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24,421贴子:74,494,894

傩文化才是真正的国粹,而不是京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01 19:31回复
    傩戏的原始形态是早期的傩或傩祭,它在中国早期社会里是一种祭祀鬼神的巫术活动。傩这一习俗在殷商时代已经出现,西周时代作为一种固定的祭祀活动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盛行。其目的主要是驱鬼逐疫,逢年过节举行,设有专职人员掌管,并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代代相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01 19:32
    回复
      2025-07-23 12:44: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根据《诗经·商颂·那》的记载,殷商早期的傩戏基本形态是先摇桃(靴)击鼓进行颂扬祖先,然后祷告、管与磬[qìng]合奏、庸与鼓大作、万舞表演、高唱“自古在昔”乐歌等。西周时期,傩戏有了具体的形式,一是与民俗蜡祭相结合,呈现出傩蜡之歌的特色。二是具有方相氏体系的歌,主要以巫咒祝、册告形式呈现,或以狂夫乐歌的癫狂形态呈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6-01 19:33
      回复
        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会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另外,也有资料提到孔子每到大年除夕,都会“朝服立于阼阶”,恭恭敬敬地参加“乡人傩”这一逐鬼驱疫的仪式。这体现出孔子对傩舞这种古老仪式的敬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6-01 19:35
        回复
          东汉时期的“大傩”,方相氏增加了十二个神兽助手,驱殴的对象。除了周代就有的疫(鬼),还增加了“魅”、“恶梦”、“不祥”和最毒害人的“蛊”。张衡在《东京赋》中说,经过震撼人心的驱傩仪式,达到了“阴阳交合,庶物时育”。这里已寓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寿年丰的祝愿。而这种蔚为壮观的大傩仪式,增加了歌舞和情节,已具备了“仪式戏剧”——傩戏的雏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6-01 19:36
          回复
            到了隋唐时期,各种傩的形态都有了发展。以敦煌傩为例,它成了沙洲全城官民僧侣最盛大的节日仪式。从驱傩词“儿郎伟”中得知,它驱除的鬼魃[bá]竟包括了侵扰沙洲(敦煌)的异国敌人。这里的傩,其内涵已同保卫国家、包围沙洲城、创造美好家园和幸福家庭联系在一起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01 19:37
            回复
              唐代时,傩祭的规模和影响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岁末节祭活动。宫廷驱傩活动中,方相氏增为四人,参加驱傩队列的童子从汉代的120人发展为500人,驱傩时有音乐机构参与,官员与百姓都可以观看。而且唐代的官傩发展到了州县一级,比如唐开元年间规定上州六十人,中、下州四十人,县级二十人,这使得傩文化快速走向民间。唐代之前的傩仪、傩祭通常只有驱逐疫鬼的功能,而唐代的民间傩仪将傩祭的驱逐仪式与祈求仪式结合起来,傩祭的适用范围也得到很大发展,民间傩仪气氛热烈奔放,巫师逐鬼时身着皮衣,戴着面具,敲锣打鼓,高声狂呼,还会洒酒助兴。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6-01 19:39
              回复
                宋朝宫廷傩祭依旧保留了较大的规模。方相氏、十二神兽等传统元素依然存在,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宫廷傩的仪式感很强,服饰、道具等都十分精美华丽,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6-01 19:40
                回复
                  2025-07-23 12:3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元代时,傩仪不再被史官记载于正史之中。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宋代傩仪的重大变革,使傩仪的宗教文化内核——以方相氏为首的驱鬼逐疫仪式,几乎全部丧失。二是元之后的都城不再傩文化的中心区域,而迁至了现今的北京。三是由于元代统治者禁令聚众赛社集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6-01 19:42
                  回复
                    明代的傩戏与社祭相结合,体现了社戏的特点。明朝对鬼神文化特别敬重,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的都府州县各级设立城隍庙祭鬼神体系,其中的“厉坛”祭“强死鬼”习俗,即沿革殷商以来祭的仪式风尚。摊礼与乡社赛祭仪全面结合,呈现出社戏的特色。明嘉靖年间,由专业乐工扮演的“神”出现,在“鼓乐”的引导之下到各家去讨“赏劳”,标志着百戏向“社戏”的变异,“社戏”表演体系已趋向成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6-01 19:43
                    回复
                      中国傩文化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01 19:44
                      回复
                        我们就不能说他们都是吗,只不过分个地区和长短而已。这年头,两头雌性中老年智人的激烈交流都是一种文化好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01 21:50
                        收起回复
                          鬼脸这种艺术我是真欣赏不来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01 22:25
                          收起回复
                            那你会跳吗?大街上跳一个再说推广普及群众


                            IP属地:安徽14楼2025-06-01 22:25
                            收起回复
                              2025-07-23 12:3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吧务这个点睡了是吧


                              IP属地:湖北16楼2025-06-01 23: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