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0,891贴子:2,713,709

北方高原龙山人群的贵族与殉人、人性古DNA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游是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前沿。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遗址,如陶寺、石茂和庐山茂,在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们报告了来自三个地点的 8 个个体的古代基因组数据。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这些个体的祖先主要与来自中原的仰韶文化人群有关,东北亚血统为辅。我们还在庐山茂遗址发现了一个遗传异常值个体,该个体携带过多的东北亚血统,并具有与红山文化人群相似的遗传背景。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遗传相互作用和种群迁移的更详细情况,并表明了潜在的跨区域种群相互作用。

译文:庐山峁遗址的样本来自M1的墓主人和他的三个殉人,编码为LSM_1、2、3、4。这个石峁遗址的样本来自一块桡骨,以及一组青铜和玉环,还有两个人由埋在石墙中的牙齿和玉器表示,编码为SM_1、2、3。陶寺遗址的个体来自中期王陵墓IIM22,有大量的陪葬品,包括玉石和漆器木制品,表明其主人的皇室地位。此人被编码为TS。

庐山峁遗址的大墓主M1(代号LSM_1,Y染色体:N1b2-M1819)的常染血统最接近红山文化人群WLR_MN,但他的三个殉人(LSM_2、3、4)纯属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石峁遗址三个标本(SM_1、2、3)和陶寺王族墓主IIM22(TS,Y染色体:O2a2b1a2a1-F46)的常染血统最接近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
.
LSM_1墓主N1b2-M1819是仰韶文化的父系主体之一,但常染血统最接近红山文化人群,所含的古东北亚成分多于仰韶村龙山人,但他的殉人LSM_4也是N1b2-M1819,其常染血统与LSM_2(M117/F8)一样都纯属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呈现北方龙山人的血统复杂性。
.
埋在石峁城石墙中的两个牙齿,分别是SM_2(疑为N1a2-F1998支系)与SM_3(M117/F8),应该是用于祭祀的人牲,因为石峁人在石墙中放玉器是一种祭祀行为,祈求神灵的庇佑。数年前,在石峁遗址(SM)祭祀灰坑(K4)(位于1号马面西北的城墙下)提取到的一例DNA样本,属父系N1-F963+母系为A-a1(因为古DNA降解问题测的不是太深,最终确认为N1a2b1a1-CTS2959,为姬周王族的同宗)。该样本SM-K4-1是石峁皇城台东门外的4号头骨人殉祭祀灰坑发现的,不在皇城台范围内。该N-F963样本是一个人殉样本,并且身首异处,只留下头骨,大概率是石峁人群在战场上俘获的战俘。这些坑里只有人头,那个N1是十六个人头之一,而且表面有燎祭的痕迹,就是说被砍下脑袋用于焚烧和祭祀,因此,埋在石峁城石墙中的人性SM_2,最可能是SM-K4-1的同类。这些考古事实,大体符合姬周祖先自传:不窋到古公亶父共十代均窜于戎狄之间。


IP属地:北京1楼2025-06-14 20:41回复

    仰韶文化首先兴起于黄土地区南部的河谷盆地,然后不断地向北面和西北面的高原山地传播扩散,整个黄河流域主要就是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与黄河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并存的格局。随着逐渐发达起来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向中原的持续扩张和冲击,加上自身的发展变化,陕晋豫邻境地区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结束了仰韶时代,以陶鼎、斝、釜灶等炊器的流行为标志,开启了大中原区的龙山时代。
    .
    在全国除山东地区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与龙山文化时代相近、文化面貌相似或有联系的文化遗存,并大多都曾经被命名为以省称开头的“某省龙山文化”,如河南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良渚遗址曾经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杭州湾类型”、“浙江龙山文化”。
    .
    1981年,严文明先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即《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章指出:“现在人们所说的龙山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复合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自己的特征、文化传统和分布领域的考古学文化……但绝不能因此而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有任何的忽视。因此我还是主张应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并且建议称之为龙山时代。”严文明先生的这一主张很快被学术界接受。
    .
    可见,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有研究者通过大范围的比对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的扩张影响的范围涉及到中原地区、北方地区、良渚、石家河。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张海、赵晓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北方高原部分大型遗址分布示意图:1.石峁 2.芦山峁 3.后城咀 4.白崖沟 5.碧村 6.府谷寨山 7.陶寺
    .
    仰韶文化首先兴起于黄土地区南部的河谷盆地,然后不断地向北面和西北面的高原山地传播扩散,整个黄河流域主要就是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与黄河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并存的格局。随着逐渐发达起来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向中原的持续扩张和冲击,加上自身的发展变化,陕晋豫邻境地区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结束了仰韶时代,以陶鼎、斝、釜灶等炊器的流行为标志,开启了大中原区的龙山时代。
    .
    黄土高原地带的“大仰韶文化”,在漫长的存续时间里,始终以尖底瓶和各种盆、钵、罐为基本陶器组合。在不断西进的大汶口文化的冲击下,后续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仰韶文化传统,新出现斝这种空三足器,流行鼎、斝、釜灶为组合的炊器,且尖底瓶演变为平底瓶(也称喇叭口折肩罐),其他盆、钵、罐类陶器也有相应的变化,种类增多。该文化兴起于陕晋豫邻境地区(包括晋南豫西和陕西关中东部等相邻地区),然后很快向周边传播扩散,其中往西沿渭河流域(包括支流)、往北沿汾河流域传播最远,影响最大。以斝的出现为标志,加上相应的变化,北方高原开启了龙山时代。(《 从芦山峁到石峁——北方高原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作者: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IP属地:北京2楼2025-06-14 20:42
    回复
      2025-07-24 03:1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LSM_1墓主N1b2-M1819确是仰韶文化的父系主体之一,但常染血统最接近红山文化人群,所含的古东北亚成分多于仰韶村龙山人,但他的殉人LSM_4也是N1b2-M1819,其常染血统与LSM_2(M117/F8)一样都纯属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呈现北方龙山人的血统复杂性。

