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0 上傳微博(篇212a)
核桃夾子的幻想評:〈深的深〉
歌評搜集P15 30d1
〈深的深〉專輯綜合評論
2018/03/10
作者已於2017/12/09同步發放此文於#周深#及#深的深#話題網。我於其評論欄裏徵求同意節錄内容轉貼於我的歌評搜集博文裏(通常給予回應)。玫瑰妹子亦曾轉貼此文百度貼吧。
2017/12/09
謹以此文獻給〈周深的深〉所有的主創人員
第一首:《玫瑰與小鹿》
我第一次聽這歌是三年前。它被放到高曉松〈曉松奇談〉節目的結尾,配周迅〈那時花開〉的畫面。當時受到很大的觸動--如此平淡的一首歌,只有四個樂句,三、四個和弦,怎麽就能唱得這麽生動和富有層次感!之後,我開始關注周深這歌手,並在網上搜索關於他的音頻和視頻,就這樣入坑了。
按照高曉松的說法,《玫瑰與小鹿》在箱底壓了十年,之所以没有發表,是因為找不到一個特别乾淨的聲音來詮釋它。可事實上,一首簡單的歌由一個乾淨的聲音來唱,很容易就唱成了兒歌,這肯定是作者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也在KTV里偷偷嘗試過。我的聲音也很乾淨啊!但怎麽都唱不出那個層次感來。原因是這歌對於女聲來說並不高,我找不到那個换聲點,很難做到在真假音之間來回切换。
發聲點的不斷變化跳躍賦予了歌曲靈動的韻律感,再加上周深的美聲功底,真聲清澈而假音富有力度,通透感强,整首歌表情生動又絲毫没有做作的感覺,自然流蝪,一氣呵成。
在配樂上,迪斯尼式宏大的弦樂編曲支起了全曲的骨架,一首原本小品式的作品就這樣脱胎换骨了。我們能聽到從歌曲中綻放出来的绚絢麗色彩。
我最喜歡的現場版本是15年在香港紅磡的表演,所有氣息上變化小細節都表現出來了,在那樣一個大場子裡,真的很難得。那時的周深還是素人一個,没有經過整容,台風上也還有些青澀和猥瑣。但是做為一個新人,在那個有點坑爹的舞台,能够一整首唱下來没有被絆個大筋斗,已是萬幸了。
「2018/03/10
MW:作者整段都是讚美小深深的,很好啊!雖然把他貼雙眼皮貼的化粧誤說成了是整容,粗疏了點。但我覺得小深深其實也不用貼眼皮,即使是單眼皮也是自然可愛的!反而作者用了「猥瑣」一詞有點小問題,其貶義明顯。通常泛指行為不檢點,獐頭鼠目,容貌舉止庸俗不雅。小深深初踏舞台,用「青澀」一詞已足夠表達其台風稍欠,他是有點手足無措齷齪不安!舞台經驗需要時間培養的啊!」
第二首:《淺淺》
《淺淺》是專輯正式發行前被推出的第二首主打歌,第一首《藍色降落傘》。兩首都很憂傷,但和這首相比,《藍色降落傘》又顯得歡快了。
「你看,孤獨女神穿着黑袍安静站在門口」,如此題材,對當時只有22歲的周深近乎殘酷。所以歌曲聽到前兩分四十秒,我都有一個强烈的感覺--這一首歌,若果讓齊豫來唱是否會更好?那凄清孤冷的音色更適合歌曲情緒的表達吧?聽到第兩分五十五秒,直到那段咏嘆調出現,我才深吸了一口氣--這種力度女歌手還真的很難達到!再返回去從頭聽一遍,後面悠長的咏嘆調和前半部分青澀的唱腔剛好形成對比,感情的表達變得完整進而富有力度,也算是一種自我彌補。
歌曲尾聲的咏嘆調選自意大利歌劇〈愛情靈藥〉,講的是男主人公為了得到他夢中情人的芳心,在巫師那裡求得一種愛情靈藥。他為此傾家蕩產,甚至不惜出賣身體為代價。但最終,他心愛的女人仍舊離他而去。於是心碎的他唱了這段著名的咏嘆調《偷灑一滴淚》。
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曾經出現過一種閹伶歌手,他們既擁有男性的力度和肺活量,又兼具了女性清澈柔美的高音。閹伶歌手也是歷史上美聲唱法的奠基人,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非常盛行。到了十九世纪以後,随着聲樂技巧的發展,男高音出現了close唱法,那時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改變人生理結構的辦法來獲得更完美聲音。當然「假男高音」對於歌手的聲音條件要求很高,在先天嗓音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聲樂技巧訓練才能達到。
周深在烏克蘭音樂學院學習的專業就是男高音,繼而學習假男高音。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段咏嘆調是小菜一碟吧!但是此時此刻把它放到這歌裡,已經讓聽的人感到驚嘆了。
「2018/03/10
MW: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我覺得前半部那種呢呢喃喃、喁喁細語伴隨鋼琴獨奏,「Nocturnes夜曲」蕭邦式的低吟淺唱,周深比齊豫更為適合。前半部其實也是一種詠嘆調,與後面的咏嘆調互為映襯,令全首曲子提昇到了藝術歌曲的境界。」
第三首:《哥哥》
首先要讚高老師,居然也能寫出一首不是三拍子的歌。回想一下他漫長創作生涯的所有作品,能想起來的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這一點和偉大的約翰.施特勞斯有一拼。
實際上,人類在有曲譜記載以來,一直到十三世紀以前,都只有三拍子体系。這種“强弱弱”的節奏過於簡單,對於表達感情有局限性。但那時的音樂是用來頌唱經文的,也不需要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四拍子則大不一樣,“强弱次强弱”的節奏体系讓音樂呈現出更强的訴說性。
