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15,620贴子:1,436,166

回复:唐代著名诗人合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崔颢:(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祖籍博陵安平(今属河北衡水),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他20岁时进士及第,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监察御史等职,但官位一直不显。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是《黄鹤楼》,这首诗被推为“唐人七律之首”,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曾使李白叹服,并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除了《黄鹤楼》外,崔颢的《长千曲》四首、《题潼关楼》、《行经华阴》等诗作也是佳作,深受后人喜爱。总的来说,崔颢是唐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7-12 17:41
回复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顺畅,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并曾隐居鄂渚。天宝年间,他曾任盱眙尉一职。常建一生沉沦失意,却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其一生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在唐代文学中仍有一定的地位。常建的诗歌创作在《河岳英灵集》中被列为盛唐诗人之首,他的作品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他的几部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此诗是常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清晨古寺的宁静景致和禅修者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一种深远、幽静的美感以及禅修对于人心的净化作用。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尤为脍炙人口。《宿王昌龄隐居》:此诗是常建在拜访王昌龄隐居处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等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塞下曲》:此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使臣问兵、战阵风云和士兵家属哀哭等场景,展现战争残酷性与边疆悲凉景象。诗中“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等句苍劲有力,意境独特。此外,常建还有《西山》、《昭君墓》、《吊王将军墓》等多部作品传世,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综上所述,常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凝练简洁的笔触和清寂幽邃的意境而著称于世。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7-12 17:47
    回复
      2025-07-27 19:2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老杜、杜少陵、杜草堂。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杜甫代表作:《望岳》:作于736年,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作于757年,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月夜忆舍弟》:作于759年,诗中写战乱中兄弟离散,白露秋夜闻孤雁哀鸣,诗人以主观感受强化思乡之切,尾联直诉兵祸阻隔亲情的绝望。《蜀相》:作于760年,杜甫探访了成都的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诗中借诸葛亮“鞠躬尽瘁”抒自身报国无门之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761年,诗中不只单单描写了杜甫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出了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登高》:作于767年,被誉为“七律之冠”。诗中写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此外,《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赠花卿》《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等也是杜甫比较有名的诗作。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7-12 18:04
      回复
        张继:(715年-779年)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尽,仅知他大约在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成为进士。大历年间,他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并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张继的诗作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可惜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到50首。
        除了《枫桥夜泊》外,张继的其他诗作如《阊门即事》、《读峄山碑》、《秋日道中》等也各具特色,值得一读。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张继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张继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5-07-12 20:42
        回复
          岑参:(717年~769年)唐代著名诗人,关于其籍贯,学界存在两说,一说为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一说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岑参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曾祖父岑文本曾任宰相,堂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亦曾任高官。然而,家族中亦有人遭遇不幸,如岑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岑羲亦被诛杀,导致家族身死家破。岑参自幼聪颖好学,遍读经史。然而,早年仕途并不顺遂,20岁时曾献书天子以求官位,却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后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他一生曾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这段边塞生活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岑参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等各方面,其中以边塞诗最为出色。
          几部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走马川的险恶环境和唐军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赞颂,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感。除了以上代表作外,岑参的《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写景之作亦清丽俊逸;而《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岑参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5-07-12 20:49
          回复
            刘长卿:(726年~789年),字文房,他自称“宣城(今属安徽)人”,也有说法认为他是河间(今属河北)人。刘长卿年少时便发奋苦读,以求功名,曾在嵩山读书,但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屡试不中。直到天宝八载(749年),他才登进士第,之后步入仕途。然而,他的仕途也并不平坦,多次遭贬谪。他的诗歌多写政治失意之感慨,也有反映社会动荡离乱之作,尤工五言,自称为“五言长城”。刘长卿的诗歌作品数量颇丰,现存诗518首,其中不乏传世佳作。
            几首他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山村人家的情景,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此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归山。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对闲逸生活的向往。《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首诗借听弹琴抒发感时伤世之情,慨叹古调自爱,今人多不弹,流露出诗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此外,刘长卿的《新年作》、《送方外上人》、《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诗作也都是广为传诵的佳作。综上所述,刘长卿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5-07-12 20:55
            回复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精通君子六艺,才华横溢。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便能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然而,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加之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他选择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以渔樵为乐。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张志和的诗词作品代表作主要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其中包括:《渔歌子》:这是张志和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首尤为脍炙人口。《渔父词》:张志和的《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他的五首《渔父》词,特别是第一首,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再衬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杂歌谣辞·渔父歌》:这也是张志和的一首重要作品,展现了其对渔钓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此外,张志和的著作还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等,在道教和易学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张志和是唐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自然山水和渔钓生活为主题,意境深远,艺术魅力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5-07-12 21:43
              回复
                韦应物:(737年~791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他是宣州司法参军韦銮之子,唐朝时期的诗人、官员。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官职。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诗作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特点。
                韦应物几首广为流传的诗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幽、闲适又略带寂寥的意境而著称。诗中描绘出西涧边幽草繁茂、黄鹂在树荫深处啼鸣的画面,以及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急骤的景象,体现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这首诗是诗人在淮上喜遇梁州故人时所作,以沧桑又温暖的意境表达出老友重逢的喜悦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以空灵、清幽的意境表达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牵挂。《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首诗以沉郁而又不失希望的意境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自我安慰的复杂情感。此外,韦应物的代表作还有《寄李儋元锡》、《寄全椒山中道士》、《赋得暮雨送李胄》、《长安遇冯著》等。这些诗作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赞誉,韦应物作为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官员,以其卓越的诗歌成就和丰富的官宦经历而留名青史。他的诗作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5-07-12 22:03
