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19,985贴子:89,504,00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鞠义之死。
公孙一战,张鞠二人立功最多。鞠干脆没被赏,张郃呢,混了个中郎将(大校)了事。而这之后,鞠又被袁逼反而死。
这个时候,一次挑战就到来了。
张郃,是去是留?留,无赏也就罢了,一旦罚,怎么办?会不会步上鞠的后路?那要不要去呢?
张郃经过一番思想争斗,最终作了决定。
留。
还是忠义为先吧。许君负我,我不负君,就这么着吧。于是张郃留了下来。
第二次,官渡之初。
能在史上留名的人物,都不会是庸人。而任何留名的人物也是人,不会完美。所以一般在说一个人时,总是尽量的去搜集他两方面的资料,一面夸夸一面损损,尽量让这个人物更鲜活一些,更立体一些
但有两个人,还是著名之人,我是实在找不到他们有什么亮点。
颜良文丑。
这两个人简直像横空出世一般,突然的就出现在了袁军的名单之中,还是袁绍的领兵大将,完事儿唯一的事迹就是,他们怎么死的。
没什么什么资料表明,这两人有什么战绩,有什么特点,想夸都没的夸。唯一的“亮点”,也就是颜良被关羽杀了吧。就像武侠剧里常说的那句“能死在阁下的手里也是一种荣幸”吧。
而文丑也是差不多的时间死的。或许,这就是他们唯一的可圈可点之处吧。
也正是因为这个,颜良也被演义塑造成了败徐晃败张辽的超一流猛将,欲抑先扬,以突出被关羽的那一刀。
不过大家也不想想辽神和局长是谁,可是轻易就能战败的?
实际上,颜良是被关羽张辽徐晃先后完虐之后,最终由关羽在乱军之中将其突杀的。
毫无出彩之处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被袁绍委以重任呢?
很纳闷
张郃也很纳闷。
征公孙,战河北,张郃战功多,手下又有精兵,是袁军中不折不扣的名将。然而官渡一开始,颜文两个废物都被派去统兵了,沮授反而被压了兵权,张郃也没了什么事干。
窝囊,实在窝囊。
于是,那个问题又来了。去,还是留?


487楼2012-09-14 14:25
收起回复
    张郃又选择了留,原因同上,还是为了忠义之名。
    这个时候,就充分体现了多才多艺的好处。张郃通过办沙龙,结交文人雅士的办法,自修了个双学位,这时既然不能统兵了,他就发挥【巧变】的特长,当起了袁绍的军师。
    于是在三国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沮授田丰被囚之后,主要为袁绍提出谋略的人物,就是张郃。
    艺多不压身啊。
    然而没想到,正是这个“艺”,为他迎来了一个信仰的最大挑战,最终把他逼到了一个必须二选一的绝境。


