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8,590贴子:26,937,082

回复:【其他】 130916(转)CIA捅小白兔屋顶的故事(天涯战略忽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下来的几年,小富尔顿继续优化回收系统---包括空中和地面的相关设备。他以加利福尼亚的El Centro为基地,在沙漠中用P2V进行了多次回收试验。他在试验中逐渐地增加回收物的重量,直到绳索的承受极限,试验证明一条经过编织的尼龙绳测试承重最大为4000磅。整个系统最大的难题在于确保绳索与飞机连接的闭锁装置,也就是传说中的天锚。不过小富尔顿这个大牛最终还是解决了闭锁问题。
P2V-5



IP属地:上海594楼2013-09-24 16:19
回复

    到了1958年,小富尔顿的空中回收系统正式定型,传说中的天钩重装上阵。
    天钩系统的地面部分设计了一个便于空投的包裹,内含回收工作地面部分所需的设备,包含了背带、连接背带的一条500英尺长、高强度的编织尼龙绳。还有一个可操控的气球以及用来充气的便携式氦气瓶,在气球浮空之后绳索将被拉直,便于飞机勾住目标。
    而空中部分,则是在飞机的机鼻部分安装上两个30英尺长的钢“角” ,构成一个70度角的叉子。飞机会冲着浮空的绳索直飞过去,绳索上425英尺的地方会有一个发亮的胶带做记号。当机鼻上的叉子捕捉到绳索时,气球会同时被释放,而一个弹簧触发装置(天锚)会确保绳索与飞机的连接。当绳索在机身下被拉成直线后,负责回收的机组人员就用J型钩将其勾住,然后放在绞盘上将被回收的人或物品拉上飞机。


    IP属地:上海595楼2013-09-24 16:20
    回复
      2025-07-19 02:51:24
      广告

      在正式进行活人回收之前,小富尔顿准备先来次演习。因为猪的神经系统接近于人类,所以被选作试验品。那只可怜的小猪被罪恶的米国人被勾到半空,拖拽在飞机后面,当飞行速度达到125英里/小时后,悲催的小猪开始急速旋转起来。等到好不容易被拉进机舱,它已经完全被米帝转晕了。不过恶人自有恶猪磨,小猪一缓过神来就义无反顾地对机组人员发动猪突攻击!二师兄不发威,你当人家是烤乳猪啊!
      1958年8月12日,米帝进行了第一次P2V飞机的活人回收,海军陆战队Levi W. Woods上士被成功的收回机舱。试验过程中,当被回收人员被飞机勾上后,先会垂直向上缓慢爬升100英尺,然后被直直地拖拽在飞机后面。另外,在被拉进机舱的过程中,他还必须伸展手脚,以防止重蹈那只杯具猪的覆辙。整个回收过程大概需要6分钟。


      IP属地:上海596楼2013-09-24 16:20
      回复

        1960年8月,海军航空发展部门的司令官Edward A. Rodgers海军上校乘坐装上了天钩设备的P2V前往阿拉斯加的巴罗角。海军北极研究实验室的老大Max Brewer博士将在那里指挥进行一次回收试验。试验进行的非常顺利,在小富尔顿的随机调准下,P2V成功地从T-3浮冰岛上回收了邮包,邮包内包括来自一个冻土带考古队的乳齿象牙,Peters Lake营地的地质样本。接着他们又向USS Burton Island破冰船的甲板上空投了一个地面回收包,然后又在船上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回收。
        各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天钩系统即将进入实战!


        IP属地:上海597楼2013-09-24 16:20
        回复
          1961年5月,天钩迎来了第一次实战的考验---Coldfeet行动。此前,一架海军飞机在北冰洋做航空磁测调查时发回报告,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老毛子漂浮观测站。几天后,这个报告得到了证实,老毛子方面宣布由于赖以进行补给的冰上跑道破裂,不得不放弃NP9 站。
          米帝是环保的,他们总是喜欢最大程度地废物利用。ONR(米国海军研究局)就对这个老毛子废弃站点产生了兴趣。因为就在前一年,ONR在一个米国漂浮监测站上建立了一套监听系统来监测老毛子潜艇。推己及人,ONR推测老毛子应该也有一套类似系统来监测在极地冰区巡弋的米国潜艇,可惜一直木有直接证据。另外,ONR还想要找到老毛子的监听设备来比较下两家的优劣。


