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吧 关注:1,849贴子:176,810

回复:【谈邓羌】邓羌军事战绩全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少论者都以为前燕慕容恪在世, 前秦出现五公之乱的大规模内战, 很大机会进取关西, 然而苻坚等人何尝没有想到这点, 双方一直坚忍不发, 就是等待这个时机。
当年五月, 慕容恪逝世, 同年九月, 阴有图燕之志的苻坚征四公入朝, 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九月......秦淮南公幼之反也,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柳、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双,皆与之通谋。秦王坚以双、母弟至亲。柳,健之爱子,隐而不问。柳、双复与镇东将军、洛州刺史魏公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燕公武谋作乱,镇东主簿南安姚眺谏曰:「明公以周、郡之亲,受方面之任,国家有难,当竭力除之,况自为难乎!」廋不听。 【坚闻之】,征柳等诣长安。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59楼2020-11-14 20:55
回复
    太和二年十月(367年), 四公齐叛。而苻坚表面上还作出最后一次的游说, 希望四公中止他们的谋反行动。我们可以看到, 苻坚每次对宗室的叛乱, 都是先派使节承诺作乱者一切不变, 然后再出兵讨伐, 这点在日后的苻洛举事还可以再见到。
    苻坚没有在叛变同年立即出兵讨伐, 而是准备充足, 在明年正月才同时分四路进军。之前在《慕容垂小传》中, 作者曾指出东线皆是一时名将, 而西线只是无名之辈, 是因为前凉虚弱, 难以支援叛军, 而前燕随时可能支援叛军。
    这点我是存疑的, 因为按照前秦的官制, 苻坚出动对付西线的将领, 品级上和东线不相上下, 甚至更胜一筹, 杨成世和毛嵩两位的战功, 可能只是史料不详。但苻坚将重兵聚集在东线, 又的确是事实。为了应付东线的叛军, 他每个战场都分派了两名将领去应付, 而且还相当谨慎地坚壁不战, 等待西线战场分出胜负, 才全力攻城。
    冬,十月,柳据蒲阪,双据上邽,廋据陕城,武据安定,皆举兵反。坚遣使谕之曰:「吾待卿等,恩亦至矣,何苦而反!今止不征,卿宜罢兵,各安其位,一切如故。」各啮梨以为信。皆不从。
    春,正月,秦王坚遣后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分讨上邽、安定,辅国将军王猛、建节将军邓羌攻蒲阪、前将军杨安、广武将军张蚝攻陕城。坚命蒲、陕之军皆距城三十里,坚壁勿战,俟秦、雍已平,然后并力取之。 《通鉴》
    是岁,苻双据上邽、苻柳据蒲阪叛于坚,苻庾据陕城、苻武据安定并应之,将共伐长安。坚遣使谕之,各啮梨以为信,皆不受坚命,阻兵自守。坚遣后禁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等讨双、武,王猛、邓羌攻蒲阪,杨安、张蚝攻陕城。 《晋书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IP属地:中国香港60楼2020-11-14 21:29
    收起回复
      2025-07-22 14:42: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苻坚头脑清醒的时候, 他的处理是十分出色的, 他的战略相当明显:
      【东守西攻, 并保留预备队随时支援战场】
      光是在十六国时期, 就有两则事例和五公之乱相仿:
      一次是淝水之战后, 西燕慕容冲在东线压迫长安, 而后秦姚苌在西线骚扰前秦的后方, 并乘机略地。这个事例同样由苻坚亲自应付, 但成败不同, 这个事例相当经典, 下面会跟五公之乱来一次对比
      另一次是后秦末年的内外离叛, 毛雍据赵氏坞, 姚宣据邢望, 姚懿据河东, 姚恢据安定, 而夏军由北面进迫郿城, 晋军由南面数路取河洛, 这个基本上是死局, 姚绍凭个人努力解决了大部份敌人, 最后倒在前线


      IP属地:中国香港61楼2020-11-14 21:51
      收起回复
        事实上, 慕容评式的人物, 代代皆有:
        例如【曹参】, 晚年堕落成为醉酒老翁, 也是第一个开创【今朝大臣不如前朝大臣】来做不管事籍口的功臣。
        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5楼2020-11-21 21:35
        收起回复
          例如辛毗, 直接劝曹丕不要出征, 要待十年后才出师:
          秋,七月,帝东巡,如许昌。帝欲大兴军伐吴,侍中【辛毗】谏曰:「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养民屯田,【十年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惟知时也。」


