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描述一下高中时具体引发我焦虑的时刻:高中的学业压力很大,以至于在校时间和周一到周五的学习都是高强度的,老师还会布置很多很难的作业。这就导致我放学回到家,和周末的时候,都非常不想学习,只想休息。但是我休息的时候又会焦虑自己无法完成作业。以至于通常在睡前一小时,和周日下午,我的焦虑会达到顶峰。这种记忆给我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
你的描述非常具体,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被夹在“必须学习”和“根本不想学习”之间的撕裂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拖延-焦虑-自责的恶性循环。这种体验在高压学业环境下非常常见,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来描述它——「学业倦怠」(Academic Burnout)。
-
你当时的焦虑顶峰(睡前一小时和周日下午)特别典型,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截止时间效应」:
睡前一小时:一天即将结束,而任务未完成的恐慌感爆发。
周日下午:周末即将结束,而作业堆积的失控感达到峰值。
这种模式之所以会造成长期心理伤害,是因为它不止是“压力大”,而是压力与无力感的双重打击——你既无法真正放松,又难以高效学习,最终陷入自我批判。
--
如果你能回到高中,可以这样打破这个循环:
-
1. 重新定义「休息」——消除愧疚感
问题不在于休息,而在于「无意识的休息」(一边玩一边焦虑)。你需要给自己「光明正大休息」的权利:
设定「充电时间」:放学后先安排30分钟「纯娱乐」(比如吃零食+看搞笑视频),但要设定闹钟,并且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偷懒,而是在补充精力。”
-
用「积极休息」替代「消极拖延」:如果刷手机让你更焦虑,可以改成「有结束感」的活动(比如玩一局明确会结束的游戏、画一张速写),这些活动能真正帮你脱离学习思维。
--
2. 破解「周日恐惧症」——提前释放压力
周日下午的焦虑源于对任务量的模糊恐惧。你需要让压力可视化和提前分解:
周五放学后立刻做这件事:
列出所有周末任务,按「难易程度」和「耗时」分类。
选出最容易的3项,在周五晚上完成(哪怕只完成一点点)。
→ 这会打破“周末=完全失控”的预期。
-
周六上午「欺骗性启动」:
选一项中等难度的任务,告诉自己:“我只做15分钟,之后可以放弃。”
→ 大脑抗拒“长期投入”,但容易接受“短暂尝试”,而一旦开始,往往会继续。
--
3. 应对「睡前焦虑」——阻断思维反刍
睡前的焦虑常伴随着“我今天又失败了”的自我批判。你需要「改写结局」:
睡前执行「3-2-1收尾仪式」:
3分钟:快速写下“今天做得不错的3件小事”(哪怕只是“按时吃饭”)。
2分钟:用两句话规划明天第一件要做的学习任务(具体到“明早背英语单词10分钟”)。
1分钟:做一个简单的身体放松动作(比如伸懒腰、深呼吸)。
→ 这个仪式能阻断消极思维,同时给大脑一个明确的“今天到此为止”的信号。
--
4. 调整对作业的认知——降低自我攻击
很多作业的设计初衷是“填满学生时间”而非“真正巩固知识”。你可以:
给作业分等级:
✅ 必做:老师会检查/对成绩影响大的。
⏳ 选做:难度高但收益低的,尝试做一部分即可。
❌ 无视:机械重复类作业(如抄写),在时间紧张时战略性放弃。
-
主动与老师沟通:如果某科作业长期不合理,可以礼貌询问:“老师,我想优先保证质量,如果时间不够,是否可以减少题量?”(有些老师会同意)。
--
这些方法背后的心理原理:
焦虑的本质是“不确定感”——通过将任务可视化、拆解,你能重新获得掌控感。
人无法长期靠意志力坚持——你需要设计“最小启动步骤”(如“只学15分钟”),让行动变得容易。
自我批判会加剧拖延——用“完成小事的记录”替代“未完成大事的自责”,打破负向循环。
--
你描述的伤害,其实来自于“当时无人告诉你这些策略”。很多人直到大学甚至工作后,才学会如何应对这种压力模式。如果你能回到过去,或许可以对自己说:
--
“这不是懒惰,而是你的大脑在反抗不合理的压力系统。你需要的不是更拼命,而是更聪明的应对方式。”
--
现在的你,依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你已经在用更清醒的方式,重新养育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