    488楼2012-09-14 14:29
    回复
      2025-07-27 13:54: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这个时候,也正是曹操的关键时候。
      曹操一直在盯着袁绍的军粮。徐晃去烧了一次,大获成功,但毕竟只是机动兵粮,还没伤了他的筋骨。曹操要寻找一个更大机会。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许攸叛变,为曹操泄露了重要军情。
      “袁绍大军的屯粮之处,在乌巢。”
      曹操笑了。他人生的最大的一次机遇,同时也是最大的一场豪赌,就在这个时候要开始了。
      然而其实这个时候,在他的对面,有一个人的话,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这个人就是张郃。
      在曹操做出攻烧乌巢决定的时候,张郃,在军师的岗位上,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任务。
      他对袁绍提出:“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方案,马上援救乌巢。
      如果这样做,等待曹操的,就是一个字,死。
      如果袁绍采用了,历史就会从此改写。
      然而“历史不可假设”
      这个时候,另一个人出来,反驳了张郃这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489楼2012-09-14 14:31
      收起回复
        郭图站出来了。
        他对张郃这个自修的军师本科学位非常不满,“咱怎么说也是博士,是专家,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郭图当即反驳了张郃。
        “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应该说,郭图的专业课学习还是比较到位的。他这一个计谋,完全就是孙膑“围魏救造”之计的翻版。
        然而可惜,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流传下来的理论都是真理,但没有一个真理是放之万世皆准的。
        郭图学了这个计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实践因素。
        曹操,是庞涓吗?你郭图,是孙膑吗?
        张郃却没有这个问题。他是理论实践双修,带兵经验丰富的他,马上指出了郭图这个计谋的空想性,他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他的意思就是说,曹操不是庞涓可比的,他的本营,不会是你说攻就能攻下的。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好!连郭图也无法反驳了,于是袁绍该采纳了吧?
        然而事实是,论证会开完后,袁绍马上就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490楼2012-09-14 14:33
        回复
          开论证会目的是什么?肯定是为了讨论可行性方案。张郃在论证会上做出了精采的发言,让与会者都哑口无言,这时的结果,就应该是按张郃的办了才对。
          然而袁绍偏不。
          三国志记载里面,这段非常有意思。记载了张郃与郭图的争论,最后胜者是张郃。然而接着张郃那句发言的,就是一句无前因无后果的“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张郃论证胜了,于是袁绍马上去按郭图的办。(注意看清句中的名字)
          实在不知道袁绍开这场论证会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结果,一如张郃所料,袁绍虽攻而不能下。张郃虽然计不得用,然而还是去执行了命令,谁知这个时候,一场杀身之祸就要到来了。
          郭图见自己理论错误,不好意思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马上归罪于张郃,说张郃“快军败”,听了攻不下的消息,非常高兴。
          袁绍一听,突然想起来开过论证会的事儿了。一回想,张郃论证会上就是建议不要这样的。那么郭图说的肯定就是真的了。袁绍大怒,召张郃回来。
          张郃不是傻子。他能事先就看出战局的发展,连这个召兵回去的目的能不知道?他一旦回去,结果肯定就是军营外被拿下斩首,郭博士不会给他再次论证的机会。
          于是,张郃一生之中,最大的抉择到来了。
          是为了这个“忠义”之名,甘愿被杀。
          还是…………干脆不要这份虚名,留得青山在?


          491楼2012-09-14 14:36
          回复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一方面是名声,一方面是才能的发挥,如能两全,像诸葛那样,那是最好不过了。
            但可悲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
            张郃选择过两次,都选择了前者,他很想为主公倾尽全力,但无奈,他遇到的不是刘备,而是袁绍。
            张郃这个时候感到疲倦,也会感到愤怒,为什么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效忠,却总是被无视。不但无视,那个他一直效忠的人,还非要把他逼上绝境?
            罢了,天意弄人。既然不能两全,那从此之后,我张郃的命运,由我自已掌握吧。
            张郃在第三次,终于做出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去”。
            张郃归曹。
            这是官渡之中的一件重大转折。
            张郃的计谋不被用,为曹操赢得了取胜的机会,张郃这样一员能将的去袁归曹,为曹操赢得了取胜的实力。
            自此之后,曹魏五子三宗,终于齐聚一堂。
            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待曹操挥出致命一剑了。
            然而,这划时代的致命一剑,要由谁去完成呢?


            492楼2012-09-14 14:40
            收起回复
              曹操手下的强将很多,五子三宗,都可以作为此役的人选。
              但是,现在这里,不是搞民主选举,也不是开会少数服从多数。
              这里是最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
              这里只要第一,不要第二。一个“都”字,你们就全部淘汰吧。
              曹营第一指挥官,从来,一直,必须,都只有一个,毫无争议。
              曹操自已。
              唯有曹操,才可以将曹军的战斗力发挥至极限,才可以用最强的指挥,最完成这最大的使命。
              先来看看什么叫“指挥官”。
              为此,不妨先来看看这一角色是如何出现的。


