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19,984贴子:89,504,100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司马懿去世的同时,孙权也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
或许是昏庸得久了觉得不好意思了,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大帝终于有点悔过的意思了
孙权先是向陆抗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是想起了被自己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
十一月,孙权重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与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和孙峻、孙弘都表示坚决制止,于是孙权只好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
孙亮年纪不大,孙权必须得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此时孙峻便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
孙权当即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呵呵,这逼太刚愎自用了!”不过转念一想,貌似当下也没有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的人了。于是他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
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大将军吕岱(这货是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道:"你回去之后务必要谨慎,做什么事都要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笑笑,还引经据典地反驳这位苦口婆心的老人:"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孔老二也说过其实思考两遍就ok。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在侮辱哥的智商嘛?"
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内就充满了不和,大臣们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
这样的内部环境,难道还不需要十思吗?
刚愎自用,掉以轻心,诸葛恪的悲剧早已成为定局
病榻上的孙权任命诸葛恪大将军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之外皆可先斩后奏。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作为江东之主,孙权与曹操刘备齐名,而在年纪上则小得多。
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孙权可谓是少年得志。自从孙策病故以来,孙权将江东发展得可谓是有声有色。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算得上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虽然指挥战争的将领不是他,但和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权
孙家并非江南本地大家却能在江南立足,这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那位大名鼎鼎的张昭,就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家乃四大家族之首)
之前我也有提过,东吴是“家族政权”,与蜀汉这种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外来户的政权体系截然不同。除了英年早逝却又很抢眼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都是顾、陆、朱、全四大家族的人。
孙权擅长团结本地人才,同时,他还能够忍辱负重,在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外交方针甚至不惜称臣于魏,确实配得上陈寿对他的评价:
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2182楼2013-07-13 12:16
收起回复
    东兴之战是司马师和诸葛恪执掌朝政以来的第一次动武,结果显而易见。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将魏吴的朝廷引向了两个极端。
    魏国方面,兴师动众却一败涂地,朝廷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司马师此时体现出了王者风范,自揽责任而对手下一概不究:“是我没听大家的劝告,责任在我。”不久后北方的羌胡少数民族反叛,他再次引咎自责。
    一个合格的领导,必须要掌握自我检讨这项技能,而司马师就掌握得很好。他的这两次自我批评,不但安定了人心,更挽回了兵败将士的尊严。可以说是既解消了大家的疑虑,又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而东吴方面,诸葛恪因为此战的大胜而进位为太傅,并且开始变得飘飘然了。
    “魏国啊,不过如此嘛。在我大诸葛面前不够看啊,啊哈哈~!”于是他立即召集了大家,一改防守的姿态,准备第二年春天大举北伐。
    不过他没想到,大家全都摇头表示反对。
    正处于人生顶峰的诸葛恪哪里管这么多,刚愎自用的他选择了一意孤行,在一番长篇大论之后执意出兵。
    不过说起来诸葛恪这人在说话写文章方面的确有才,他为了帮自己制造舆论威望,还以诸葛亮的名义伪造了一份后出师表。
    大家看他铁了心,虽然反对但也无法再劝,只好由他去了。同时,他还派使者入蜀,请求姜维同时举事,称魏国如今司马专权于内,军兵大败于外,是最虚弱的时候,东西并进一定能将其灭亡。
    什么都安排好后,他便集中二十万大军准备北伐。
    【镜头切到蜀国】
    与此同时,蜀汉内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本话完】


    2186楼2013-07-13 12:20
    收起回复
      2025-07-27 14:18: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费袆遇刺
      这个故事我已经在之前提到过了,而且这件事直接解放了一个人,那就是一直主张北伐的姜维
      限制自己的上司已跪,而此时东吴又提出合作,姜维自然乐于出战。
      是年三月,诸葛恪带着二十万人马出兵攻打淮南;四月,姜维也带上了几万大军北上。
      吴蜀联合伐魏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2187楼2013-07-14 10:05
      回复
        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原本的打算是一直打野区遭遇战,但看到这么个打法把魏国军民全都打跑了,基本抓不到俘虏,觉得没什么收获,于是将士们纷纷劝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大家应该能意识到合肥的重要性,所以司马师也不敢掉以轻心。不过谨慎归谨慎,时间其实还是很紧迫的,于是他立即命令叔叔司马孚带领二十万大军迎战。
        同时,西方的蜀军也给司马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于是他再次向手下人广求意见。
        虞松认为:“当年周亚夫坚壁自守就令吴楚叛军分崩离析,可见外强中干者其实不堪一击。如今诸葛恪大动干戈,围攻合肥新城,不过是想引诱我们与其决一死战罢了。”
        司马师听此言,很是期待:“那,您的意思是?”
        虞松:“如果他们攻克不了,而我们又不上他的当的话,那么这批疲倦的士兵们还能做什么?”
        司马师:“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按兵不动咯?”
        虞松:“嗯,此为上上策。”
        司马师:“那,西蜀那边该如何应对?”
        虞松:“虽然蜀军人数不少,但嘴巴也多啊,携带的粮食肯定是不够用的。我想姜维是觉得我们会被东吴牵制住,才敢大举进犯的。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命陇西军大举应战的话,他应该就顶不住了。”
        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加上前一次一意孤行导致兵败的教训,司马师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他命令东面的毋丘俭按兵不动,甚至做出了“万不得已就让出合肥”的让步。同时,他还命令长安的郭淮、陈泰等人全军出击,迎战蜀军。
        姜维果然像虞松所预料的那样,在魏军的强力反击和自身军粮供应不足的困扰下被迫退兵。
        这一战有些类似于诸葛亮的陈仓之战,也并没有对魏国产生什么根本的影响。
        就这样,两路夹击便被轻松化解掉了。


