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他是初唐时期的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及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在文明元年(684年)登进士第,后任麟台正字,又升为右拾遗。他为人直言敢谏,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反对滥刑、主张任用贤能而屡次上书谏诤。尽管他的谏论常被忽视,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也曾随军北征,有过平定契丹叛乱的军旅经历。后来,他辞官归乡侍奉老父,不幸遭人陷害。
在文学上,陈子昂提倡以“风骨”、“兴寄”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诗论,主张恢复“诗言志”的风雅传统,对齐梁以来绮靡的文风进行了批判,并推动了唐代诗歌的革新。他的诗歌成就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人誉为“诗骨”。
陈子昂代表作: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等。《感遇》诗38首:这组诗深刻反映了陈子昂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和美学追求。《登幽州台歌》:此诗是陈子昂在极度悲愤的情态下写成的千古名篇,以苍茫悲凉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此外,他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宴胡楚真禁所》等诗作也广受好评。这些作品共同奠定了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