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在做退兵安排的时候,魏延没在场。
按道理来说,大将军魏延是应该在场的啊,但诸葛亮这次的确是背着魏延的。不是不信任,只是怕魏延不听从安排。
诸葛亮最后做出了这个决定: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那大军就直接按原计划退兵。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然后命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意思。魏延果然不听命令:“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我魏延还在啊,北伐还是可以继续的啊,怎麽能因为一人去世而影响此等大事呢?”
而对于杨仪,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魏延怎能做他杨仪的部下?”
且不说他俩之间的私人恩怨,句官爵来说,魏延本来就是在杨仪之上的,要他服从杨仪的指挥,铁定没门。
话毕,魏延要求与费祎重新商定退兵安排,并要费祎亲笔与自己联署,通告各位将领。这事儿费祎哪里敢做?但看着眼前的魏延,费祎也不敢贸然违抗。他为了脱身,便开始哄骗魏延了:“嘛..我肯定是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的,但我还是要跟杨秘书长解释一下嘛,再说了,他只是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肯定不会反对将军您的部署的。”
魏延到底也是个单纯的人,居然就这么信了,并放走了费祎。
魏延回到帐内,越想越不对劲,“啪”地一声拍了下自己的脑门,大呼“糟了,上当了”,于是他赶紧派人去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很不甘心,立即派人去秘密察看杨仪的行动。当得知杨仪他们依旧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行事后,魏延非常的气愤。他立刻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在杨仪出发前,提前撤军。并且在撤退的过程中还把沿途的栈道全都烧了,以阻止杨仪撤军。
要知道,这些栈道都是立在险崖峭壁上的,而且是大军安全返回的唯一通道,一旦被毁,大军就会陷入绝境,被司马懿围歼。
魏延这样做,形同谋反,于是杨仪立即向朝廷发告急文书,指控魏延谋反;魏延也同样发告急文书,指控杨仪谋反。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