        2188楼2013-07-14 10:07
        回复
          诸葛恪本以为合肥已是囊中之物,但他或许忘了这合肥新城本来就是满宠专门傍险而建的,哪里会那么好打?即便城里只有三千多魏军,也照样将诸葛恪的大军拒之门外。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毕竟魏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少,逐渐被诸葛恪的持续进攻所消耗殆尽。
          诸葛恪看到这一点后更是起土山狂轰乱炸,最终合肥因城墙塌陷而无力抵抗
          “呼。。虽然过程比我想象得麻烦了点,但结果还是意料之中的”诸葛恪看着基本呈放弃状态的合肥守军,满意地说道
          殊不知,魏军,根本没有放弃。


          2189楼2013-07-14 10:07
          回复
            城中一名为张特的将领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将自己的印绶以及其他有关物品(……生在天朝,从小写文字都喜欢用“有关”这个词)全都送给了诸葛恪
            很明显,这是要投降的架势,不过没那么简单
            张特补充了一句:“按照魏国法度,如果被围城一百天而救兵还没赶到的话,我们这些投降的人有罪但族人不会受到牵连。而如今您已经打了九十多天,即便守军消耗得差不多勒,但打算继续抵抗的人还是不少的,我马上就去劝他们弃暗投明。不过请您给我一天的时间劝说,如果您不信的话可以将我的印绶拿去。”
            骄傲的诸葛恪其实管不了那么多,心想有什么不信的,我想打你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是他连印绶都没要,直接放任张特去劝说。
            不过大家可能会想了,一晚上的时间能干嘛?其实
            一晚上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2190楼2013-07-14 10:08
            收起回复
              诸葛恪此行,出去的是精兵猛将,回来的是老弱残兵。东吴的将士们,不是病倒在路上就是被自己的人马踩死,还有的则是被追击的魏军截获。
              打得这么丢人,诸葛恪也应该自惭形秽了吧?但如果大家是这么认为的,那你们就太高估诸葛恪了。
              以上重重他统统视而不见,而且没有任何惭愧的迹象。
              相反,他还到江边游玩了一个多月,毕竟难得出远门,不到处玩玩儿拍拍照发发微博怎么行?
              新城之战,将成为诸葛恪军政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将彻底失去大家的支持


              2192楼2013-07-14 10:09
              收起回复
                鸿门宴后,大家纷纷拥戴孙峻为太尉。
                从古至今,有权有势的人身边从来不缺马屁精,而此时孙峻身边就有着一票这样的人。
                被吹捧上天的孙峻直接进位为丞相大将军,独揽军政大权后连纪律检查委员会都不设置。诸葛恪虽然死了,但吴国的内部矛盾从来就不曾缓解,看来您孙峻压根儿就没明白诸葛恪是怎么死的啊?
                人家诸葛恪掌权后好歹还开明了一阵,而孙峻大人似乎根本不知道开明二字怎么写,整天忙着在宫殿里找宫女胡来,最后还勾搭上了孙权的长女鲁班公主。
                送他两个字,作死
                很快,孙峻就因激起民愤而招致暗杀,如果他再活得久一些,估计就和诸葛恪一个死法了。
                就这样,吴国继续再日趋浓厚的乌烟瘴气中苟延残喘
                【镜头切回】
                此时,魏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本话完】


                2194楼2013-07-14 10:12
                回复
                  2025-07-27 14:12: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贴还有点营养


                  IP属地:重庆2195楼2013-07-14 14:52
                  回复
                    更了更了好感动,就是在国外不能及时追了


                    2197楼2013-07-15 03:09
                    收起回复
                      哟,我昨天开始看的,居然跟跟上更新了,话说楼主这帖子写了一年也真心长了,我爪机点只看楼主都有44页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198楼2013-07-15 09:50
                      回复
                        曹魏朝廷发生了这一系列变故,连皇帝都被换了,边疆地区自然也会受到震动
                        曹魏的扬州刺史文钦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又和曹爽是同乡,所以在曹爽当政时相当受器重。仗着曹爽的权势,他为人傲慢,时不时地会做出些欺上凌下的举动。不过曹爽覆灭了之后他便安生了许多,毕竟这时候再不低调,脑袋就要落地了。
                        不过政治上低调,军事上文钦还是很好大喜功的。他喜欢杀掉俘虏,用他们的首级作为自己的战功,而对此有所了解的司马师会常常训斥他,这样做不好。
                        谁被骂会开心呢?文钦心里自然是很不爽的。无独有偶,这个时候毋丘俭也因为向来和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不错而担惊受怕,于是这俩人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兵反叛司马师。


                        2203楼2013-07-15 10:25
                        收起回复
                          6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2207楼2013-07-15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