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7贴子:3,011,092

回复: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解五千言过程中,读懂解通她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既不是什么古文造诣,也不是什么证据齐全,无可辩驳,只有一条,即脑瓜的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
  这个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再多的材料和证据,他也理不出个头绪了,最终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美名”!比如钱穆,以考据训诂水平高著称,最后却驴头不对马嘴,训出个什么“庄前老后”的谬论,结果被出土史实狠狠打脸,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砖家叫兽”美名,郁郁而终!
  反观平台内,这样理性思维能力欠缺的道粉儿,比比皆是。可惜他自己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天天自以为什么古文造诣深、训诂水平高而沾沾自喜,自居砖家叫兽而象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可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出手发表注解言论,实践面前,立刻原形毕露,竟然连小学生的文理和语文水平都比不上,都理解不了,只是个道学的门外汉,只剩下信口雌黄乱喷的窝头翻个——现大眼了!以即实践证实,他确属砖家叫兽,名不虚传!
  其实,注释道学的原则,五千言作者早已明言“道紀”在先了: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就是要求读者能够联系今天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道,然后不仅用其指导今天的实践,更由此而得知和明白古代社会的情况和史实,这就是为道或落实道学的纪律和规则。
  因为毕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大诗人李白都懂得的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古今关系的道理,怎么今天的人还会在一味追求“古时月”而完全无视今月曾经照古人史实的错误道路上狂奔趋死呢?!
  所以,一头扎进故纸堆,埋身于文山书海,却完全脱离实际的形而上学猖獗,恐怕那就剩下钱穆的后尘可步了!只是充其量也就是获得个钱穆第二第三……的砖家名头罢了!


IP属地:北京57楼2025-06-23 09:54
回复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

    很简单,五千言被儒篡儒释成了伪道学书道德经,以致连中国人都没人看懂,遑论翻译给外国人看懂了。毕竟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中国也就没有哲学了。现在有了帛甲《五千言》道论,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还是从宇宙起源论起的人类一竿子插到底的最彻底的哲学!
    🥰🥰🥰👍🏻👍🏻👍🏻🤝🤝🤝


    IP属地:北京58楼2025-06-23 15:27
    回复
      2025-07-18 07:12:10
      广告
      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

      不懂装懂瞎扯淡,
      儒篡假货当炸弹,
      玄之又玄本不玄,
      皆因儒篡增字骗!
      👎🏻👎🏻👎🏻。
      帛甲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被儒家篡增此而之玄4个字,这才会变成误导欺骗的玄之又玄。
      👎🏻👎🏻👎🏻


      IP属地:北京59楼2025-06-23 15:29
      回复
        半部论语治天下,整部论语可以干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赵普的典故,相传其以《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并以剩余部分辅佐宋太宗治国。由此也佐证了《论语》确属儒家的治世理论,旁证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庸人自扰。
        赵普(922-992年)是北宋开国功臣,历任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他虽出身官吏家庭,但早年读书不多,被宋太祖批评“不学无术”,后发愤研读《论语》。
        南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论》最早记载赵普“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并注其自称“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元代《鹤林玉露》进一步记载赵普对宋太宗的回答:“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不过,现代学者对赵普是否确有此言存疑,但作为文化典故,其核心意义已被广泛接受,旁证了《论语》的保皇忠君盲从的治世政治价值。


        IP属地:北京60楼2025-06-25 08:18
        回复
          帛书版道德经已经出土好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在流行通行本?

