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35贴子:89,504,809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仪发动了兵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杨仪和魏延两人的关系如同水火,如果魏延掌握了兵权,那自己以后还怎么混?所以必须得干掉他!
当然了,如果要是回到汉中之后,想要干掉魏延就太困难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偷袭!
大家不要以为杨仪是文官就不能发动兵变了,实际上,这次兵变还有两个极为关键的人物参与其中:一个是“凉州精骑”的统领马岱,另一个就是“无当飞军”的统领王平。
由于这两个特种部队的参与,兵变的火力是非常可怕的,以至于魏延的先锋军根本不堪一击。而且在发动兵变之前,杨仪先扬言魏延反叛,然后带兵突然袭击正在指挥撤军的魏延。
魏延哪里能料到自己人会对自己下手?毫无防备的魏延拼死抵抗了一阵,在派人寄出表示杨仪反叛的文书后便选择了逃跑,一来是打不过,二来是,
魏延根本就不想自相残杀!
魏延在选择逃跑的那一刻,一定想的是等自己回去了再去解释这件事情,然而,他已经没有机会了。杨仪这次来,要的就是他的命!
这等大事,本来就该朝廷进行处决,但一旦魏延活着到了成都,他的阴谋就要败露了。所以,魏延必须死!
很快,魏延一干人等就被马岱追上,并无情地杀死了。这还不解杨仪心中之恨,他又派人前往汉中将魏延夷三族,不给魏延家属任何申辩的机会,直接斩草除根!这还没完,杨仪居然还将魏延的人头扔到地上,一脚踩在上面,一边踩还一边骂魏延狗奴才,这是何等的残忍和无耻?
标准的小人!
最终小人杨仪,带着喜悦大胜而归。他不仅除去了自己的心头之恨,还立了一个“大功”,何其快哉?得意洋洋的他,以为自己要做丞相了,然而最终的任命,
却令他大跌眼镜


1862楼2012-12-11 11:53
收起回复
    拜中军师
    中军师是什么?简单点说就是一闲差。
    打仗的时候还有点用,不打仗的时候就是一纯的公务员,上班的时候喝喝茶看看报纸就完事儿了,一兵没权,二无实权的闲差而已。
    此等打击,杨仪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此时他手上已经没有兵权了,不接受又能如何呢?
    他选择了发牢骚:“要是以前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带着军队去投奔魏国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啊!我真TM后悔啊,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啊有没有啊有没有?!”
    此等牢骚是能乱发的吗?退一步说,发牢骚也就罢了,客观的说我们也能理解,但自己说说过过嘴瘾也就好了嘛,别和别人说啊;再退一步,和别人说不要紧,那也要和对的人说吧?可杨仪偏偏就找了一个,
    最不该找的人发牢骚


    1863楼2012-12-11 11:54
    收起回复
      2025-07-28 13:17: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费祎
      费祎是谁?诸葛亮指定的隔代接班人。他能容忍你杨仪说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费祎果断将杨仪告发了。
      建兴十三年正月,杨仪被贬为庶民;四月,杨仪曾经的下属,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蒋琬,正式开始执掌蜀国军政。
      说起来,只要杨仪日后识趣点儿,每天养养花、溜溜鸟、打打太极拳的话,他是可以安度晚年的,只可惜,
      他选择了死。
      被流放到汉嘉郡的杨仪,居然又再次上书朝廷,对蒋琬进行毁谤(没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就是蒋琬),这不是找死这是什么?于是朝廷正式下令,把杨仪给关了起来。
      很快,被关进牢里的杨仪就畏罪自杀了,这就是这个为了一己私利,而害死蜀国最勇猛大将的小人的下场,完全不值得同情。我们大可以送他四个字,
      咎由自取
      ——————————————————————————————
      不过批判归批判,客观上来看整件“魏延冤案”的话,大家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
      第一,《三国志》上明明说的是我上一次更新所描述的情景,为什么和事实差距那么大?
      第二,怎样掩盖过去的不重要,但杨仪的确是把自己兵变的事实掩盖过去了,那为什么立此“大功”的他一回到成都,就被无情的抛弃了?
      【本话完】


      1864楼2012-12-11 11:55
      收起回复
        LZ彻底回归,明天恢复更新,寒假结束前完结!


