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7贴子:3,011,213

回复: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懂《道德经》的关键是什么?

《道德经》,是汉末以后,由儒家联手朝廷全面系统能改全改儒篡儒释汉初版本《老子上下经》、颠倒上下经序成下上经或道德经而成的真儒术补充或伪道学书。意图“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由于篡改太多,再加上抄文的错漏串衍别字弊病,已经错乱不堪,无法全文融会贯通读懂了。
现在,唯有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的最古正版抄本《帛甲五千言》道论,才能全文贯通读懂。不分章的原版帛甲本《五千言》的校勘复原标点补缺本,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前去下载阅读。


IP属地:北京39楼2025-06-16 14:58
收起回复

    对轮回的批评!


    IP属地:北京40楼2025-06-16 17:10
    回复
      2025-07-18 18:37:41
      广告

      批评轮回2!
      🤗


      IP属地:北京41楼2025-06-16 17:46
      回复
        《道德经》所说的“和光同尘”和“独异于人”是否矛盾?
        这是完全不搭界的两码事。
        我欲独异于人,指自己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从众,不泯于众人。
        和光同尘,则是让光芒内敛柔和无刺激,就象尘土一样普通无显,质朴无华。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5-06-17 16:40
        回复
          世人谁可以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所谓的横渠四句,其实就是儒家和儒术的遮羞布!貌似高大上,其实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大空口号!因为一是根本没有人能做到,二是根本也没有用,没有必要。反而成了儒学和儒术有术无道,修齐治平窝里斗,不懂科技为何物,改朝换代周期出,两千多年无进步,从而不是科学、不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之原理的活证据。倒是道法自然的道学,无为而无不为,可以让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得到解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5-06-17 17:17
          回复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帛甲58章:声人之治——道学天下为公的治世方针
              五色使人目眀,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五味使人之口爽(口相),
              五音使人之耳聋。
            以上例举贪图享乐之五色五味五音田猎贪珍,这种种礼者社会奴隶主阶级生活体现的“繁荣”现象和弊病,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道学治世结论:实实在在人人有饭吃,能生存,而非表面繁荣。
              故:去罢——因此,去除那些罢士(不劳而获的吸血鬼,泛指社会的赘瘤负担),
              耳此。——听从并贯彻落实为腹不为目方针。
            所以,本章的论题论点是道学的治世方针,五色五味五音等只是泛泛举证材料,并不需要在此追究细析。而道学的治世方针也非常简单:为腹不为目!

            第一句目明,帛乙等是目盲。从文理看,应是帛甲抄错了。网友们的理解是对的。不是生理上的盲聋等,而是贪图享乐主义使人眼瞎心盲耳聋,以致难辨是非曲直,决策失当,误国害民。所以,本章的教育对象是王者。


            IP属地:北京44楼2025-06-20 09:50
            回复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是什么意思?

              这是儒篡儒释的假货,以污蔑摸黑道学,欺骗误导读者,绌道扬儒独尊儒术!
              原版帛甲抄本的原文是:
              第四十一章(75)
                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民之巠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乃是指:让前三句例举的“人之饥也”等现象无从发生,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才,就是重视民众生活生命和生存的贤能。但这个道学对于贤能人才的规定,却与儒术保皇忠君盲从、防止民众犯上作乱的奴术奴役术方针背道而驰。所以,儒家就利用自己把持朝纲和出版发行控制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职权,就把它篡改成了: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这下子,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了,成了培养节俭不惜命的奴才高招了。道德经,作为儒篡儒释《帛甲五千言》道论的伪道学书,如此儒篡儒释以为儒用的地方遍布全书,比比皆是。目的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
              所以,要学真正的道学,只能以帛甲《五千言》道论为准,把道德经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帛甲五千言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保持原貌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IP属地:北京45楼2025-06-20 10:29
              回复
                回复长诗《呼唤毛泽东》

                毛泽东的时代,寓意光明多彩,人民当家作主,少黄赌毒腐败!计划经济有误,要怪老马错来,纠错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应该。路线决定一切,权贵资本腐败,LD当年错路,终究恶果花开!正反教训总结,否定否定重来,人民领袖回归,中华文明万代!😆😆😆🥰🥰🥰👍🏻👍🏻👍🏻


                IP属地:北京46楼2025-06-20 12:42
                回复
                  2025-07-18 18:31:41
                  广告
                  《道德经》十七章中老子究竟说“太上,不知有之”还是“太上,下知有之”?