      好几年前的复旦文章提了芦山峁的这个贵族墓,现在看起来有好几个错处。当时测的早期STR,推测这墓主人可能是源自红山文化的,但三个殉人来自良渚文化、磁山文化。其实这是当时技术不熟导致的错误推测。现在,精确测量结果表明:这三个殉人纯属中原仰韶后人,也就是本土起源的。


      IP属地:北京4楼2025-06-14 21:41
      回复
        2025年06月河北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等团队合作发表的《Genetic formation of Neolithic Hongshan people and demic expansion of Hongshan culture inferred from ancient human genomes》报告论文,通过对河北郑家沟遗址19例红山文化相关个体的全基因组分析,解析出红山人群的三重遗传成分:古东北亚成分(46.3%)、仰韶相关成分(34.2%)和山东后李相关成分(19.5%)。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红山个体中约53%可追溯至鲁北傅家、五村大汶口人群的贡献。这一发现修正了考古学假设——红山文化的形成并非仰韶农民直接北上,而是通过大汶口文化中介实现的基因流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中新石器时代辽西、中原与山东之间复杂的基因交流网络:黄河中游的农业人口并非直接北上,而是通过山东大汶口文化向东北方向迁移,与当地古代东北亚人群混合形成红山文化人群。

        根据原文构拟,仰韶村龙山期人群的常染可以模拟为由83-89%汪沟成分和11-17%古东北亚成分(ANA)的混合,与齐家古人、石峁古人非常类似,几乎不含南方稻作农人血统。仰韶村居民,大部分祖源成分都与五年前发表的汪沟古人高度一致,呈现出强烈的类汪沟常染格局,而且还在此基础上额外与古藏缅人群、古东北亚人群存在遗传亲和力。龙山前后期之交北方文化的南下,竟能一举对中原文化产生强烈影响。


        IP属地:北京6楼2025-06-14 22:19
        回复

          郑家沟遗址N1a1a2-Y162952支系Y109387两例,是西伯利亚人N1a1a1-M46的兄弟,这一支系曾出现于即墨北阡遗址。
          .


          IP属地:北京7楼2025-06-14 22:25
          收起回复
            埋在石峁城石墙中的两个牙齿,分别是SM_2(疑为N1a2-F1998支系)与SM_3(M117/F8),应该是用于祭祀的人牲,因为石峁人在石墙中放玉器、人殉,是一种祭祀行为,祈求神灵的庇佑。
            .
            石峁城址建筑物基址下面和墙壁中间埋藏和塞置的玉器、人殉,以及石雕人头像、菱形眼睛、精美石雕,还有疑似祭坛的发现,说明在石峁古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宗教系统:石雕人头像是全体教徒信奉的万能神灵,石峁统治者是高居顶端的教主,而居于统治者之下的是一个掌握教权的巫觋阶层。


            IP属地:北京9楼2025-06-14 22:48
            回复
              皇城台好几个遗骨,并没有公布,据说测不出。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15 16:07
              回复
                文章说芦山峁那个n1b2常染是个异类,是个不和外族通婚的神权家族,500-1000年还保留红山人群的特点,说明n1b2是祭司没错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15 17:09
                收起回复
                  2025-07-24 03:0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芦山峁贵族墓说明上层来自红山人群,是红山人群南下融合了南方人群形成仰韶文化,仰韶常染北上是农耕扩展农民北上种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6-16 10:06
                  回复
                    芦山峁石峁也不是用来对付北方人群的什么长城,就是高地农业聚落的城堡,控制着几万平方千米至几十万不等的农牧业地区,以神权核心的宗族社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6-16 12: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20楼2025-07-02 19:36
                      收起回复
                        殉人也是本地人,殉人等级比平民都高,能躺在墓主身边的都是生前的近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7-02 19:5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23楼2025-07-02 20:22
                          回复
                            韩国金海市大成洞62号墓主(伽倻王朝国王)头骨复原图,Y染色体属于O2a2a-M188的下游支系FGC50606。


                            韩国金海市大成洞62号墓主的常染成分,和早期后李文化人群高度相似,暗示伽倻王朝王族/贵族祖先是从山东半岛迁徙过来的。
                            韩国金海市大成洞12号墓的殉人,Y染色体属于O1b2-P49支系FGC67568


                            IP属地:北京24楼2025-07-02 20:32
                            收起回复
                              2025-07-24 03:0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北京26楼2025-07-03 2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