核桃夾子的幻想評:〈深的深〉
歌評搜集P15 30d1
〈深的深〉專輯綜合評論
2018/03/10
作者已於2017/12/09同步發放此文於#周深#及#深的深#話題網。我於其評論欄裏徵求同意節錄内容轉貼於我的歌評搜集博文裏(通常給予回應)。玫瑰妹子亦曾轉貼此文百度貼吧。
2017/12/09
謹以此文獻給〈周深的深〉所有的主創人員
第一首:《玫瑰與小鹿》
我第一次聽這歌是三年前。它被放到高曉松〈曉松奇談〉節目的結尾,配周迅〈那時花開〉的畫面。當時受到很大的觸動--如此平淡的一首歌,只有四個樂句,三、四個和弦,怎麽就能唱得這麽生動和富有層次感!之後,我開始關注周深這歌手,並在網上搜索關於他的音頻和視頻,就這樣入坑了。
按照高曉松的說法,《玫瑰與小鹿》在箱底壓了十年,之所以没有發表,是因為找不到一個特别乾淨的聲音來詮釋它。可事實上,一首簡單的歌由一個乾淨的聲音來唱,很容易就唱成了兒歌,這肯定是作者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也在KTV里偷偷嘗試過。我的聲音也很乾淨啊!但怎麽都唱不出那個層次感來。原因是這歌對於女聲來說並不高,我找不到那個换聲點,很難做到在真假音之間來回切换。
發聲點的不斷變化跳躍賦予了歌曲靈動的韻律感,再加上周深的美聲功底,真聲清澈而假音富有力度,通透感强,整首歌表情生動又絲毫没有做作的感覺,自然流蝪,一氣呵成。
在配樂上,迪斯尼式宏大的弦樂編曲支起了全曲的骨架,一首原本小品式的作品就這樣脱胎换骨了。我們能聽到從歌曲中綻放出来的绚絢麗色彩。
我最喜歡的現場版本是15年在香港紅磡的表演,所有氣息上變化小細節都表現出來了,在那樣一個大場子裡,真的很難得。那時的周深還是素人一個,没有經過整容,台風上也還有些青澀和猥瑣。但是做為一個新人,在那個有點坑爹的舞台,能够一整首唱下來没有被絆個大筋斗,已是萬幸了。
「2018/03/10
MW:作者整段都是讚美小深深的,很好啊!雖然把他貼雙眼皮貼的化粧誤說成了是整容,粗疏了點。但我覺得小深深其實也不用貼眼皮,即使是單眼皮也是自然可愛的!反而作者用了「猥瑣」一詞有點小問題,其貶義明顯。通常泛指行為不檢點,獐頭鼠目,容貌舉止庸俗不雅。小深深初踏舞台,用「青澀」一詞已足夠表達其台風稍欠,他是有點手足無措齷齪不安!舞台經驗需要時間培養的啊!」
第二首:《淺淺》
《淺淺》是專輯正式發行前被推出的第二首主打歌,第一首《藍色降落傘》。兩首都很憂傷,但和這首相比,《藍色降落傘》又顯得歡快了。
「你看,孤獨女神穿着黑袍安静站在門口」,如此題材,對當時只有22歲的周深近乎殘酷。所以歌曲聽到前兩分四十秒,我都有一個强烈的感覺--這一首歌,若果讓齊豫來唱是否會更好?那凄清孤冷的音色更適合歌曲情緒的表達吧?聽到第兩分五十五秒,直到那段咏嘆調出現,我才深吸了一口氣--這種力度女歌手還真的很難達到!再返回去從頭聽一遍,後面悠長的咏嘆調和前半部分青澀的唱腔剛好形成對比,感情的表達變得完整進而富有力度,也算是一種自我彌補。
歌曲尾聲的咏嘆調選自意大利歌劇〈愛情靈藥〉,講的是男主人公為了得到他夢中情人的芳心,在巫師那裡求得一種愛情靈藥。他為此傾家蕩產,甚至不惜出賣身體為代價。但最終,他心愛的女人仍舊離他而去。於是心碎的他唱了這段著名的咏嘆調《偷灑一滴淚》。
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曾經出現過一種閹伶歌手,他們既擁有男性的力度和肺活量,又兼具了女性清澈柔美的高音。閹伶歌手也是歷史上美聲唱法的奠基人,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非常盛行。到了十九世纪以後,随着聲樂技巧的發展,男高音出現了close唱法,那時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改變人生理結構的辦法來獲得更完美聲音。當然「假男高音」對於歌手的聲音條件要求很高,在先天嗓音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聲樂技巧訓練才能達到。
周深在烏克蘭音樂學院學習的專業就是男高音,繼而學習假男高音。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段咏嘆調是小菜一碟吧!但是此時此刻把它放到這歌裡,已經讓聽的人感到驚嘆了。
「2018/03/10
MW: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我覺得前半部那種呢呢喃喃、喁喁細語伴隨鋼琴獨奏,「Nocturnes夜曲」蕭邦式的低吟淺唱,周深比齊豫更為適合。前半部其實也是一種詠嘆調,與後面的咏嘆調互為映襯,令全首曲子提昇到了藝術歌曲的境界。」
第三首:《哥哥》
首先要讚高老師,居然也能寫出一首不是三拍子的歌。回想一下他漫長創作生涯的所有作品,能想起來的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這一點和偉大的約翰.施特勞斯有一拼。
實際上,人類在有曲譜記載以來,一直到十三世紀以前,都只有三拍子体系。這種“强弱弱”的節奏過於簡單,對於表達感情有局限性。但那時的音樂是用來頌唱經文的,也不需要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四拍子則大不一樣,“强弱次强弱”的節奏体系讓音樂呈現出更强的訴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