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8贴子:3,011,341

回复: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十七章中老子究竟说“太上,不知有之”还是“太上,下知有之”?

这是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第六十三章(王本17,18,19)的第一句内容: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祭{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闷乳,案有贞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楃,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可以看到,原文是“大上,下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是儒篡的假货。道德经(王弼本)把此章篡改割裂分为了三章,还为避免原文的绌儒扬道效应,而把最后一句“绝(礼儒)学无忧”给割裂到了下一章,使它成为儒篡的标志性文字基因!因而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道学的原文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并最终使得力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自化、自正、自负、自楃”道者政体的道学,被变身为弃绝圣智,百倍有利于民众愚昧无知当奴才的儒术奴术奴役术政体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IP属地:北京47楼2025-06-21 08:47
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什么?

    这是帛甲五千言第47章的第一句内容的儒篡版。原文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原文的意思很简单,乃是作者用以说明:他提出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并将这个母“字之曰道”的道概念,是可以说道的,但这个道并不是一般的恒道。至于恒道,则是指概念内涵和外延皆恒定不变的道。如天道、隧道、岔道、铁道等等。因此,这句话的白话文译文如下:
    道,可道也(道,可以说道),
    非、恒道也(它不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皆恒定不变的恒道)。
    原本事情很简单,但儒家为了扬儒绌道独尊儒术,愣是把这么简单、近似白话文的一句话给歪曲儒释成了:
    “可道之道,指事造型,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王弼注道德经)!从而把道学及其真正的作者姬昌置于了“道不可道,作者却说道了五千余言”的自相矛盾境地!以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为此专门写诗讽刺作者无法自圆其说:
    《读老子》/唐·白居易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终致道学的基础概念“道”,竟然被歪曲成了无法论述的不可道概念,且此谬论流毒全国全世界,给道学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至今依然如故,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因此,必须澄清事实,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拨乱反正。相关详细论证和正确注释文,读者可参见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48楼2025-06-22 02:31
    回复
      2025-07-18 03:29:52
      广告
      如果从口语习惯来说,“有物混成”和“有状混成”没有什么区别,这里的物只是一种表述习惯而已,不指代任何事物,但是结合混成两个字,区别就大了,物倾向于特指事物?

      观点有误!
      第六十九章(25) 昆成之道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王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祭{然}。
      重点在昆字,被儒篡为混,可就南辕北辙了。因为,昆:子孙,后嗣:~裔(子孙后代)。后~。
      所以,昆成,就是指道乃某物的子孙。与“吾不知谁子也”恰好前后对应。
      而儒篡的混成呢?混沌?混合?混乱?混蛋?混血?……谁知道是咋回事?总之,混乱不堪确是真的吧?!
      这就是儒篡儒释的假货“混成”的妙用:贬斥道学为混乱学,以绌道扬儒,独尊儒术!这就是儒家经典道德经时时刻刻都没忘记的本来使命!也是司马迁早就下过定论的“道儒互绌”的活证据!
      是否如此?


      IP属地:北京49楼2025-06-22 07:43
      回复
        儒家以民为本错了么?

        你理解错了!
        儒家儒术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三纲五常甘当奴才的奴术奴役术,因而以保皇忠君盲从和防止犯上作乱为本。
        这一点在儒家本命典籍《论语》中开篇就早已十分露骨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章“学而”开篇即宣示儒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经邦治世: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我们的治世学说,并能与时俱进落实到实践中,这不是令人称道的事情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远地方的人都学用我们的学说而成了我们的朋友,这不是令人十分快乐值得发扬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然,还有人不了解我们的学说,这证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缺陷和漏洞,因而我们不但不生气沮丧,反而还要更加努力。这不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素质吗)?!
        传统的译文则是完全词不达意掩盖真相愚弄读者的此地无银胡扯:「孔子说:“学习过后,能经常温习一番,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为什么要如此掩盖真相,值得深思吧?!
        而第二章就已经牙齿毕露,信誓旦旦宣示儒学儒术的目的就是以孝治天下,防止犯上作乱了: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能够孝敬父母、恭顺兄长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级者。而不敢冒犯上级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立足于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自然也就有了正确的治国做人处世原则。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不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吗?”
          所以,这一章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是紧接前篇阐述儒学儒术奴役百姓治理天下的核心思想或学说的要害之篇。因为儒家的孝悌,乃是作为统治天下的人本基础论点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从孝入手,钳制人们犯上作乱的思想。因为凡是孝悌者,皆不可能犯上作乱是也。如果天下都是孝悌之人,何愁天下不平静如水??难怪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这才是《论语》的本来面目和儒学儒术真相。
          可惜的是,有许多人如许多注释者,小看论语者比比皆是。大概以为有子只是要求大家孝敬父母,兄友弟恭,这有什么不对不好呢?真正知道其要害乃在于教授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百姓做顺民而避免他们犯上作乱,可以说赵普乃是其中一人。
          至于孝悌,很显然,孝弟,就是孔儒所务的“本”,或根本。离真正正确的人生观,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完全是愚弄百姓做老老实实不造反的顺民的毒药而已。
          那么,难道我们要提倡做不孝之人,反对兄友弟恭不成?当然不是。正确的人生观或做人要务的本,就是要做到像《五千言》道论所说的那样,具有一颗:“生而不有,为而不志,成功而弗居,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心”的“愚人之心”-----大智若愚之心。追求科学与真理,以及此基础上有原则的孝弟。
           而孔儒鼓吹的孝弟,显然是无条件的!而也恰是这一点,揭露了它的愚民政策的本质!真正的孝弟,只能是在坚持真理与追求科学之条件下与基础上的孝悌。绝不能为孝弟而孝弟。父母兄弟也会犯错,错误的地方,当然不能听。敢于直言犯上,坚持真理,其实才是真正的为大家好!无原则的孝弟,其实就是愚民!
          结合此章看上章,就不难理解孔老二为什么会那样说了吧?也不难理解本人的注释才是真正了解孔儒思想的注释吧?大家过去所尊崇的所谓名家,其实就是配合孔老二愚民的帮凶而已!实际上完全掩盖了孔儒杀气腾腾的愚民、驭民真面目。


