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10,418贴子:572,171

回复:【杂记】杂记堆放贴,把看到有趣的历史内容堆放在这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桑氏伪齿鸟 @金錯刀筆吏 @掌上珊瑚巨蟹 @曌绰娥💫 @L女皇 要根据这篇论文,东汉皇后的实际礼法地位下降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3-11-02 08:59
回复
    正因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做出了如下贡献: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所以,有关东汉用纸书写的资料较多。《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云:在邓后即位(102年)前,“万国贡献禁绝,惟岁贡纸墨而已”[6]。可知邓后即位前方国已贡良纸。东汉时期,宫廷内还设置有掌管纸墨的官吏。《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尚书令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3-11-02 19:47
    收起回复
      2025-07-18 06:02:15
      广告
      由于唐代前期的官学规定只有具备一定品级的官员子弟才有资格入学,这样官学基本上被世族子弟所垄断。而作为科举考试的另一重要来源的乡贡则是以平民为主体,他们很难有入官学系统学习儒家经典的机会。这种双轨制对人才的脱颖而出极为不利。所以,武则天时,直接从各地征召士人到洛阳,官学生徒在科举中的优势渐渐消失,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官学衰落。而安史之乱更是致使官学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并引发科举制的变迁,即与官学衰败一致的明经科的地位也日趋下降,被认为是“不足发名成业”的科目,在仕途上受到公开排斥,而与明经同为常科的进士科则日渐受到重视。此后,随着科举取士制度考试内容、科目的演变,以诗赋为考试内容的进士科逐渐成为士人所追逐名利的主要科目,诗赋亦成为士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这并不是官学教授的主要内容,舍弃官学而去寻觅另外的求学之所成为不少士人的选择,这成为唐代中后期官学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3-11-02 19:57
      回复
        陈诗宇(扬眉剑舞)李芽
        中国妆容之美
        初唐:从简约保守转向华丽绽放
        │公元618年—公元712年│
        论中国古代权势最大的女性,不可不提武则天。自入宫到退位,武则天历经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里,随着整体国力、经济、文化风气甚至气候等各种因素的改变,这一段时间的宫廷装束,不管是整体审美,还是妆面、发型、首饰、服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质朴简约发展到华丽浓艳。作为一位最终登上帝国政坛顶端的女性,武则天对当世时尚也有强大的影响力。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3-11-02 19:57
        回复
          武周:盛妆华丽绽放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政事皆由武后处理。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武则天对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服装进行了各种创新和改革,几次赏赐高级官员、诸卫将军华丽的绣袍、铭文袍,以猛禽、兽类象征文武官员。同时,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日常女装的风格也有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可算是唐代女性形象最从容自信、丰满匀称、曲线优美的一段时间,同时着装风气也最为开放和暴露,首饰、妆饰也逐步走向华丽。在一个女性当权的时代,这是合乎情理的转变。
          双瓣鬟髻与单瓣鬟髻一起,成为武周时代最流行的发髻,其形态也逐渐由小变大,在武周末年发展成为饱满圆润的大髻,也出现了作为替代品的同形义髻,以簪钗、系带固定。
          武周期间,女子妆面更加浓艳华丽。横扫粗眉,胭脂腮红的面积从眉下一直扩大到脸侧,额上花钿的造型除了简单的扇面形,还晕染出各种花朵、卷草、卷云等复杂花样,两侧斜红不再只是一道红晕,也会绘成复杂的花样。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从吐鲁番阿斯塔那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张雄夫人墓中出土的一批彩绘着衣俑,所绘面妆花样各不相同,精致非常。张雄夫人下葬时的随葬品是其子张怀寂特地准备的,张怀寂九岁随高昌王入京,在长安接受教育成长,深受都城文化影响,这批木俑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长安女性的妆容特色。当时的武则天,妆面大体也应该是这样华丽。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3-11-02 19:59
          收起回复
            武周开始流行凤鸟首饰
            除了普通的簪钗,首饰也有了更加装饰化的发展,步摇、凤饰成为主流。上翘翻卷的云头形、花朵形、卷草形簪钗开始大量出现,其下连缀一挂或者一排挂饰的步摇簪。陕西礼泉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中所描绘的仕女,不少都在发髻一侧插戴一支步摇簪,簪首或作卷云忍冬花型,或作朵花型,或作凤鸟;垂饰或一枚,或一挂,或成排,样式丰富。还有在头顶簪戴大型立体凤鸟头饰的情况。陕西西安韦氏墓石椁椁门上的仕女线刻,头冠外形模拟男冠,冠顶正中也立有一只正面展翅的凤鸟,口衔垂珠串,旁插步摇簪,此搭配或为武周前后女性当政时所创的新制,昙花一现。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3-11-02 19:59
            回复
              叶卡捷琳娜曾高调宣称商业就像自己的“孩子”,在其登上王位后便重申了这项昭告。凭借这些法律法规,俄国商人保住了《1649年法典》赋予他们从事贸易和制造业的专有权;贵族和农民被获准出售的商品种类仅限于他们在自己的村庄里自行生产的产品。由于俄国的大宗商品贸易主要是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因此,这种限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换句话说,此时的俄国事实上已经实现了贸易自由。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3-11-02 21:43
              回复
                这类旨在刺激经济的立法所发挥的积累效应是:给了本就孱弱的俄国中产阶级致命的一击。一方面,政府剥夺了商人获取农奴的权利,而农奴是当时俄国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当然也是最廉价的;另一方面,政府实际上也给予了其他社会群体参与商业和制造业的机会,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只能在暗地里与商人展开竞争的社会群体,现在可以公开合法地与其竞争了。这类立法最大的受益者是贵族与农民。贸易和制造业与农业重新结合,经济活动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村庄。皇权放弃了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仅保留着对若干主要的国防工业企业的控制),这对于俄国的中产阶级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将其置于同农村各个社会群体的竞争之中,这种竞争无处不在,且比皇家垄断更加令人生畏。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3-11-02 21:43
