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02贴子:89,504,619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会写黄巾之乱吗


来自手机贴吧543楼2012-09-17 00:05
回复
    楼主把妹子要有个限度,赶紧爬回来写帖子!!!!!


    来自掌上百度544楼2012-09-18 00:06
    回复
      2025-07-27 18:19: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也追上了,楼主万千岁千岁千千岁!嘿嘿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545楼2012-09-18 09:06
      回复
        好像多了个万字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546楼2012-09-18 09:07
        回复
          马克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547楼2012-09-18 10:00
          回复
            四大家族之--------顾
            作为四大家族之首,顾家,是肯定要出一个代表人物,在江东出仕。
            而出什么呢?
            在吴郡,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就是说,张家出文人,朱家出武将,陆家出忠臣,顾家出厚重长者。
            事实相差好像也不太大。
            顾家,的确是长者仁厚的家风。其代表人物就是,顾雍。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他小时有个老师,叫做蔡邕。从这个角度讲,他还得管曹操叫师叔(蔡曹是为忘年交),他们八成也见过面。
            只不过那时见面的时候,顾雍不会想到曹操未来会成为大汉丞相。曹操也不会想到,顾雍会成为东吴丞相。
            这人不但才能很高,而且相当会来事儿,处事非常圆滑,有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548楼2012-09-18 12:29
            回复
              孙权常常一喝高就得意忘形,和臣下勾肩搭背,抛抛媚眼儿,都是常有的事。张昭对此的处理态度是上来就骂,搞的孙权和大家都很不愉快。
              而顾雍呢?
              他也反对这个事儿,但是他不说。他就陪大家一块玩儿,然后坐那儿,就是不喝酒。等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他告诉旁边下人“快快,把文房四宝拿来!”然后一一记下每个人的样子。
              第二天议事的时候,顾雍拿出来一摞东西,说我给大家讲点儿八卦。大家一听好啊,都伸着脖子听,结果顾雍一条条的念,张三昨天喝酒喝高了,喊了几个mm的名字。李四昨天喝高了,抱着王五痛哭流啼…………最后说到孙权,孙权如何如何…………
              ok,从此之后,顾雍在的场合,没人敢喝了。
              顾雍有能力,而且既能坚持原则,又不像张昭那样容易得罪人,调整好下属的种种关系,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丞相人选。
              的确,他后来了成为了东吴中,政绩最好的丞相。
              这样一个人,用了之后,难道不是即开源,又节流么?
              于是,就在孙权继位,周张共掌众事的第一年,顾雍作为四大家族之首--顾家的代表人物,被江东政权启用。
              “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
              第二个,陆家。


              549楼2012-09-18 12:32
              收起回复
                四大家族之----------陆家
                要说起来,陆家的关系,实在是不好搞。原因很简单
                孙策当年把人家老爷子搞死了。
                但在政局上,亲戚的死亡,从来不是相交的不可愈越阻碍,前例参见曹操张绣。
                为了拉拢陆家现在的代表---陆康的儿子,怀橘陆郎--陆绩,江东政权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发动民间攻势。
                陆绩和孙家关系不好,但他有一个好朋友,却和孙家关系很好,正是孙家的下属。
                这个朋友叫虞翻。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
                碰巧,陆绩也很喜欢易经,后来还专门作注作解,是大师级人物。(陆家家风如此)
                两人有了共同的爱好,好了,就从这个出发,没事办点儿民间沙龙,以学会友,虞翻慢慢就和陆绩交上了朋友。交上朋友,很多话就好说了,一来二去,陆绩也被孙家征用。
                “孙权统事,辟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
                任务完成一半儿。第三个,朱家。


                550楼2012-09-18 12:37
                收起回复
                  2025-07-27 18:13: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大家族之-------朱家。
                  前面说过,朱“武”,朱家往往是出武将的。
                  也的确是如此。
                  这里要说明,一向在孙家的那个朱治,他并不是吴郡四大家族之一。朱治虽然也姓朱,但他是丹杨人,不是吴郡人。虽然后来孙策掌权期间,朱治是吴郡太守,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出身。
                  吴郡出身的朱姓将领,是朱桓。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
                  他带兵能力着实不错,后期成为对抗魏国的大将,是陆逊的左右膀之一。有关他,还有一个“落头氏”的传说,记载在《搜神计》中。
                  于是,他也在这个时候被起用了。
                  “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
                  就剩最后一个了。


                  551楼2012-09-18 12:38
                  回复
                    四大家族之---------张家。
                    张家,有一个在演义中颇为出彩的人物,有关他有一个情节,就是和蜀国秦宓开辩论会。
                    张温:“天有头吗?”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大雅·皇矣》篇中说:上帝‘乃眷西
                    顾’,据此推论天的头在西方。”
                    张温:“天有耳吗?”
                    秦宓:“上天居高而听低。《诗经·小雅·鹤鸣》篇说:‘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天若是没有耳朵怎么能听见鹤叫?”
                    张温:“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脚。《诗经·小雅·白华》篇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行步?”
                    张温:“天有姓吗?”
                    秦宓回答说:“姓刘。”
                    张温“你怎么知道的?”
                    秦宓说:“天子姓刘,据此知道。”
                    张温:“太阳是出在东方吧?”
                    秦宓:“太阳是出在东方,可到西方就落下去了。”
                    很精采的一段辩论,当然,主要是对方精采。
                    相比其他三家,张是差了一点。但也算是才智之士,文人还是有余的,更何况他还是上大家族之一。
                    不过最初进孙家,不是张温。那时张温还小,首进孙家的他爹。之所以先说说张温,主要是因为,他爹比他还没名气。
                    他爹叫张允。
                    注意,不是蔡瑁张允那个张允。。而是张温他爹张允
                    “张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ok,四大家族,全部征召完毕,与四大家族的关系彻底改善。这就是周张共掌众事时期,做的第一件事。
                    不过,还没做完,开源节流这件事,还有另外一半要做。


