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冷静下来反思,我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根本就不是我内心真正的需求。它更像是一个一个我无意间从崔洋那里接到,不,甚至是有些自作多情地“抢”来的任务。崔洋当初那番话,或许只是朋友间的随口建议,是他基于自己那套“情场浪子”的逻辑给出的“解决方案”。但我,却因为内心深处对我和小白关系的某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对外界“怪异”目光的在意,而把这个建议当成了一根救命稻草,一个需要去完成的“指标”。
仿佛只要我成功地“认真谈一个”,就能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就能堵住别人的嘴,就能理直气壮地维持我和小白之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关系,甚至还能“促进”小白的独立。
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一厢情愿,又多么的自欺欺人。
然而,在2016年的这个夏天,我这个十四岁的、心思复杂又极其别扭的少年,却依然被这种“任务感”所驱动着。我对主动去寻找、去追求依旧感到懒惰和抗拒,但如果如果有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麻烦”,甚至能让我在这场“任务”中获得一些别样“乐趣”的对象出现呢?
就在我抱着这种消极等待的心态时,一个名字,或者说一个身影,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叶瑾。
对,另一个同班同学,叶瑾。
叶瑾这个女生,在我们班算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她长得其实也挺漂亮的,不是绣岩那种温婉型的,也不是云初那种英气型的,而是一种带着几分野性和活力的漂亮。她的眼睛很大,眼角微微上挑,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会勾起一个略带狡黠的弧度。她的身材也发育得很好,凹凸有致,常常在里面穿着一些比同龄人更大胆、更能凸显身材曲线的衣服。
她的性格极其活跃,是班级里乃至年级里的社交达人。她似乎和谁都能聊上几句,朋友遍布各个班级。她精力旺盛,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周末她不是在和朋友逛街看电影,就是在准备她朋友圈里偶尔晒出的那些灯红酒绿背景的照片。
按理来说,叶瑾这种过于活跃、过于“社会化”、甚至带着几分“叛逆”色彩的女生,和我这种喜欢安静的人,应该是完全对不上电波的。我们俩在班级里的交集,也确实仅限于点头之交,偶尔说上几句话,也大多是关于班级事务或者共同认识的同学。
我对她,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特别讨厌。只是觉得,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更深的交集。
然而,就在我思考着那个该死的“任务”该如何完成时,叶瑾这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选项,却意外地闯入了我的备选名单。
为什么会是她?
原因有几个。
第一,她看起来不麻烦。她那么活跃,社交圈那么广,肯定不会像小白那样黏着我,也不会像张薇那样需要我时刻扮演“完美男友”去哄着她。和她在一起,或许我能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
第二,她看起来很有挑战性。她那种野性难驯、游刃有余的样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类型。去“攻略”这样一个女生,似乎比追求那些单纯内向的小女生,更能满足我那点隐秘的、属于雄性的征服欲?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系数似乎更高,成功后的“成就感”或许也更大?
第三,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她似乎对我有点意思?我不是自作多情,而是确实捕捉到了一些信号。比如,她有时会在走廊里“偶遇”我时,对我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她会有意无意地向沈海或者崔洋打听我的事情;甚至有一次,在班级聚会上,她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被要求说出班级里她最有好感的男生时,她竟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到了我的名字。
这些信号,对于正处于“任务驱动”状态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和诱惑。一个看起来很有挑战性、能满足我的“体验”需求、似乎又对我有点意思、并且大概率不会太“黏人”的对象叶瑾这个选项,似乎变得越来越“诱人”了。
当然,风险也同样存在。刘绣岩就曾经不止一次地、旁敲侧击地提醒过我。
那是在初二下学期,有一次我和叶瑾因为一个小组作业的原因,交流稍微多了几次。刘绣岩就在放学路上,用她那惯有的、温和却又带着洞察力的语气对我说:“韩青,那个叶瑾,你觉得她怎么样?”
