大惭愧心忏悔心,如实知自己是罪恶凡夫(若无恶道诸罪,早就第一类往生了,首日即可坐脱了)。如此心态下念佛,才更易感得弥陀加持,而令后期正念仍然得以相继。其实,能感佛冥加的,菩提心真切,才是最为关键的,而非形式上的口称佛号。菩提心乃为“大心”,世出世间最善之心,以此大心而至诚念佛,灭罪才更为神速……。
----
附:●《悲华经》相关节录
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IP属地:辽宁1楼2025-04-28 23: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