          回答知乎提问。
            帛书版《五千言》(汉末后被颠倒上下篇序能改全改的儒篡儒释为伪道学书《道德经》),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以来,虽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更接近老子原意,但通行本(如王弼注本、河上公本等)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历史惯性与传统影响
            传世的 通行本《道德经》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许多学者、哲学家、宗教人士(如道教)长期依赖通行本进行研究和修行,形成了稳定的解读体系。
            历史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帛书本虽然更早,但由于出土时间较晚(1973年),而通行本早已成为官方、教育体系及民间传播的标准版本,改变这一惯性当然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几百年。
            2. 文本差异与学术争议
            帛书本与通行本在文字、句式、篇章顺序上存在诸多差异,如常道与恒道、百负与百倍,百省与百姓,兹检与慈俭等,部分改动涉及核心哲学概念,如“执古之道”与“执今之道”,没有“恒也”、“一者”等,而学界对这些关键差异的解读至今仍存在分歧。
            一些守旧自封的学者认为,帛书本虽然更早,但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抄写错误、借假字等问题,而通行本经过历代学者校勘,在可读性和逻辑连贯性上可能更优。却无视了“近古必存真”的真理,和后世儒家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剽窃道学本体论为己所用、能改全改的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儒术化篡改和儒释《五千言》道论,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死穴!以致《帛甲本五千言》道学原文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不堪卒读、使得无人再能融会贯通读懂全文,导致儒术化的《道德经》已成为儒术补充和儒家经典,与原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同一本书了,而分别成为真假道学的代表的历史和现实。
            3. 政治与思想史的影响
            传世的通行本《道德经》大约在汉武帝颁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方针,禁绝朝廷珍藏正版帛书《五千言》的流传约三百余年后问世。其代表作就是曹魏人王弼所注的道德经(实际上是儒家联手朝廷假王弼之名,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篡改和儒释原文的儒术弥补之伪作,以致王弼注原文和注释许多地方都公开对不上)。通过内容对比,可知其与不分章的帛书本相差极大,而与汉初流行的北大存汉简本《老子上下经》大致相似,即通过颠倒其上下经序成下上经或道德经、且全面系统能改皆改的儒术化篡改和儒释而成。比如改百省为百姓、百负为百倍、自祭为自然、兹检为慈俭、从事而道为从事于道、执今之道为执古之道等等,还删去了恒也、一者等此句,增添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等等,已经化身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术补充和伪道学书了。
            此外,由于避讳(如“恒”改为“常”以避汉文帝刘恒名讳)也导致通行本与帛书本出现许多差异,但这些改动在封建专制独尊儒术的儒术独霸朝纲的高压历史上,也已被迫受到广泛接受。
            4. 传播与普及的滞后
            帛书本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普通读者接触到的道学《五千言》仍以通行本《道德经》为主。尽管近年有不少学者和自媒体研究者大力推动帛书本的普及,但整体影响至今仍然有限,未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再者,通行本所用文字语言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百姓、百倍、大器晚成”等,比“百省、百负、大器免成”等更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而帛书本作为距今超过两千年时间的历史用本,其古语特征当然很强,普通人不易阅读理解,当然也就不利于大众传播了。
             5. 学术与市场的平衡
            学术界对帛书本的研究仍在深入,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权威解读,因此通行本仍是教学和出版的主流选择。出版市场也更倾向于通行本,因其受众更广,商业价值更高。
            6、未来趋势
            不过,近年来,随着帛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读者开始重视帛书本,认为它更接近作者原意。一些新版《道德经》已经开始结合帛书本进行修订,未来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的影响力必然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步普及和占领本应属于它的道学市场、逐步取代已为儒术补充的伪道学书《道德经》。
            总之,伪道学书通行本《道德经》至今仍占主流的原因,涉及历史、学术、政治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千多年的儒释儒推流传受益者,要化解当然同样不易。但原版抄本帛书本《五千言》的真道学价值,正逐渐被读者和社会认可,以抄写于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而避讳赢驷的帛书甲本《五千言》道论为基础,真正做到全文融会贯通的诠释书籍《五千言正解》也已经完成问世!因此可以断言,因抄写于崇法反儒商鞅变法时期、整个跳过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千年多年历史时期,从而未受儒篡儒释影响的真道学书帛甲本《五千言》,未来必将会全面取代儒篡儒释儒推的传世通行本伪道学书《道德经》,成为永久传世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皇冠上的最璀璨明珠。
            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


          IP属地:北京64楼2025-06-25 11:00
          回复
            《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怎么理解?是“慈爱”的意思吗?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是否相抵触?

