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盛妆华丽绽放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政事皆由武后处理。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武则天对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服装进行了各种创新和改革,几次赏赐高级官员、诸卫将军华丽的绣袍、铭文袍,以猛禽、兽类象征文武官员。同时,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日常女装的风格也有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可算是唐代女性形象最从容自信、丰满匀称、曲线优美的一段时间,同时着装风气也最为开放和暴露,首饰、妆饰也逐步走向华丽。在一个女性当权的时代,这是合乎情理的转变。
双瓣鬟髻与单瓣鬟髻一起,成为武周时代最流行的发髻,其形态也逐渐由小变大,在武周末年发展成为饱满圆润的大髻,也出现了作为替代品的同形义髻,以簪钗、系带固定。
武周期间,女子妆面更加浓艳华丽。横扫粗眉,胭脂腮红的面积从眉下一直扩大到脸侧,额上花钿的造型除了简单的扇面形,还晕染出各种花朵、卷草、卷云等复杂花样,两侧斜红不再只是一道红晕,也会绘成复杂的花样。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从吐鲁番阿斯塔那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张雄夫人墓中出土的一批彩绘着衣俑,所绘面妆花样各不相同,精致非常。张雄夫人下葬时的随葬品是其子张怀寂特地准备的,张怀寂九岁随高昌王入京,在长安接受教育成长,深受都城文化影响,这批木俑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长安女性的妆容特色。当时的武则天,妆面大体也应该是这样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