          IP属地:上海598楼2013-09-24 16:21
          回复
            计划是好的,问题就在于NP9地形限制太多。这个站位于冰区深处,连破冰船也无法到达,而且超出了直升机的航程。也就意味着要靠空投来派入特工,但是总不能把特工当成肉包子去打狗吧。在此情况下,小富尔顿的天钩系统似乎给出了解决方案。指挥Coldfeet行动的John Cadwalader海军上校相信这个行动正是使用回收系统的良机。
            在ONR地理部门北极项目老大Max Britton博士的推荐下,海军研究所老大L. D. Coates海军上将批准了这个行动的初步计划。按计划行动将在9月进行,此时天气适宜而且白昼的时间也较长。出发地点就定在格陵兰岛的Thule米国空军基地,这里离NP9只有600英里。


            IP属地:上海599楼2013-09-24 16:21
            回复

              ONR还特意挑选了两名非常优秀的调查员进行地面作业,分别是米国空军经验丰富的伞兵James Smith少校;另一个是在米国Alpha和Charlie漂浮站上工作的毛语专家米国海军后备队Leonard A. LeSchack中尉,此人还是个南极地球物理学家,曾于1960年在T-3上搞了一个监测系统。由于缺乏跳伞经验,LeSchack还专门去Lakehurst的海军航空站进行了快训。为了与小富尔顿的天钩系统进行磨合,这两个人整个夏天都蹲在马里兰Patuxent河的海军航空测试中心里埋头苦练,陪他们一起训练的还有一队经验丰富的P2V机组。
              但是ONR的计划遭到了海军高层的质疑,他们怀疑这个计划没有可操作性而且会害死调查员。多亏了Britton博士大力帮忙,计划才在9月末通过,这也意味着行动所剩时间不多,因为他们必须赶在坏天气到来之前开始。但是相关设备被送到了Eglin空军基地的冷冻室进行测试,并且花费数周的时间来发现、解决问题。计划中进行回收的飞机也未能如期调拨。此外NP 9渐渐地飘离了Thule基地。Cadwalader不无遗憾地说:“寒冬无解。”


              IP属地:上海600楼2013-09-24 16:21
              回复
                行动开始时天气非常不错,可惜好日头并没有带来好兆头。C130飞到了最后一次发现NP8的地方,然后每隔10英里进行一次搜索。可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现。第二天,C130将搜索间隔缩小到5英里,除了找到米帝自己的Charlie冰上观测站外仍然一无所获。接下来的4次搜索也都以失败告终。由于天气恶化,Cadwalader上校不得不郁闷地叫停了任务。行动又一次折戟而归。



                IP属地:上海602楼2013-09-24 16:23
                回复
                  2025-07-19 02:45:24
                  广告
                  5月26日,B17和C46联袂抵达巴罗角,之所以不再选择Resolute是为了避免因为获得大家拿外交谅解而可能造成的延迟。同机前往的还有William Jordan,此人是泛美航空里经验丰富的极地领航员,之前曾为山间航空效力。第二天,B17正式开始搜索工作。
                  Seigrist和 Price同学向北飞了4小时约8000英尺,然后到达了之前发行冰上观测站的位置。在降到1500英尺高度后,他们开始展开方形搜索。当时的能见度很差,Siegrist回忆到:“可怕的暗灰色,这里是我见过的最荒凉、最冰冷的,让人讨厌地方。”他们飞行超过了13个小时,NP8还是不知所踪,不得不返回巴罗角。
                  稍后Kodiak第一巡逻中队调来了一架P2V,在它的帮助下,B17终于在5月28日锁定了NP8。Seigrist在目标周围盘旋,而Smith少校则与回收协调员John D. Wall一起选择空投点。


                  IP属地:上海603楼2013-09-24 16:24
                  回复
                    行动正式开始,Smith第一个跳出了飞机,接着是LeSchack,最后是相关补给装备。安全着落后,Smith用便携式UHF电台发出确认报文,B17接收完报文后启程回航。
                    1962年5-6月期间Coldfeet行动路线图