                  这是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第六十三章(王本17,18,19)的第一句内容: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祭{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闷乳,案有贞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楃,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可以看到,原文是“大上,下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是儒篡的假货。道德经(王弼本)把此章篡改割裂分为了三章,还为避免原文的绌儒扬道效应,而把最后一句“绝(礼儒)学无忧”给割裂到了下一章,使它成为儒篡的标志性文字基因!因而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道学的原文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并最终使得力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自化、自正、自负、自楃”道者政体的道学,被变身为弃绝圣智,百倍有利于民众愚昧无知当奴才的儒术奴术奴役术政体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IP属地:北京47楼2025-06-21 08:47
                  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什么?

                    这是帛甲五千言第47章的第一句内容的儒篡版。原文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原文的意思很简单,乃是作者用以说明:他提出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并将这个母“字之曰道”的道概念,是可以说道的,但这个道并不是一般的恒道。至于恒道,则是指概念内涵和外延皆恒定不变的道。如天道、隧道、岔道、铁道等等。因此,这句话的白话文译文如下:
                    道,可道也(道,可以说道),
                    非、恒道也(它不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皆恒定不变的恒道)。
                    原本事情很简单,但儒家为了扬儒绌道独尊儒术,愣是把这么简单、近似白话文的一句话给歪曲儒释成了:
                    “可道之道,指事造型,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王弼注道德经)!从而把道学及其真正的作者姬昌置于了“道不可道,作者却说道了五千余言”的自相矛盾境地!以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为此专门写诗讽刺作者无法自圆其说:
                    《读老子》/唐·白居易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终致道学的基础概念“道”,竟然被歪曲成了无法论述的不可道概念,且此谬论流毒全国全世界,给道学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至今依然如故,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因此,必须澄清事实,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拨乱反正。相关详细论证和正确注释文,读者可参见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48楼2025-06-22 02:31
                    回复
                      如果从口语习惯来说,“有物混成”和“有状混成”没有什么区别,这里的物只是一种表述习惯而已,不指代任何事物,但是结合混成两个字,区别就大了,物倾向于特指事物?

                      观点有误!
                      第六十九章(25) 昆成之道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王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祭{然}。
                      重点在昆字,被儒篡为混,可就南辕北辙了。因为,昆:子孙,后嗣:~裔(子孙后代)。后~。
                      所以,昆成,就是指道乃某物的子孙。与“吾不知谁子也”恰好前后对应。
                      而儒篡的混成呢?混沌?混合?混乱?混蛋?混血?……谁知道是咋回事?总之,混乱不堪确是真的吧?!
                      这就是儒篡儒释的假货“混成”的妙用:贬斥道学为混乱学,以绌道扬儒,独尊儒术!这就是儒家经典道德经时时刻刻都没忘记的本来使命!也是司马迁早就下过定论的“道儒互绌”的活证据!
                      是否如此?


                      IP属地:北京49楼2025-06-22 07:43
                      回复
                        儒家以民为本错了么?

