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懿去世的同时,孙权也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
或许是昏庸得久了觉得不好意思了,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大帝终于有点悔过的意思了
孙权先是向陆抗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是想起了被自己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
十一月,孙权重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与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和孙峻、孙弘都表示坚决制止,于是孙权只好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
孙亮年纪不大,孙权必须得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此时孙峻便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
孙权当即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呵呵,这逼太刚愎自用了!”不过转念一想,貌似当下也没有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的人了。于是他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
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大将军吕岱(这货是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道:"你回去之后务必要谨慎,做什么事都要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笑笑,还引经据典地反驳这位苦口婆心的老人:"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孔老二也说过其实思考两遍就ok。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在侮辱哥的智商嘛?"
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内就充满了不和,大臣们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
这样的内部环境,难道还不需要十思吗?
刚愎自用,掉以轻心,诸葛恪的悲剧早已成为定局
病榻上的孙权任命诸葛恪大将军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之外皆可先斩后奏。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作为江东之主,孙权与曹操刘备齐名,而在年纪上则小得多。
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孙权可谓是少年得志。自从孙策病故以来,孙权将江东发展得可谓是有声有色。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算得上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虽然指挥战争的将领不是他,但和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权
孙家并非江南本地大家却能在江南立足,这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那位大名鼎鼎的张昭,就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家乃四大家族之首)
之前我也有提过,东吴是“家族政权”,与蜀汉这种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外来户的政权体系截然不同。除了英年早逝却又很抢眼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都是顾、陆、朱、全四大家族的人。
孙权擅长团结本地人才,同时,他还能够忍辱负重,在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外交方针甚至不惜称臣于魏,确实配得上陈寿对他的评价:
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或许是昏庸得久了觉得不好意思了,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大帝终于有点悔过的意思了
孙权先是向陆抗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是想起了被自己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
十一月,孙权重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与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和孙峻、孙弘都表示坚决制止,于是孙权只好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
孙亮年纪不大,孙权必须得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此时孙峻便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
孙权当即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呵呵,这逼太刚愎自用了!”不过转念一想,貌似当下也没有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的人了。于是他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
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大将军吕岱(这货是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道:"你回去之后务必要谨慎,做什么事都要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笑笑,还引经据典地反驳这位苦口婆心的老人:"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孔老二也说过其实思考两遍就ok。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在侮辱哥的智商嘛?"
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内就充满了不和,大臣们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
这样的内部环境,难道还不需要十思吗?
刚愎自用,掉以轻心,诸葛恪的悲剧早已成为定局
病榻上的孙权任命诸葛恪大将军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之外皆可先斩后奏。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作为江东之主,孙权与曹操刘备齐名,而在年纪上则小得多。
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孙权可谓是少年得志。自从孙策病故以来,孙权将江东发展得可谓是有声有色。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算得上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虽然指挥战争的将领不是他,但和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权
孙家并非江南本地大家却能在江南立足,这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那位大名鼎鼎的张昭,就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家乃四大家族之首)
之前我也有提过,东吴是“家族政权”,与蜀汉这种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外来户的政权体系截然不同。除了英年早逝却又很抢眼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都是顾、陆、朱、全四大家族的人。
孙权擅长团结本地人才,同时,他还能够忍辱负重,在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外交方针甚至不惜称臣于魏,确实配得上陈寿对他的评价:
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