                    IP属地:上海604楼2013-09-24 16:25
                    回复
                      按原定计划Smith和LeShack有72小时来小时来搜索老毛子冰上观测站。与此同时,其他人员也在紧锣密鼓的工作着。山间航空的机械师Leo Turk 和 Carson Gerken也在忙着将回收设备装在B17的机鼻上。而在5月30日,Seigrist和Price在巴罗角的北极研究实验室测试了相关装备。
                      又过了一天,到了回收Smith和LeShack的时候了。这次乘机前去执行任务的阵容非常强大,有飞行员Seigrist和Price,领航员Jordan,协调员Wall,跳伞长Miles L. Johnson,绞盘操作员Jerrold B. Daniels,机鼻触发器操作员Randolph Scott和机尾操作员Robert H. Nicol。就连Cadwalader,小富尔顿以及Thorsrud三位大佬也随机前往观察任务执行情况。


                      IP属地:上海605楼2013-09-24 16:25
                      回复
                        Seigrist和Price很快发现情况不妙,自从他们上次离开这片冰海之后,天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温度上升,正在冰块群正在慢慢溶化,天空中形成了一片浓雾。这种条件下,他们已经无法找到目标,不得不返回巴罗角。
                        他们在6月1日又尝试了一次,可惜仍然一无所获,于是Thorsrud要求Cadwalader调P2V上阵。第二天早上,P2V从巴罗角出发,过了2个半小时,B17也起飞升空。由于P2V的导航设备更为精确,它很快就锁定了NP8的位置,接着通过超高频定向设备引导身后的B17锁定目标。
                        不过,当天的情况也不算好。冰群看起来一片灰白,很难分辨出地平线。地表风达到了30海里/小时,接近天钩系统允许的极限。Smith和LeShack在地面上升起了气球,气球的下端连接着150磅的帆布包,里面装满了战利品,包括影片、文件和设备样品。因为风实在太大,他俩不得不紧紧拽住包裹,以防其被刮走。


                        IP属地:上海606楼2013-09-24 16:25
                        回复
                          当Seigrist开始进入回收程序时,地平线忽然消失了。他回忆道:“一下子就感觉像在虚无中飞行一样。”好在回收绳索以及上面的橙黄色标志比较显眼,使得Seigrist能进行修正保持平飞。他向着绳索飞去,顺利的勾上,然后立刻进入仪表飞行,以防眩晕。绞盘操作员Daniels毫不费力的将货物拉进机舱。
                          开始进入人员回收程序。按照预先安排,前海军飞行员Price接管了主驾驶位,来进行LeSchack的回收工作。风刮得越来越厉害,Smith不得不拼命拽住LeSchack以防他被刮走。气球升空后立刻就被狂风刮走,LeSchack也一下子脱离了Smith的掌控,趴在冰面上被拖拽前行。拖行了300英尺后,LeSchack终于被一个大冰块挡住停了下来。他躺着冰面上刚想喘口气,就在这时Price勾上了绳索。LeSchack缓慢的升空,然后消失在阴霾中。


                          IP属地:上海607楼2013-09-24 16:26
                          回复
                            最后轮到了Smith。由于最后一次回收将由Seigrist进行,所以两个飞行员又一次交换了座位。Smith升起气球后紧紧地抓住一个拖拉机,但是他还是被狂风拖拽而走,好不容易用脚跟卡住一个冰缝才停了下来。当飞机靠近绳索时,他仰面向天。Seigrist回忆道:“绳索勾在了左边钢角的边缘,看着它挂在那里对我来说仿佛是时间凝固了。”
                            绳索慢慢沿着钢角下滑,最终被捕捉设备成功地勾住。当绳索被拉直之后,跳伞长Johnson通过跳伞口用夹钳夹住绳索。然后他向机鼻触发器操作员Scott示意让其放掉绳索。接着在机尾操作员Nicol保护着绳索后,Johnson松开夹钳,然后绞盘操作员Daniels很快地将Smith拉进机舱。在那里迎接Smith的是Cadwalader、小富尔顿和Thorsrud的热烈熊抱。当然还有一杯“治疗”用的苏格兰威士忌给他压惊。


                            IP属地:上海608楼2013-09-24 16:26
                            回复
                              2025-07-19 02:39:24
                              广告
                              1962年6月2日,Smith少校被拉进山间航空的B17后品尝着“治疗”用的威士忌。右下角是LeShack中尉。



                              IP属地:上海609楼2013-09-24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