“还行吧,挺活跃的。”我随口答道。
“嗯,她是挺活跃的,”刘绣岩点了点头,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她认识的人好像有点多,也有点杂。而且,我总觉得她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样子,不一定是她真实的样子。你如果和她走得太近的话,还是要多注意一点。”
刘绣岩的话总是点到即止,但其中的深意我却听明白了。她是在提醒我,叶瑾这个人可能比较复杂,让我小心提防。
仿佛只要我成功地“认真谈一个”,就能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就能堵住别人的嘴,就能理直气壮地维持我和小白之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关系,甚至还能“促进”小白的独立。
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一厢情愿,又多么的自欺欺人。
然而,在2016年的这个夏天,我这个十四岁的、心思复杂又极其别扭的少年,却依然被这种“任务感”所驱动着。我对主动去寻找、去追求依旧感到懒惰和抗拒,但如果如果有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麻烦”,甚至能让我在这场“任务”中获得一些别样“乐趣”的对象出现呢?
就在我抱着这种消极等待的心态时,一个名字,或者说一个身影,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叶瑾。
对,另一个同班同学,叶瑾。
叶瑾这个女生,在我们班算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她长得其实也挺漂亮的,不是绣岩那种温婉型的,也不是云初那种英气型的,而是一种带着几分野性和活力的漂亮。她的眼睛很大,眼角微微上挑,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会勾起一个略带狡黠的弧度。她的身材也发育得很好,凹凸有致,常常在里面穿着一些比同龄人更大胆、更能凸显身材曲线的衣服。
她的性格极其活跃,是班级里乃至年级里的社交达人。她似乎和谁都能聊上几句,朋友遍布各个班级。她精力旺盛,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周末她不是在和朋友逛街看电影,就是在准备她朋友圈里偶尔晒出的那些灯红酒绿背景的照片。
按理来说,叶瑾这种过于活跃、过于“社会化”、甚至带着几分“叛逆”色彩的女生,和我这种喜欢安静的人,应该是完全对不上电波的。我们俩在班级里的交集,也确实仅限于点头之交,偶尔说上几句话,也大多是关于班级事务或者共同认识的同学。
我对她,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特别讨厌。只是觉得,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更深的交集。
然而,就在我思考着那个该死的“任务”该如何完成时,叶瑾这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选项,却意外地闯入了我的备选名单。
为什么会是她?
原因有几个。
第一,她看起来不麻烦。她那么活跃,社交圈那么广,肯定不会像小白那样黏着我,也不会像张薇那样需要我时刻扮演“完美男友”去哄着她。和她在一起,或许我能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
第二,她看起来很有挑战性。她那种野性难驯、游刃有余的样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类型。去“攻略”这样一个女生,似乎比追求那些单纯内向的小女生,更能满足我那点隐秘的、属于雄性的征服欲?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系数似乎更高,成功后的“成就感”或许也更大?
第三,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她似乎对我有点意思?我不是自作多情,而是确实捕捉到了一些信号。比如,她有时会在走廊里“偶遇”我时,对我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她会有意无意地向沈海或者崔洋打听我的事情;甚至有一次,在班级聚会上,她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被要求说出班级里她最有好感的男生时,她竟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到了我的名字。
这些信号,对于正处于“任务驱动”状态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和诱惑。一个看起来很有挑战性、能满足我的“体验”需求、似乎又对我有点意思、并且大概率不会太“黏人”的对象叶瑾这个选项,似乎变得越来越“诱人”了。
当然,风险也同样存在。刘绣岩就曾经不止一次地、旁敲侧击地提醒过我。
那是在初二下学期,有一次我和叶瑾因为一个小组作业的原因,交流稍微多了几次。刘绣岩就在放学路上,用她那惯有的、温和却又带着洞察力的语气对我说:“韩青,那个叶瑾,你觉得她怎么样?”
“还行吧,挺活跃的。”我随口答道。
“嗯,她是挺活跃的,”刘绣岩点了点头,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她认识的人好像有点多,也有点杂。而且,我总觉得她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样子,不一定是她真实的样子。你如果和她走得太近的话,还是要多注意一点。”
刘绣岩的话总是点到即止,但其中的深意我却听明白了。她是在提醒我,叶瑾这个人可能比较复杂,让我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