          IP属地:中国香港66楼2020-11-21 21:38
          回复
            事实上, 慕容评说这番话的时候, 搞不好真的拿曹参的先例来参考, 认为自己到了曹参的阶段。
            话说回来, 日后慕容德到了慕容评的年龄, 他的想法居然和慕容评一样, 大臣上疏劝告他伐楚, 他搞了一大轮讲武, 最后决定不打了:
            高雅之表南燕主备德请伐桓玄曰:「纵未能廓清吴、会,亦可收江北之地。」中书侍郎韩范亦上疏曰:「今晋室衰乱,江、淮南北,户口无几,戎马单弱。重以桓玄悖逆,上下离心;以陛下神武,发步骑一万临之,彼必土崩瓦解,兵不留行矣。得而有之,秦、魏不足敌也。拓地定功,正在今日。失时不取,彼之豪杰诛灭桓玄,更修德政,岂惟建康不可得,江北亦无望矣。」备德曰:「朕以旧邦覆没,欲先定中原,乃平荡荆、扬,故未南征耳。其驻公卿议之。」因讲武城西,步卒三十七万人,骑五万三千匹,车万七千乘。公卿皆以为玄新得志,【未可图,乃止。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7楼2020-11-21 21:43
            回复
              虽然前燕没有介入四公作乱, 但是苻坚仍然陷入困境, 西线战局连受惨败,苻坚被迫派出手上的预备队投入作战。
              这支预备兵力庞大, 高达三万七千大军, 军中包括了吕光、王鉴、苻雅、窦冲等后来的前秦名将:
              成世、毛嵩为双、武所败,坚又遣其武卫王鉴、宁朔吕光等率中外精锐以讨之,左卫苻雅、左禁窦冲率羽林骑七千继发。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三月】秦杨成世为赵公双将苟兴所败,毛嵩亦为燕公武所败,奔还。秦王坚复遣武卫将军王鉴、宁朔将军吕光、将军冯翊郭将、翟傉等帅众三万讨之。 《资治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9楼2020-11-21 22:11
              回复
                我们现在可以拿五公之乱的前期和前秦末年作一对比:
                姚苌在西线的存在, 跟西线二公一样, 屡次撃败前秦军, 骚扰后方。
                但东线, 苻坚却受惠于谨慎的战略, 以及前燕不介入战局, 于是双方一直相持到五月。但前秦末年, 西燕的威胁远比东线苻柳更强, 而且苻坚还不断派大军急于讨伐, 最夸张的是, 他在一个月内将八万大军葬送, 从而令前秦处境跌落谷底:
                秦王坚闻慕容冲去长安浸近,乃引兵归,遣抚军大将军高阳公方戍骊山,拜平原公晖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配兵【五万】以拒冲。冲与晖战于郑西,大破之。坚又遣前将军姜宇与少子河间公琳帅众【三万】拒冲于灞上;琳、宇皆败死,冲遂据阿房城。 《通鉴》
                同时, 姚苌也一次性俘获了了前秦的大批将帅:
                后秦王苌帅众七万击秦,秦王坚遣杨璧等拒之,为苌所败;获杨璧及右将军徐成、镇军将军毛盛等将吏数十人,苌皆礼而遣之。 《通鉴》
                苻坚在末年缺乏清晰的方向, 一时西征, 一时东讨, 手下又没有独当一面的将材就急于决战, 任用为主帅的, 又全都是宗室近亲, 因此, 他表面上手牌比四公之乱更好, 却打输了