        1900楼2013-01-23 23:01
        收起回复
          三国志魏延传的原文太长就不完整引用了,我先列出那句大家耳熟能详,且很关键的话: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玮,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再进一步提取关键,则是“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话什么意思?——如果魏延不从命,咱就不管他了
          这是诸葛亮会说的话吗?
          要知道,在孔明的字典里,是没有“若”字的,只有“必”或“全”;而且,如果诸葛亮真地担心魏延叛乱,大可以将其免职遣送回成都,何必让他自己去选择?这样只会给蜀军带来风险,要知道,放任魏延不管是很有可能会引来司马懿的。
          反观《魏略》中的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诸葛亮交代在自己死后将兵权交给魏延,迅速领兵撤退,而魏延也是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行事,结果被杨仪暗算了。
          我姑且先不给《魏略》中的记载下定论,而是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和魏延,
          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1905楼2013-01-24 22:22
          回复
            先总的概括一下:他俩关系不错,尤其在军事上,两人可以说是相互依靠的。
            “什么?诸葛亮和魏延关系好?LZ你别扯蛋了!我们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他俩关系不好的依据!”
            1.诸葛亮很少会采纳魏延的策略
            2.魏延常常说诸葛亮坏话,3我们都懒得举了,你说说,就这样,他们的关系能好的了?
            还真好的了
            【魏延于诸葛亮】所谓英雄相惜,之前说过,蜀国对于魏国,绝大多数人主张的是休养生息,而诸葛亮却是主战;很明显的,魏延也是主战,乃至于能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样的战略,虽然最终未被诸葛亮采用,但魏延这种敢于主战的态度是很受诸葛亮欣赏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当时的蜀汉已经没什么大将上的了台面了,无疑魏延将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于魏延】虽魏延常常嘴上挂着不满,其实也只是在吐槽诸葛亮太保守了而已。毕竟魏延只是一个粗人,一个武将,言语上有不当是很正常的。这点我们都分析的出来,诸葛亮是何等气度的人,会不理解?而且当时的蜀汉,能被高傲的魏延瞧在眼里的只有诸葛亮,就连那个“子午谷奇谋”的主角,其实都是诸葛亮。没有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魏延会提出独自去攻城的设想?要知道,名将是不会轻易提出送命的战略的。
            好了,既然没有私人恩怨,那对于魏延冤案的分析,就很容易被大家理解了


            1906楼2013-01-24 22:23
            回复
              一.此次事件的定性
              《蜀书后主传》中,是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内部政变,而魏延只是单纯的失败者,而非反叛;而在蒋琬、费祎、杨仪的传记里,对于“魏延反叛”也只字未提,杨仪传中说“诛魏延”,却未给任何理由;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是一次重大反叛事件,那么这三个可以说立大功的人,会没有记载?
              二.诸葛亮的决定从当时蜀军将领的水平和能力来看,魏延无疑是代理主帅的不二人选。
              反观那个平日搞后勤的杨仪,此等重任岂能交付?久经沙场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蜀军的撤退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尾随而来的司马懿消灭。
              说不好听点儿,即便诸葛亮不去考虑数万士兵的性命,也要考虑考虑自己灵柩能否安全到达汉中吧?
              另一方面,诸葛亮平生就认定杨仪“性狷狭”,之所以重用他完全是因为他能高效率解决诸葛亮最头疼的粮食问题,而这种至关重要的军事任务,是不可能交给他的。
              三.《三国志》为什么不记载此次事件的真实情况
              细心看《三国志》的朋友会发现,整本书中都没有提诸葛亮发丧的时间。为什么不记载呢?
              是因为无法记载——无论是把发丧这件事儿插在哪个时间点,都会导致各传记之间相互矛盾。
              当初王平一句“丞相尸骨未寒”就喝退了魏延军,但那些士兵为什么会知道这件事儿?不是“密不发丧”的么?那到底是在哪儿发的丧呢?为什么各个传记里都找不到呢?是陈寿忘了写吗?但在前线“密不发丧”他不是没忘记载吗?
              《魏略》里说了:“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诸葛亮的发丧地是魏延案件的初始发生地,是在打死魏延之前发丧的。而《魏延传》里是咋说的呢?“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断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褒口),遣兵逆击仪等”。说明魏延事件的初始发生地在前线,且“密不发丧”。但一到褒口,双方便打起来了。
              那之前怎么发丧的?各发各的丧?杨仪在峻岭峭壁上“槎山通道”时发过丧了?还是魏延在杨仪到达褒口时说:咱俩替丞相发过丧再打?都不会吧,那么,是打死魏延之后发的丧吗?是的话陈寿干嘛不记呢?《魏延传》里不便记的话,那记在《诸葛亮传》里没什么问题吧?人家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连个发丧地都没有吗?
              很明显,“密不发丧”没忘记载,而更重要的发丧大事却不记,是有隐情的。
              有着魏延被谋杀事件真相第一手资料的陈寿是知道发丧情况的(他老师给的),但碍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不能将此正面写入《三国志》,便一定程度上在《三国志》里表现了当时蜀国官方史料的矛盾、错误和漏洞;
              反观《魏略》,因为没有此类限制,就完全可以以实记载了。(当然了,大部分的三国史实,三国志的可信度是要高于魏略的,此次是特例)
              其实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就好比如今发生个什么特大事故,新闻报道里不是N多人失踪无人死亡,就是最多死三十多个,不能再多了,最后再将此事件定性为天灾,大不了开除几个“临时工”,但对事实情况是只字不提的。
              为魏延抱不平先到这里,细心的大家或许会注意到,在魏延事件的前后,除了杨仪,
              总还有其他几个身影在闪现


