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41楼的,觉得文言文让那些需要考证古籍的人去学就好,汉语就应该像英语这样口语化。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流畅。语言是为了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无误的传承文明。如果像文言文这样为了讲究意境而混乱语境,让人摸不清说者真实的意识,则人类社会危矣。中国的古代文言文典籍处处错漏百出,词不达意,语境矛盾,令后人无法迅速吸收前人成果,推陈出新,是阻碍进步的帮凶。最典型的,《道德经》明明是一部哲学书,却因文言文而数千年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居然会沦为玄学。西方哲学家们就没有这种困扰,后人总能迅速掌握前人精义,稳步发展,中国人只能在诵经中思想逐渐倒退。
废话不多说,我有针对性的点评一下这几句话。
英文加41楼的译文: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自认为对一件事了然于心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然而你却对来龙去脉一无所知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如果要洞烛这件事的全貌
you have to get back to the beginning.你必须亲身经历一遍。
非常简洁,完全没有歧义和误解。
反观文言文:
君阅汗青已通史,
终局笔亦疏;
(a story,通史?我对译者这种随意拨高语境的做法深恶痛绝,中国人总是喜欢站在高处去看问题,却从没有将问题看清楚过,纸上谈兵的根结在此)
韶华峥嵘风尘掩,
回首觅当初。
(上一句把意境人为拨高,这一句下不来了,只有瞎掰了。别人上面是一件事,译者把它整成通史。别人在觉得这件事自己还不能完成领会时,就认为自己只有亲身经历过一次这类的事,才有发言权。完全在客观的角度了解了事情之后还不知足,这就是最可贵的自省精神。而中国人呢,你看到那个把史读通之后还笔亦疏的?那个不是自大自狂自傲?中国的文人自古相轻就是明证。都抱着自己对着前人的一星半点盲人摸象的见解就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话说回来,西方人看一件事,一个故事,只要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了规律,并不需要读通史才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从而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有更清醒认识,有助于社会真正的和谐和进步。正所谓,一叶一菩提,一树一世界。这位译者在把自省入微的语境人为拨高或误解到纵览全局的角度后,无法进行下一步的亲身体验。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高处的中国人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包,实际上人浮于事,什么事都只知皮毛。这位文言译者不知道怎样表达,将通史的每一件事都亲身体验的逻辑上的意境。
这几句英文其实在通过一个相对中国人不理解或不愿意去深究的逻辑,表达这么一个崔人自省的道理。你以为理解正确的事,有可能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简单的逻辑。与知道什么无关,与怎么知道无关,与辞澡华美无关。只与不断推翻证论探索未知有关。只与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不断刷新自己的世界观有关。
文言文译者只能生搬硬套的说,过去的历史的荣光和坎坷已被时间淡化,要想弄清楚事情的经过,去找当初?这个就是典型的没有逻辑的瞎说。如果你是一位过来人,才能觅当初。如果你不是一位过来人,你如何去觅那个当初?风尘掩的是过来人的当初。所以,译者要么是词不达意,把过来人敬告将来人的谒语写错了,要么就是以一位过来人的口吻在自言自语,对读这段话的将来人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只有顾盼自怜,消极之至。这样,与英文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就背道而驰了。
看上去,这位译者很有文采,实际上狗屁不通。如果通了,也只是个狗屁,没有意义。
文言文最大的问题两个问题,第一个为了文字游戏,而忘记文以载道的本职功能。将文字游戏作为文化可以,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讲究文词华美而没有逻辑的胡言乱语。
第二个问题,总是以为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涵义是很了不得的事。实际上,这一点在数学家看来,就是个笑话,所有的事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抱着欣赏这种能力去赞美文言文和使用它,就是脑子进水的人。其实古人只是因为没有纸张,没办法才尽量少说,而不是为了这样一种玄化的效果。
言尽于此,智仁各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