                IP属地:中国香港70楼2020-11-21 22:26
                回复
                  2025-07-22 14:36: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鉴, 吕光等人的救火队很快在三月就撃败了二公, 奠定了胜局。 (关于吕光的预判, 这里不详述)
                  坚遣后禁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等讨双、武,王猛、邓羌攻蒲阪,杨安、张蚝攻陕城。成世、毛嵩为双、武所败,坚又遣其武卫王鉴、宁朔吕光等率中外精锐以讨之,左卫苻雅、左禁窦冲率羽林骑七千继发。双、武乘胜至于榆眉,鉴等击败之,斩获万五千人。武弃安定,随双奔上邽,鉴等攻之。 《晋书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IP属地:中国香港71楼2020-11-21 22:34
                  回复
                    8. 蒲阪夜战
                    晋公柳数出挑战,王猛不应。柳以猛为畏之。五月,留其世子良守蒲阪,帅众二万西趋长安。去蒲阪百余里,邓羌帅锐骑七千【夜袭】,败之。柳引军还,猛邀击之,尽俘其众。柳与数百骑入城,猛、羌进攻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苻柳出挑战,猛闭垒不应。柳以猛为惮己,留其世子良守蒲阪,率众二万,将攻长安。长安去蒲阪百余里,邓羌率劲骑七千夜袭败之,柳引军还,猛又尽众邀击,悉俘其卒,柳与数百骑入于蒲阪。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IP属地:中国香港72楼2020-11-21 22:37
                    回复
                      不对称的资讯
                      蒲阪之战是邓羌鲜见可以分析战术的战役之一。
                      在另一帖《邓羌的军事谋略》中, 我提到邓羌此役可以跟参合坡之战相提并论, 只是拓跋珪的难度更高, 战果也更大。
                      但先前分析中, 并没有提到苻柳的考量。事实上, 史书将苻柳的进军简单解释为【柳以猛为畏之】, 实在忽略了背后几个因素:
                      1. 西线二公连战连败, 时间再拖下去, 等到西线分出胜负, 两路秦军合力进讨, 苻柳的失败不言而喻
                      2. 长安空虚, 苻坚连手上的羽林军都派出去西线支援作战, 这个是大大的可乘之机。曾经有人分析过十六国的将领, 指出他们相当明白机不可失的道理。老实说, 摆在苻柳面前的, 简直是天赐良机
                      3. 前燕的救援不至, 苻柳只能采取冒险的军事行动险中求胜
                      4. 王猛等人目前威胁不大, 暂时未有进攻蒲阪的迹象
                      综合上述四个原因, 苻柳实行跳板战术, 绕过王猛、邓羌发动奇袭, 简直是理所当然


                      IP属地:中国香港73楼2020-11-28 17:09
                      收起回复
                        这种利用【奇兵】打破相持局面的想法, 历来有之, 光是在十六国, 后秦末年的谋臣, 姜纪就提出过一模一样的思路:
                        恢至新支,姜纪说恢曰:「国家重将、大兵皆在东方,京师空虚,公亟引轻兵袭之,必克。」恢不从,南攻郿城。 《通鉴》
                        换成是苻柳, 这段话就是:
                        「国家重将、大兵皆在西方,京师空虚,公亟引轻兵袭之,必克。」《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74楼2020-11-28 17:14
                        回复
                          苻柳的打算, 看似合情合理, 实际上执行起来, 结果则是完全相反。
                          当然, 苻柳既然亲率二万大军越过王猛、邓羌, 直插长安, 自然不可能没有防备。于是, 邓羌的料算在这一层之上, 采用了相当特殊的追撃方式, 就是夜袭苻柳的大军。
                          夜间行军, 是相当高风险的行为:
                          参合坡和洛涧两战固然发挥出色, 反面教材例如柏肆之战:
                          宝潜师夜济,募勇敢万余人袭魏营,宝陈于营北以为之援。募兵因风纵火。急击魏军,魏军大乱,珪惊起,弃营跣走;燕将军乞特真帅百余人至其帐下,得珪衣靴。既而募兵【无故自惊】,互相斫射。 《通鉴》
                          突袭敌营的士卒, 发生夜惊, 于是自相残杀。
                          或者是蒋山之战中途迷失道路:
                          赵伯超曰:「若从黄城大路,必与贼遇,不如径指钟山,突据广莫门。出贼不意,城围必解矣。」纶从之,【夜行失道】,迂二十余里。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76楼2020-11-28 17:28
                          回复
                            由于实在发不出来, 我简述一下63 - 64 楼:
                            东线战局: 魏公苻庾降燕。
                            于是慕容德力主两路伐秦:
                            一路是皇甫真带兵由河北伐秦, 另一路是慕容垂带兵由河南伐秦, 慕容评作为后继
                            而太傅慕容评主张不动。


                            IP属地:中国香港78楼2020-11-28 17:49
                            回复
                              2025-07-22 14:30: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话说回来慕容评坚持不出兵的决定,素来被人质疑没有远谋,
                              当然,我认为他已经处于养老守成的年纪, 打压年轻人的锐气,并不是新鲜事情。 上文我已经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慕容评的反对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下文再举一例:
                              七国之乱, 持重和进取两派的争论: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 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 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椎锋可耳,安知大虑! 」】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汉书》


                              IP属地:中国香港79楼2020-11-29 16: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