            帛甲五千言原文,道学三宝是“兹、检、不敢为天下先”,结果其中前两宝被后儒篡改为儒术概念“慈俭”。所以慈俭是假货,是儒家概念,不能作数。试想,谁家的慈,故能勇?这不是骗孩子吗?俭能广?你冒死不吃喝全节俭了,总量也不会增加!哪里来的能广?这不是谎言造势又是什么?因而,一定要抛弃汉朝以后问世的所有儒术化的道德经,以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文本为准。


            IP属地:北京65楼2025-06-26 10:37
            回复
              《道德经》翻译最好的书是什么?

              汉末以后才问世的道德经,如其代表作曹魏人王弼注道德经,是儒篡儒释汉初的汉简本《老子上下经》的产物。因而是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宗旨服务的假货,能改的内容已全部被儒术化篡改。所以,已经无人能够全文融汇贯通读懂了。也因此,只要是流传下来道德经的翻译,如韩非和王弼等,也全都是经过儒家审核通过并彻底儒术化篡改过的注释。真正的道学翻译与其原版底本一样,都被罢黜禁止流传了。也因此,1973年出土的真道学原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才是和能够代表真正的道学的底本。因而也只有基于帛甲的全文融会贯通的注释,才可能是真正的道学译文。就目前所知,做到这一点的全文翻译,唯有《五千言正解》。


              IP属地:北京66楼2025-06-26 11:30
              回复
                《道德经》中“德”的真意是什么?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这句原文,你就可以知道:孔探德之内容,它完全是由道所决定的。再从万物皆由:道生之德畜之,即可知,德,就是道生万物之时所赋予万物的内在品质或内因、基因。然后,由这个内因、基因决定着万物的一生之所以会成为某种样子,而不会成为别的什么。这就是帛甲《五千言》中的“德”字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当然,德字是一个多义项字,除其基本涵义外,作者还在其他义项上用到了德字。如德信也之德,就是动词提升之意。上德下德,则是指政体的优越性。道法自然,一切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代表着人民甘美乐安的无阶级道者政体社会制度。而有为有以为也的下德,则代表着以“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动乱为特征的“礼者”奴隶制政体社会。


                IP属地:北京67楼2025-06-27 09:05
                回复
                  2025-07-18 07:06:10
                  广告
                  为什么说“弱者道之用”,难道不是强的更好用吗?

                  宇宙万物的成长规律就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到达顶点(相当于午时12点)之后就进入否道或反道逐步走向灭亡:物壮则老,是谓否道,否道早已。因而道之作用对象永远只能是走上坡路的初生之柔弱对象:柔弱微细生之徒也,而不可能是要走下坡路的强者:坚强者死之徒也。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IP属地:北京68楼2025-06-27 09:08
                  回复
                    请教,您认为《道德经》哪一章最重要?

                    帛甲五千言第一章也即道德经38章最重要。这是全文的提纲挈领之作:“故:去皮取此”——去“乱之首也”的礼者政体,取“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的道者政体。指明了全文的宗旨和理想目标!是贯穿全文的大纲!纲举目张!


                    IP属地:北京69楼2025-06-27 09:19
                    回复
                      哪个版本的《道德经》才是真经?