                    552楼2012-09-18 12:39
                    收起回复
                      刚才在改善和四大家族关系的同时,征召了人才,一举而两得,很好。但也不能光从四大家族召。
                      人才嘛,还是要全方位的,还是要越多越好。
                      周瑜这个时候,又想起来了一个人。
                      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东吴五督”以时间顺序排列第二人。
                      作为一个战略级别的人物,他就是由周瑜引见给孙权的。说起来两人的认识,其实是一番心理战的相识。
                      当年,“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侯肃,并求资粮”
                      又是“将XX”
                      周瑜“将兵迎策”“将数百人过”“将兵赴丧”……三国志里,光是周瑜非战争时期的“将xx”就是三次,由此可见,周瑜这个人,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僻好,他身边就从来没离开过军队,他也特别喜欢把兵带到对方门口,然后笑嘻嘻的问“您看这事儿…………”
                      刚猛十足,但也颇有一种混子的感觉,身后总一群打手。
                      不过这次,周瑜遇到了一次与以前不同的情形。
                      一般人,见到这种情形,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老子不给!”,于是周瑜直接带兵“拿”----周混子说了,怎么能叫“抢”,这叫“拿”。
                      第二:被迫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情愿的拿出来,完事儿抱头痛哭-----这时候周混子可以安慰他一下“不要哭,我给打借条,欢迎随时到我军队里来拿。”
                      然而鲁老板,却作出了第三种反应。


                      553楼2012-09-18 12:42
                      收起回复
                        周瑜把兵开到鲁肃家门口,刚刚提出了要借几百斛米当军粮的时候,
                        鲁肃说话了
                        “来来来,我家里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这一囷三千斛,你全拿走,莫跟哥哥客气!”
                        轮到周瑜一楞了。
                        等到反映过来,周瑜立马感觉到,这个人,不简单。
                        兵临家下,他的反应一不是拿鸡蛋碰石头,二不是哭哭啼啼的哀求,
                        而是作出一个对自己更有为利的决定---反正米要拿出去了,我索性拿个大的,交个朋友!
                        人才,真是人才。他这种思维,完全不计一时利益,长远打算,这是一个军国人才!
                        所谓英雄重英雄,周瑜立马改色,郑重与他交下朋友。
                        “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不过这样的一个人才,想要他的,不只江东。
                        袁术也想要,不过这个不提罢了。他完全没把术爸当回事。
                        真正对他有诱惑力的,是曹魏公司的邀请。


                        554楼2012-09-18 12:45
                        收起回复
                          这个诱惑,来自于刘晔的一封信。
                          就是那个在演义中,在官渡之战时,为曹操献投石车之计的重要谋士。
                          而且他将来为曹丕进行的一场分析足够改变历史,不过这件事以后再说。
                          现在,刘晔给鲁肃写来了一封信。他们都是安徽人,又都是名士,之前就认识。
                          信的内容如下。
                          “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咱一块去投郑宝吧。
                          到这里可能十分疑问,不是投郑宝么?这和曹魏公司有什么关系?
                          只能说,如果你以一个普通人的书信去思考三国顶尖谋士们的书信,
                          那就大错特错了。


                          555楼2012-09-18 13:06
                          回复
                            乱世,兵战,从来都是以权诈为先。
                            自从兵家圣典,提出了“兵者,诡道也”之后,这一原则就登堂入室,成为当然的宗旨了。
                            这个世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生于世上,就必须遵守世上的各种规则。而世界不只一个规则。
                            江湖有江湖的规则,要的是公平,要的是义侠。
                            知已有知已的规则,要的是诚信,要的是推心置腹。
                            军国战场,一样有军国战场的规则,拿着对朋友对江湖的规则,放到战场上来使用,那除了这个人缺心眼,没别的好说。
                            


                            556楼2012-09-18 13:09
                            收起回复
                              2025-07-27 18:0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晔这封信表面上是这个样子,拉着去投靠郑宝。
                              但其实你稍微对刘晔有些了解,就知道他的意思其实是什么了。
                              他早在在刘勋手下打工时,就提出过对郑宝此人的评价。
                              “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
                              他早就说过这人不行了,哪里会在当下傻乎乎去投靠他?
                              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避人耳目。
                              现在的刘晔,已然和曹操有了关系,搭上了线。但是曹操名声太大,鲁肃现在又被周瑜拉到了曲阿,是因为祖母去世,才来东城下葬的。这种情况下,明里拉着鲁肃去一个江东最大对手那里,两个人是谁活的比较不耐烦了?
                              所以刘晔来了这么一手,声东击西,翻译成文言文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拿个郑宝当幌子。
                              而鲁肃,能理解到这件事背后的真相么?


                              558楼2012-09-18 1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