              493楼2012-09-14 14:42
              回复
                “战场”其实就是一个专业化后的称谓。它的出现,就和黑社会砍人差不多-----只不过那是名字不一样,是各阵营互相砍人。
                不一样的是,黑社会砍人是违法的,而各阵营砍人是合法的。不但合法,砍的多了还有荣誉。于是,它必然会不断发展进步,好好砍人,天天向上。
                第一阶段,砍人就是和一切普通古惑仔一样。两边几十个人,操家伙上。
                第二阶段,开始出现个把猛人,一个能砍几个,于是他们被称为“勇士”,成为砍人的老大。
                第三阶段,砍着砍着,开始有人想出怪点子了。“咱不这么傻乎乎的砍好不?能不能前面人拿个锅挡挡,后面人狂扔板砖?”一试,嘿~效果特棒,大家就都开始这样办。于是开始出现手持不同武器的人。。。后来这就被称为兵种。
                第四阶段,随着砍人经验的日益丰富,不少人开始发现,如果先扔一阵子板砖,然后再拿手上去砍,效果会更好。。。。于是出现了“战术”。
                第五阶段,先扔板砖再去砍,效果好是好,但好像大家都会用了,这就又同一起点了。所以又有人开始琢磨,我能不能这几十个人这样,那几十个人那样,各自采取不同的战术,让对方不知道我再干什么?。。。。于是出现了“多样化的战术”
                第六阶段,即然出现了多样化的战术,那就会出现一个专门研究战术并用之于实践的专业群体。随着进一步的分工,他们渐渐开始脱离了一线的砍人工作,专职进行各种战术的实战应用。。。。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指挥官”。
                指挥官还有一个通俗称谓就是,
                将军。
                这就是指挥官的形成。
                而将军的工作,就是指挥。
                军队是一个高精度的专业化细分体系,它有着自己严格的一套系统。就三国时代而言,一切军队,它都是由“伍,什,队,屯,曲,部”组成的。
                指挥官,或者干脆称将军,就是这套体系的掌控者。
                所以,任何一个将军,他指挥的都是一套体系,而不是对上万人使用同一个命令。不是大喊一声“冲啊”,然后就几万人彪乎乎的“挥军掩杀”。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将军在战场上,要做些什么。


                494楼2012-09-14 14:51
                收起回复
                  2025-07-27 13:4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假设有个指挥一万军队的将军。
                  他手下,有各级指挥系统,而他不可能下达到每一级,去对每一个士兵做出指示。
                  他直接掌管的,大体有这样几个人。
                  第一,参谋部,也就是谋士、参赞所在的地方。这群人直接受将军的领导,为将军出谋划策,提供可行性作战方案。
                  第二,特务连,在古代,这个被称为“斥侯”。他们要做的是,就是事先搜集情报,事中执行秘密任务。
                  第三,后勤部。后勤部部长直接向将军负责,解决一切军需粮草问题。
                  第四,若干少将。这个视军队规模而定。将军手下一千人,大体就会有三个少将(偏将军),每人统领一“部”,三千多人。将军的作战任务,只须向这三个人传达,而由他们去负责实施。
                  而这三个少将,他们手下也会有一套系统,原理同上。
                  通过这些层层管理,军队才能完成非常细致的战术进行工作。
                  由此可见,将军的任务,就是“组织管理”,他的管理对象,就是军队。他要通过他的管理,通过纪律、军队文化等一系列手段,将这支军队凝聚起来。
                  任何一个将军,都是如此。不要看志上、演义上记载的都是“谁谁谁出发了”,就以为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就只有这一个人。他们和所有军队一样,手下都是有许多的校尉、都尉、都伯、队率、什长、伍长。
                  只不过那些人没被留下名字而已。
                  所以,不要以为做将军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什么都不用想,站几万人前面,一句兄弟们上啊就完事儿。。。就算是孙策那样喜好个人身先士卒的,也是在完成了所有的指挥工作后,搞点兼职,去做突击队队长的,纯属个人爱好。
                  而这些,只是将军的一个本职工作,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还要有一个重要能力。
                  决断力。
                  战场上,瞬息万变,预设的指令,可能在到达战场上的一瞬间就不适用了。“敌人突然从侧翼出来了怎么办?突然下雨了怎么办?突然有一部迷路了怎么办?”,到处是突发事件,这就要将军有着绝佳的临场反应,可以在第一时间下达最准确的指令。
                  这一能力的有无,也就是谋士和将军的重要区别。前者可以出谋划策,但他不具备这种决断力,当不了将军。
                  将军的定义,搞清楚了。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好将军呢?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就提出了评价一个好将军的标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现在,就用曹操的这次挥剑出战,来看看,为什么说他是曹军之中最好的将军,最好的统帅。


                  495楼2012-09-14 14:57
                  收起回复
                    OK 先去睡会儿咯,晚上进行最后一场面试


                    496楼2012-09-14 14:58
                    回复
                      技术贴的样子~~LZ辛苦了,讲讲历史还是很不错诶


                      IP属地:浙江497楼2012-09-14 15:04
                      回复
                        mark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498楼2012-09-14 23:36
                        回复
                          顶上去.....


                          IP属地:江苏500楼2012-09-15 00:37
                          回复
                            LZ天天面个毛试…不务正业的魂淡


                            来自掌上百度501楼2012-09-15 13: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