                        原版《五千言》乃是周文王姬昌创作的灭商建周造反理论和宣言书,创作于商末商纣王时期,距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姬昌也因密谋灭商建周而被崇侯虎告密谋反而被捕入狱关在羑里。也正是入狱期间,他先整理了历史流传的易经材料而编写出了《周易》一书,后来,符合逻辑的结论,应是又在总结周易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流传的黄帝治世学说,并进一步完善发展而创作出了《五千言》道论。所以,《五千言》道论乃是源于黄帝、大成于周文王姬昌的黄姬道学的代表作!与五六百余年后春秋时期的老子或老聃根本无关。
                        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或老聃,只不过是个有机会读到原文而被其折服以致能背诵全文的资深道学粉丝,在弃周西去时被关令尹索文,为过关不得已默写出了《五千言》用于交差的默写者而已。且由于他并没有如实说明自己只不过是个默写者的事实,错被关令尹和其他读者误以为他就是作者,这才以讹传讹,有了以老子为作者的竹简本《老子上下经》的问世,且因竹简介质易得还没有原版帛书的官方流传限制而广泛流传于民间。只是由于难免存在记忆和默写错误,导致老聃默写的竹简本《老子上下经》与周王室典藏原文帛书《五千言》道论有不少出入,比如丢了“恒也”、“一者”等许多文字以及错把“訾”字写成“此其”等等,因此,读《五千言》,还是要以原版帛书为准。好在1973年,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真正的周王室珍藏原版帛书甲乙本《五千言》已经出土,重见天日,使我们后人得以有机会阅读到真正的道学《五千言》道论原文,终于能够领会到真道学的博大精深,及其去礼者取道者“不欲见贤也(无贫富之分)”的道者政体社会之志存高远的宏伟理想!实在是天佑中华!令读者欢欣鼓舞!
                        至于在汉武帝颁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方针而禁绝了帛书原版《五千言》的流传三百余年之后,才重新问世流传的道德经,则是儒家联合朝廷,因正版帛书被禁绝后已无从寻觅而只能以民间广泛流传的老聃默写本《老子上下经》为底本,颠倒上下经序成下上经或道德经,有计划地全面系统能改全改的儒术化篡改儒释《五千言》道论而成的伪道学真儒术书,已成为儒术补充和儒家经典。目的就是剽窃道学本体论即所谓的“玄学”内容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缺陷。其代表作就是假曹魏人王弼之名问世的王弼注道德经!
                        因此,在王室珍藏典籍原版抄本帛书《五千言》已经重新出土面世的今天,尤其是抄写于战国秦惠文王商鞅崇法反儒变法时期,从而避免了儒篡儒释伪文影响的《帛书甲本五千言》道论的出土,理所当然它才是真道学的唯一代表,才是名副其实的道学真经!当然,也是每个想要学习真正的道学的读者的唯一正确读本。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72楼2025-06-28 06:04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究竟怎么理解?

                        这是儒篡的假货,真正的帛甲五千言原文是:
                        第五十章(4)
                          道冲(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
                          锉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这句话是说:道,空虚无形,而用起来却没有完。
                        和第七十九章(35)的内容“用之不可既也(用之不尽)”遥相呼应: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IP属地:北京76楼2025-06-29 06:28
                        回复
                          如何解读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汉末以后才问世的儒篡儒释的垃圾伪道学书。是由儒家与朝廷假王弼之名,联手有计划地能改皆改的儒术化帛书甲本五千言而成的的假货。其代表作就是王弼注道德经。目的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因而它实际上已成为儒术补充或儒家经典。除了作为揭露儒家阴谋的批判对象,在原版帛书五千言出土再见天日之后,已无大用了。要想学习真正的道学,只能阅读帛甲本五千言道论,才可能有效和成功!


                          IP属地:北京77楼2025-06-29 07:03
                          回复
                            《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应该怎么理解啊?

                            这也是儒篡的假货,有些混淆是非,增加了理解难度。原文是:
                            帛甲《五千言》第五十九章(13)
                              龙辱若惊,贵大梡若身。
                              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
                              何胃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辶石)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大梡就是祭祀用的案板。一惊一乍,把案板和身体看的一样重要,这人是否脑子有毛病?身体当然比案板重要的多吧?!所以,这句话的涵义,就是要读者能够分清主次,遇事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遇大小事都一惊一乍,胡子眉毛一把抓。其结果,就可能是轻重不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贻误战机。


                            IP属地:北京78楼2025-06-29 08:57
                            回复
                              2025-07-18 07:00:10
                              广告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

                              道,作者有明确定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作者把这个母“字之曰道”!这就是《五千言》道论文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道概念。另外,道这个字还原有多个义项如言说、道路等,作者也在这些义项上适用道字。如:道,可道也;大道甚夷等等。所以,要准确把握这个道字,还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判断,特别是必须以帛甲五千言道论文本为准。汉末以后问世的、假王弼注道德经之名的传世本道德经,是儒篡儒释的假货,实际上已成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术补充和儒家经典,除了批判,必须扬弃!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81楼2025-06-29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