                回复
                  2025-07-27 19:2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唐诗人:卢纶:(737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属山西运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保定),出身“范阳卢氏”,是唐朝时期的官员、文学家、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崔峒、苗发、耿湋、夏侯审)之一。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5年),19岁的卢纶举进士,但因遇“安史之乱”而未中。唐代宗永泰元年(764年),他又应举,但屡试不第。大历六年(771年),经宰相元载举荐,卢纶被授予阌乡(今属河南三门峡)尉的职位。后来,他又由宰相王缙推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的校书郎,并升任监察御史。此后,他出任过陕州(今属河南三门峡)户曹、密县(今属河南郑州)令。大历十二年(778年),元载、王缙获罪,卢纶也遭到牵连。唐德宗贞元三年(788年),卢纶复为昭应(今属陕西西安)县令,后又出任河中(今属山西运城)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贞元十五年(799年),卢纶病逝于任上,终年63岁。卢纶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卢户部诗集》。
                  其代表作有《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同李益伤秋》《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寄西岩警上人》《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曲江春望》《送宋校书赴宣州幕》等。其中,《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奏凯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总的来说,卢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5-07-12 22:08
                  回复
                    李益:(746~829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一说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他是唐代大臣、诗人,也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十二代孙。大历四年(769年),李益进士登第,授河南府参军。他通过制科考试后,迁任华州郑县主簿,后转渭南县尉,又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等职。唐德宗时,迁为幽州营田副使、御史中丞。唐宪宗时,又历任都官郎中、河南少尹、秘书少监兼集贤殿学士、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唐文宗即位后,迁为礼部尚书。大和三年(829年),李益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赠太子少师。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其代表作品包括《江南曲》《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写情》《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宫怨》《上汝州城楼》《春行》等。其中,他的边塞诗偏于伤感,例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李益是唐代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5-07-12 22:14
                    回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祖籍山东平昌(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他少时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孟郊曾两试进士不第,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他曾任溧阳县尉,但因不能舒展抱负,遂辞官。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元和九年(814年),孟郊在赴任兴元府参谋的途中,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时暴疾而卒,葬于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工诗,现存诗作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有《孟东野诗集》10卷传世。他的诗作多表现寒苦之音,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故有“诗囚”之称。孟郊与贾岛齐名,同为苦吟诗人,并称“郊寒岛瘦”。
                      他的代表诗作有《游子吟》、《登科后》等。《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语言淳朴素淡,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登科后》:此诗是孟郊在登科后所写,表达了他内心的兴奋和喜悦。诗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句,生动地描绘了他中举后的欢快心情。总的来讲,孟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5-07-12 22:19
                      回复
                        王建:(766年~831年),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在关辅地区生活,青年时代寓居邢州(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与张籍、元谊等人交往,留下大量诗作。他一度前往长安谋求功名,但没能成功,因而选择隐居山林。德宗贞元年间,王建以投军为入仕途径,先后进入幽州刘济、魏博田季安幕府,后在田弘正推荐下前往长安参加铨选,初授昭应县丞,后历任太府寺丞、秘书郎、侍御使、太常寺丞。在长安为官期间,王建与韩愈、白居易等人多有往来唱和之作。大和二年(828年),王建转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此后行迹不详。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王建的诗歌创作颇丰,题材广泛,且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他的诗作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他的乐府诗尤为擅长,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此外,他还善于创作“宫词”,这些作品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广泛而深入地描写了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了重要材料。
                        王建的代表作有《羽林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田家留客》等,此外他的《田家行》《水夫谣》《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望夫石》《新嫁娘词三首》以及百首“宫词”等诗作也广为流传,深受后人喜爱。总的来说,王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朝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7-12 22:26
                        回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他历任多职,如节度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阳山县令、江陵法曹参军、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晚年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师说》:韩愈作文以倡明儒道,驳斥佛、老异端,抨击骈文浮艳时弊。此文即是韩愈写给其学生的,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对那些诽谤者提出严厉批判,尖锐地讽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原道》:这是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的主要著作之一。文中阐述儒家学说为“道”的实质,主张文以载道。韩愈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仁义的学说,都是“道”。他们以仁义为准则,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合乎“道”的政治制度,使天下长治久安。《马说》:韩愈把伯乐比喻为能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全文寓意深刻,饱含着作者的愤懑不平和郁闷,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根源。除了上述作品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进学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诗作也十分有名。韩愈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5-07-12 22:30
                          回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居唐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多首诗。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又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他积极参政,直陈时弊。晚年则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的代表作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长恨歌》、《琵琶行》和《卖炭翁》等。《长恨歌》:作为其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完整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这首诗通过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琵琶行》:既是七言歌行的典范,又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诗中通过描绘一个琵琶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卖炭翁》:选自新乐府诗集,最能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卖炭老人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综上所述,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如需更多关于白居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文学研究专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5-07-12 22:36
                            回复
                              2025-07-27 19:1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的代表作众多,几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陋室铭》:这是一篇骈文名篇,通过描写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洁情操。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名句广为流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重逢时所作的酬答诗。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表达了作者虽历经挫折但仍保持乐观精神。《乌衣巷》:这首诗出自《金陵五题》,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绘了历史沧桑和世事无常。此外,刘禹锡的《秋词》《浪淘沙·其八》《西塞山怀古》《竹枝词》等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词既有豪迈激昂的哲理性名句,也有清新自然的民歌风格,更有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作品充满乐观精神,即使遭遇贬谪,仍保持豁达心态。总的来说,刘禹锡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5-07-13 0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