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游是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前沿。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遗址,如陶寺、石茂和庐山茂,在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们报告了来自三个地点的 8 个个体的古代基因组数据。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这些个体的祖先主要与来自中原的仰韶文化人群有关,东北亚血统为辅。我们还在庐山茂遗址发现了一个遗传异常值个体,该个体携带过多的东北亚血统,并具有与红山文化人群相似的遗传背景。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遗传相互作用和种群迁移的更详细情况,并表明了潜在的跨区域种群相互作用。

译文:庐山峁遗址的样本来自M1的墓主人和他的三个殉人,编码为LSM_1、2、3、4。这个石峁遗址的样本来自一块桡骨,以及一组青铜和玉环,还有两个人由埋在石墙中的牙齿和玉器表示,编码为SM_1、2、3。陶寺遗址的个体来自中期王陵墓IIM22,有大量的陪葬品,包括玉石和漆器木制品,表明其主人的皇室地位。此人被编码为TS。


庐山峁遗址的大墓主M1(代号LSM_1,Y染色体:N1b2-M1819)的常染血统最接近红山文化人群WLR_MN,但他的三个殉人(LSM_2、3、4)纯属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石峁遗址三个标本(SM_1、2、3)和陶寺王族墓主IIM22(TS,Y染色体:O2a2b1a2a1-F46)的常染血统最接近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
.
LSM_1墓主N1b2-M1819是仰韶文化的父系主体之一,但常染血统最接近红山文化人群,所含的古东北亚成分多于仰韶村龙山人,但他的殉人LSM_4也是N1b2-M1819,其常染血统与LSM_2(M117/F8)一样都纯属中原仰韶文化人群YR_MN,呈现北方龙山人的血统复杂性。
.
埋在石峁城石墙中的两个牙齿,分别是SM_2(疑为N1a2-F1998支系)与SM_3(M117/F8),应该是用于祭祀的人牲,因为石峁人在石墙中放玉器是一种祭祀行为,祈求神灵的庇佑。数年前,在石峁遗址(SM)祭祀灰坑(K4)(位于1号马面西北的城墙下)提取到的一例DNA样本,属父系N1-F963+母系为A-a1(因为古DNA降解问题测的不是太深,最终确认为N1a2b1a1-CTS2959,为姬周王族的同宗)。该样本SM-K4-1是石峁皇城台东门外的4号头骨人殉祭祀灰坑发现的,不在皇城台范围内。该N-F963样本是一个人殉样本,并且身首异处,只留下头骨,大概率是石峁人群在战场上俘获的战俘。这些坑里只有人头,那个N1是十六个人头之一,而且表面有燎祭的痕迹,就是说被砍下脑袋用于焚烧和祭祀,因此,埋在石峁城石墙中的人性SM_2,最可能是SM-K4-1的同类。这些考古事实,大体符合姬周祖先自传:不窋到古公亶父共十代均窜于戎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