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18贴子:89,516,679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MARK 等寒假--


IP属地:泰国1892楼2013-01-10 15:17
回复
    呼唤楼主


    来自手机贴吧1893楼2013-01-12 22:22
    回复
      2025-07-28 04:56: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又过去了这么久……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894楼2013-01-16 03:25
      回复
        别TJ啊


        IP属地:上海1896楼2013-01-19 13:39
        回复
          快看足5遍了,LZ写的太好了,求继续更新呀呀呀呀呀


          IP属地:上海1897楼2013-01-19 20:58
          回复
            尼玛终于看完了。。。没想到结果是太监啊啊啊啊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98楼2013-01-21 15:44
            收起回复
              无耻催更


              来自手机贴吧1899楼2013-01-23 19:57
              回复
                LZ彻底回归,明天恢复更新,寒假结束前完结!


                1900楼2013-01-23 23:01
                收起回复
                  2025-07-28 04:50: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了个去。。。。。楼主终于回来了、、、、、、


                  IP属地:美国1901楼2013-01-23 23:07
                  回复
                    我去,楼主还在啊。。。。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902楼2013-01-23 23:11
                    回复
                      居然没太监


                      IP属地:上海1903楼2013-01-24 02:51
                      回复
                        lz想死乃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04楼2013-01-24 11:25
                        回复
                          三国志魏延传的原文太长就不完整引用了,我先列出那句大家耳熟能详,且很关键的话: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玮,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再进一步提取关键,则是“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话什么意思?——如果魏延不从命,咱就不管他了
                          这是诸葛亮会说的话吗?
                          要知道,在孔明的字典里,是没有“若”字的,只有“必”或“全”;而且,如果诸葛亮真地担心魏延叛乱,大可以将其免职遣送回成都,何必让他自己去选择?这样只会给蜀军带来风险,要知道,放任魏延不管是很有可能会引来司马懿的。
                          反观《魏略》中的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诸葛亮交代在自己死后将兵权交给魏延,迅速领兵撤退,而魏延也是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行事,结果被杨仪暗算了。
                          我姑且先不给《魏略》中的记载下定论,而是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和魏延,
                          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1905楼2013-01-24 22:22
                          回复
                            先总的概括一下:他俩关系不错,尤其在军事上,两人可以说是相互依靠的。
                            “什么?诸葛亮和魏延关系好?LZ你别扯蛋了!我们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他俩关系不好的依据!”
                            1.诸葛亮很少会采纳魏延的策略
                            2.魏延常常说诸葛亮坏话,3我们都懒得举了,你说说,就这样,他们的关系能好的了?
                            还真好的了
                            【魏延于诸葛亮】所谓英雄相惜,之前说过,蜀国对于魏国,绝大多数人主张的是休养生息,而诸葛亮却是主战;很明显的,魏延也是主战,乃至于能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样的战略,虽然最终未被诸葛亮采用,但魏延这种敢于主战的态度是很受诸葛亮欣赏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当时的蜀汉已经没什么大将上的了台面了,无疑魏延将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于魏延】虽魏延常常嘴上挂着不满,其实也只是在吐槽诸葛亮太保守了而已。毕竟魏延只是一个粗人,一个武将,言语上有不当是很正常的。这点我们都分析的出来,诸葛亮是何等气度的人,会不理解?而且当时的蜀汉,能被高傲的魏延瞧在眼里的只有诸葛亮,就连那个“子午谷奇谋”的主角,其实都是诸葛亮。没有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魏延会提出独自去攻城的设想?要知道,名将是不会轻易提出送命的战略的。
                            好了,既然没有私人恩怨,那对于魏延冤案的分析,就很容易被大家理解了


                            1906楼2013-01-24 22:23
                            回复
                              2025-07-28 04:44: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此次事件的定性
                              《蜀书后主传》中,是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内部政变,而魏延只是单纯的失败者,而非反叛;而在蒋琬、费祎、杨仪的传记里,对于“魏延反叛”也只字未提,杨仪传中说“诛魏延”,却未给任何理由;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是一次重大反叛事件,那么这三个可以说立大功的人,会没有记载?
                              二.诸葛亮的决定从当时蜀军将领的水平和能力来看,魏延无疑是代理主帅的不二人选。
                              反观那个平日搞后勤的杨仪,此等重任岂能交付?久经沙场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蜀军的撤退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尾随而来的司马懿消灭。
                              说不好听点儿,即便诸葛亮不去考虑数万士兵的性命,也要考虑考虑自己灵柩能否安全到达汉中吧?
                              另一方面,诸葛亮平生就认定杨仪“性狷狭”,之所以重用他完全是因为他能高效率解决诸葛亮最头疼的粮食问题,而这种至关重要的军事任务,是不可能交给他的。
                              三.《三国志》为什么不记载此次事件的真实情况
                              细心看《三国志》的朋友会发现,整本书中都没有提诸葛亮发丧的时间。为什么不记载呢?
                              是因为无法记载——无论是把发丧这件事儿插在哪个时间点,都会导致各传记之间相互矛盾。
                              当初王平一句“丞相尸骨未寒”就喝退了魏延军,但那些士兵为什么会知道这件事儿?不是“密不发丧”的么?那到底是在哪儿发的丧呢?为什么各个传记里都找不到呢?是陈寿忘了写吗?但在前线“密不发丧”他不是没忘记载吗?
                              《魏略》里说了:“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诸葛亮的发丧地是魏延案件的初始发生地,是在打死魏延之前发丧的。而《魏延传》里是咋说的呢?“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断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褒口),遣兵逆击仪等”。说明魏延事件的初始发生地在前线,且“密不发丧”。但一到褒口,双方便打起来了。
                              那之前怎么发丧的?各发各的丧?杨仪在峻岭峭壁上“槎山通道”时发过丧了?还是魏延在杨仪到达褒口时说:咱俩替丞相发过丧再打?都不会吧,那么,是打死魏延之后发的丧吗?是的话陈寿干嘛不记呢?《魏延传》里不便记的话,那记在《诸葛亮传》里没什么问题吧?人家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连个发丧地都没有吗?
                              很明显,“密不发丧”没忘记载,而更重要的发丧大事却不记,是有隐情的。
                              有着魏延被谋杀事件真相第一手资料的陈寿是知道发丧情况的(他老师给的),但碍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不能将此正面写入《三国志》,便一定程度上在《三国志》里表现了当时蜀国官方史料的矛盾、错误和漏洞;
                              反观《魏略》,因为没有此类限制,就完全可以以实记载了。(当然了,大部分的三国史实,三国志的可信度是要高于魏略的,此次是特例)
                              其实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就好比如今发生个什么特大事故,新闻报道里不是N多人失踪无人死亡,就是最多死三十多个,不能再多了,最后再将此事件定性为天灾,大不了开除几个“临时工”,但对事实情况是只字不提的。
                              为魏延抱不平先到这里,细心的大家或许会注意到,在魏延事件的前后,除了杨仪,
                              总还有其他几个身影在闪现


                              1907楼2013-01-24 22: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