                回复
                  2025-07-18 05:56:15
                  广告
                  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出来。遍及整个俄国的农民开始了规模空前的贸易活动,范围涉及市场上的大多数食品(谷物、果蔬和家畜)以及家用和农用器具。在1767—1768年叶卡捷琳娜的立法委员会上,商人就对农民给他们造成的竞争高声抱怨。到了19世纪初期,农民占据了俄罗斯贸易份额中的大部分,他们可以公开地进行贸易活动,且不用缴纳政府对城市中属于基尔特[插图]级别的商人强制征收的高额年度注册费。此外,农民也不用承担商人所必须承担的各种各样的国家义务。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23-11-02 21:44
                  回复
                    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在工业方面也产生了极富戏剧性的结果。贵族这时从商人那里拿走了制造业和矿业中的一些最具价值的业务。叶卡捷琳娜在经济方面的立法所衍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副产品,即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农奴工业。叶卡捷琳娜时代俄国农民法律地位的恶化不应遮蔽其经济状况改善的事实。经济政策的自由化使农民能够无限制地进入贸易和制造业,由此给农民带来的繁荣可能是俄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无法企及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23-11-02 21:46
                    回复
                      意义非凡的是,这些为俄国最早的机器工业奠定基础的举措是由农民而非商人实施的。由于无权获得农奴劳动力,商人只能将自己的商业活动局限于向农民企业提供原材料、销售其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品。工业生产的过程并不经他们之手。曾经在英格兰掀起了一场经济和社会革命的机械化棉纺工艺,在俄国完全适应了农奴制,并在其温床中发展了起来。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技术与莫斯科罗斯遗留下来的奴隶劳动体制异乎寻常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违背了19世纪的信念:工业制度与奴役是不相容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3-11-02 21:46
                      回复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因为尽管人们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印象以其情史为主,但正是她而非彼得,使俄国的体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俄国带上了西化的道路。
                        伊丽莎白允许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跳过低级官阶。然而,至少就官僚体系中的低层而言,彼得的基本原则还是得以保留,普通官员不得不等待一个合适的空缺才能晋升到下一个更高官阶。
                        这一原则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早期被摒弃,几乎与君主专制取消强制性国家服役同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赢得支持。1764年4月19日叶卡捷琳娜颁布诏令,所有高级文职官员凡不间断地在某一级官阶任职7年及以上者,将被晋升至高一级官阶。[插图]3年后,参议院向女皇询问她希望如何对待那些仅差几个月不满7年任职条件的官员,他们还停留在原来的级别上,而他们的同伴却幸运地高升了一级。叶卡捷琳娜给出了一个非正式的回答,然而这个非正式的回答却导致了一个重大的后果。她下令对所有在一个级别上任职最少满7年的文职官员予以普遍和自动的晋升。这项于1767年9月13日做出的决定,成为一个被严格遵照的先例;此后,它成为俄国文职官员以资历为基础的晋升法则,无须过多地考虑个人的任职资格、工作业绩或是否有空缺的职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23-11-02 21:51
                        回复
                          后来,叶卡捷琳娜的儿子保罗将大多数级别的提拔年限缩短至3年。这样一来,由于跳过第十三和第十一级已约定俗成,一个文职官员即有理由确信,一旦达到最低的官阶,只要守住岗位并与上级相安无事,便很快就能达到梦寐以求的第八级,进而为其后代赢得世袭贵族的地位。(由于对这类被授予贵族头衔的官吏大量泛滥有所担心,尼古拉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对进入世袭贵族的门槛限制在最高的五级、四级,参见178页。)叶卡捷琳娜的政策将官秩表倒了过来,原来是级别随着职务走,如今是职务随着级别走。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23-11-02 21:52
                          回复
                            1762年的宣言,在1785年的《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的强化下,使君主制失去了对土地财产的掌控。1767年的诏令又使其失去了对官僚体系的掌控。从此,皇权除了将在某一级上待够了规定年限的官员传送至自动晋升阶梯外,便无事可做了。如此一来,官僚体系成了国家机器的绕颈绳。通过国家机器,这根绕颈绳又缠绕在了生活在国家与皇室土地上的居民的脖子上,因为国家机器正是这些土地和人员的管理者。在当时已经有敏锐的观察家记录到了这种体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23-11-02 21:53
                            回复
                              2025-07-18 05:50:15
                              广告
                              因为19世纪的每一位君主都想重新掌握被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么轻率地就丢掉了的对侍臣阶层的控制权。在所有尝试中最著名的,是1809年亚历山大一世根据斯佩兰斯基的建议颁布诏令,要求官员在晋升第八级之前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并允许官员以通过考试的方式直接从第八级晋升至第五级。然而,这一尝试以及其他类似的尝试在官僚集团的顽固抵抗下一直未能成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23-11-02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