              1907楼2013-01-24 22:26
              收起回复
                那就是蒋琬,还有费祎、姜维这些人
                虽然他们没有杨仪这么罪恶,但也算得上是杀死魏延的帮凶。身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们都是这场惨剧的参与者,不过也不好责怪他们。
                一来,他们也都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人类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对自己不利的,不做,也不说,更不会想让别人知道。这也是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篡改史籍、污蔑毁谤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掉了魏延。当然了,也不能就这样把魏延一棒子彻底打死,所以在史书中,还是对魏延做出了并非谋反,而只是与杨仪争权的定性。
                二来则是...
                他们都被杨仪给骗了
                那个动不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杨仪,那个深深博取他们同情的杨仪,居然是一个心怀鬼胎的人,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就这样骗了所有的人,并害死了魏延。
                但坏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无论说是诸葛亮的安排也好,还是说是杨仪本性的暴露也好,很快他便遭人唾弃,无人再理了。
                可是那个无辜的蜀国大将,却过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此,蜀国再无回天之力了。
                【本话完】


                1908楼2013-01-24 22:28
                回复
                  2025-07-28 13:11: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什么时候说过周瑜渣渣了?甚至在9姐的基础上加了那么多刻画还看不出来周瑜强在哪儿么?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分别可以对应为 【帅】【略】【武】【相】,他们分别擅长不同的方面,但综合起来都是最尖端人才。


                  1913楼2013-01-29 21:19
                  回复
                    蜀国最后的二十九年,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蒋琬费祎守成、姜维北伐、阿斗亡国
                    这一大帮子人,可谓是如履薄冰,但始终没有放弃。
                    下面,就请他们依次出场,展现他们各自的风采。
                    第一个登场的,就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蒋琬。
                    可以说,蒋琬与杨仪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杨仪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蒋琬却是个老实人,很大度,却有着大智慧。举两个例子,你们就能体会到了
                    东曹掾杨戏,性格孤傲,有点看不起蒋琬,经常对蒋琬爱理不理的。对首辅大臣如此无礼,岂能容忍?但蒋琬没有放在心上
                    有人为了献媚,借此陷害杨戏,便说他藐视领导,应当受到重罚,然而蒋琬却反过来教育了他们一番:人的想法不同,就好比每个人的长相各异,这是很很正常的啊,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不是更不好吗?杨戏如果称赞我,显然就不是他的本意;要是反对我,那就会损我威信;因此他这样沉默不语,才是大智慧啊!
                    这杨戏还只是不搭理,还有更离谱的呢