                        你理解错了!
                        儒家儒术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三纲五常甘当奴才的奴术奴役术,因而以保皇忠君盲从和防止犯上作乱为本。
                        这一点在儒家本命典籍《论语》中开篇就早已十分露骨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章“学而”开篇即宣示儒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经邦治世: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我们的治世学说,并能与时俱进落实到实践中,这不是令人称道的事情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远地方的人都学用我们的学说而成了我们的朋友,这不是令人十分快乐值得发扬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然,还有人不了解我们的学说,这证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缺陷和漏洞,因而我们不但不生气沮丧,反而还要更加努力。这不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素质吗)?!
                        传统的译文则是完全词不达意掩盖真相愚弄读者的此地无银胡扯:「孔子说:“学习过后,能经常温习一番,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为什么要如此掩盖真相,值得深思吧?!
                        而第二章就已经牙齿毕露,信誓旦旦宣示儒学儒术的目的就是以孝治天下,防止犯上作乱了: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能够孝敬父母、恭顺兄长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级者。而不敢冒犯上级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立足于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自然也就有了正确的治国做人处世原则。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不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吗?”
                          所以,这一章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是紧接前篇阐述儒学儒术奴役百姓治理天下的核心思想或学说的要害之篇。因为儒家的孝悌,乃是作为统治天下的人本基础论点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从孝入手,钳制人们犯上作乱的思想。因为凡是孝悌者,皆不可能犯上作乱是也。如果天下都是孝悌之人,何愁天下不平静如水??难怪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这才是《论语》的本来面目和儒学儒术真相。
                          可惜的是,有许多人如许多注释者,小看论语者比比皆是。大概以为有子只是要求大家孝敬父母,兄友弟恭,这有什么不对不好呢?真正知道其要害乃在于教授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百姓做顺民而避免他们犯上作乱,可以说赵普乃是其中一人。
                          至于孝悌,很显然,孝弟,就是孔儒所务的“本”,或根本。离真正正确的人生观,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完全是愚弄百姓做老老实实不造反的顺民的毒药而已。
                          那么,难道我们要提倡做不孝之人,反对兄友弟恭不成?当然不是。正确的人生观或做人要务的本,就是要做到像《五千言》道论所说的那样,具有一颗:“生而不有,为而不志,成功而弗居,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心”的“愚人之心”-----大智若愚之心。追求科学与真理,以及此基础上有原则的孝弟。
                           而孔儒鼓吹的孝弟,显然是无条件的!而也恰是这一点,揭露了它的愚民政策的本质!真正的孝弟,只能是在坚持真理与追求科学之条件下与基础上的孝悌。绝不能为孝弟而孝弟。父母兄弟也会犯错,错误的地方,当然不能听。敢于直言犯上,坚持真理,其实才是真正的为大家好!无原则的孝弟,其实就是愚民!
                          结合此章看上章,就不难理解孔老二为什么会那样说了吧?也不难理解本人的注释才是真正了解孔儒思想的注释吧?大家过去所尊崇的所谓名家,其实就是配合孔老二愚民的帮凶而已!实际上完全掩盖了孔儒杀气腾腾的愚民、驭民真面目。


                        IP属地:北京50楼2025-06-22 08:50
                        收起回复
                          《道德经》帛书是“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有多大区别?

                          它们二者的区别乃是质差,而不是量差,本质上说得是两回事。晚成乃是儒篡儒释的垃圾,以鼓吹儒术贬斥道学,为独尊儒术服务,也是司马迁早就下过的定论——“道儒互绌”的活证据之一
                          大器免成,是指真正的大器,不会成为任何具体形状之器具,因而才能上善似水达权尽变曲直随形,适用于一切情况。
                          大器晚成呢?则是鼓励你老老实实当奴才,辛苦到老死,也许在你老了的晚年期间,你那一天就会大器晚成、成功发达了呢!明显是儒术奴术奴役术适用的精神麻醉剂。


                          IP属地:北京51楼2025-06-22 09:17
                          回复
                            《道德经》有谁注解的好?

                            如果你想学习真正的道学而不是儒篡儒释的假货伪道学,那就唯有摒弃伪道学真儒术书《道德经》,学习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目前唯一全文融会贯通诠释了它的文章书籍,则唯有上接3千年前作者姬昌、跨越全部两千多年独尊儒术的儒篡儒释假货历史时期的《五千言正解》一种。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是: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52楼2025-06-22 09:49
                            回复
                              2025-07-18 18:25:41
                              广告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的道,与五千言的道,定义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道学的道相当于易经的无极,太极相当于道生一之一,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儿,也就是一生二。因而也就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太极生两仪阴阳或一生二。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并非五千言道学的道!
                              只是再往下,两者就分道扬镳了。
                              道学是二生三,易经是两仪生四象。不过,四象八卦也不过是四、八个第三种元素而已。所以,三生万物可以包括四象八卦从而三的范围更广,由此推论应该是姬昌先根据历史流传编写易经,而后又总结经验,再独立创作出更完善的道学《五千言》道论。


                              IP属地:北京55楼2025-06-22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