                    1914楼2013-01-29 21:23
                    回复
                      蜀国的农业部长杨敏,居然公开指责蒋琬“做事糊涂,和那些老前辈们不能比”
                      如果换做现在,这就是辞退的节奏有没有?
                      于是有人给蒋琬打小报告了,请求严惩。
                      蒋琬不同意
                      他不仅不追究,还表示自己的确不如前人,杨敏说得很对。
                      蒋琬倒是很淡定,但告状的人依旧不依不饶,不追究就不追究吧,那我们去问下您到底是哪里糊涂总行了吧!结果蒋琬却说“我不如前人,一定会有处事不当的地方啊,处事不当不就是糊涂吗?还有什么要问的呢?”
                      不久之后这个说话直率的农业部长杨敏犯了事儿被关进牢房了,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杨大嘴”死定了,结果蒋琬不仅没有挟私报复,还依法行事,并将其从轻发落了。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蒋琬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虚怀若谷,有雅量,不计较个人恩怨。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便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1915楼2013-01-29 21:24
                      回复
                        小曹老板爱好二:好色无厌
                        其实是个男人都懂,谁没有点儿好色之心呢?英雄本色嘛!而且曹家本来就好这口,但曹睿好色的规模,
                        有点过于壮观了
                        他的后宫佳丽从贵人到打扫庭园的宫人有好几千,几乎和朝廷的官员数目相当了。这还不够刺激,他还任命了女尚书六人来"帮忙"处理政务。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法律规定,一夫只能配一妻。不少男性感慨巴不得一夫多妻,但你们经历多了就会知道,
                        其实法律是在保护男性
                        古代自然没有这种规定,而且人家曹睿是皇帝,更是可以为了欲望而为所欲为了,但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曹睿虽然妻妾成群,却因为过度荒淫而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自己的子女大多夭折,可能最后去世的时候连个继位的亲生儿子都没有。作为一个皇帝,
                        这或许是最大的杯具了
                        虽然如此,曹睿依旧我行我素。偶尔面对大臣们声泪俱下的劝谏会稍微收敛一点儿,但也就是收敛那么一点儿吧。
                        魏国这和平的几年,也被曹睿给折腾得乌烟瘴气的。
                        然而公元237年,魏国的和平,
                        终于被打破了


                        1917楼2013-01-29 21:29
                        收起回复
                          【本话完】


                          1918楼2013-01-29 21:29
                          回复
                            公孙渊出尔反尔了!
                            之前也说过,公孙渊这小子很是不老实,之前耍过孙权,现在又联合东吴,共同打起魏国的主意了。
                            曹睿也是很快作出应对,任命了毋丘俭为幽州刺史,为进兵讨伐做好准备。
                            得此重任,毋丘俭自然也不敢怠慢,并且信誓旦旦地上表,表示公孙渊手到擒来。
                            虽然毋丘俭自己是很自信拉,但群臣大都议论纷纷,毕竟公孙家在辽东已经几代人了,算是根深蒂固了,毋丘俭想轻松获胜恐怕不可能。不过曹睿没有理会,他一方面命令毋丘俭进兵,另一方面还下旨征公孙渊进京,可谓是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公孙渊当然不会看不出曹睿的意图,于是当即就来了个公然反叛,准备与毋丘俭战场相见。这时候正逢雨季,辽河涨水,毋丘俭自然是打不赢占尽地利的公孙渊,只好选择了撤兵。
                            挡住了魏国的一次攻势,公孙渊开始有点儿飘飘然了,“嘿,原来魏国就这么两下子啊?不够看啊!”于是他立即称燕王,改元并任命百官,还对鲜卑一通封官许愿,拉着一起要给曹魏点颜色看看,可谓是得瑟开了。
                            祸不单行,魏国先是吃了败仗,之后九月各地又发了洪水。这个时候的曹睿,应该做出点儿应对措施了吧?
                            然而他却在做着其他的事情


                            1924楼2013-01-31 21:57
                            收起回复
                              2025-07-28 13:05: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装修私宅
                              小曹老板外不修长城,内不垒堤坝,却为了求长生不老的办法,命令把汉武帝在长安的铜人和呈露盘等运到洛阳,给自己的新宫殿添彩。无奈铜人太重,半道只好放弃;而汉武帝建的呈露盘半道也断了,摔在地上的声音几十里外都能听到。
                              于是他就命令在洛阳另行铸龙造凤。
                              这还不够,或许是认为宫殿建设进度迟缓吧,他居然在洛阳让公卿全都跟着他挖土建殿,自己也亲自上阵。
                              魏国前有夏侯惇,后有邓艾,都曾经亲手干农活来以身作则鼓励农垦屯田,而您堂堂的魏明大帝,带头干的却是建立私宅?小曹老板此等的胡来,
                              自然遭到了反对。


                              1925楼2013-01-31 21: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