        IP属地:北京50楼2025-06-22 08:50
        收起回复
          《道德经》帛书是“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有多大区别?

          它们二者的区别乃是质差,而不是量差,本质上说得是两回事。晚成乃是儒篡儒释的垃圾,以鼓吹儒术贬斥道学,为独尊儒术服务,也是司马迁早就下过的定论——“道儒互绌”的活证据之一
          大器免成,是指真正的大器,不会成为任何具体形状之器具,因而才能上善似水达权尽变曲直随形,适用于一切情况。
          大器晚成呢?则是鼓励你老老实实当奴才,辛苦到老死,也许在你老了的晚年期间,你那一天就会大器晚成、成功发达了呢!明显是儒术奴术奴役术适用的精神麻醉剂。


          IP属地:北京51楼2025-06-22 09:17
          回复
            《道德经》有谁注解的好?

            如果你想学习真正的道学而不是儒篡儒释的假货伪道学,那就唯有摒弃伪道学真儒术书《道德经》,学习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目前唯一全文融会贯通诠释了它的文章书籍,则唯有上接3千年前作者姬昌、跨越全部两千多年独尊儒术的儒篡儒释假货历史时期的《五千言正解》一种。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是: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52楼2025-06-22 09:49
            回复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的道,与五千言的道,定义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道学的道相当于易经的无极,太极相当于道生一之一,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儿,也就是一生二。因而也就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太极生两仪阴阳或一生二。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并非五千言道学的道!
              只是再往下,两者就分道扬镳了。
              道学是二生三,易经是两仪生四象。不过,四象八卦也不过是四、八个第三种元素而已。所以,三生万物可以包括四象八卦从而三的范围更广,由此推论应该是姬昌先根据历史流传编写易经,而后又总结经验,再独立创作出更完善的道学《五千言》道论。


              IP属地:北京55楼2025-06-22 10:21
              回复
                读解五千言过程中,读懂解通她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既不是什么古文造诣,也不是什么证据齐全,无可辩驳,只有一条,即脑瓜的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
                  这个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再多的材料和证据,他也理不出个头绪了,最终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美名”!比如钱穆,以考据训诂水平高著称,最后却驴头不对马嘴,训出个什么“庄前老后”的谬论,结果被出土史实狠狠打脸,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砖家叫兽”美名,郁郁而终!
                  反观平台内,这样理性思维能力欠缺的道粉儿,比比皆是。可惜他自己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天天自以为什么古文造诣深、训诂水平高而沾沾自喜,自居砖家叫兽而象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可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出手发表注解言论,实践面前,立刻原形毕露,竟然连小学生的文理和语文水平都比不上,都理解不了,只是个道学的门外汉,只剩下信口雌黄乱喷的窝头翻个——现大眼了!以即实践证实,他确属砖家叫兽,名不虚传!
                  其实,注释道学的原则,五千言作者早已明言“道紀”在先了: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就是要求读者能够联系今天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道,然后不仅用其指导今天的实践,更由此而得知和明白古代社会的情况和史实,这就是为道或落实道学的纪律和规则。
                  因为毕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大诗人李白都懂得的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古今关系的道理,怎么今天的人还会在一味追求“古时月”而完全无视今月曾经照古人史实的错误道路上狂奔趋死呢?!
                  所以,一头扎进故纸堆,埋身于文山书海,却完全脱离实际的形而上学猖獗,恐怕那就剩下钱穆的后尘可步了!只是充其量也就是获得个钱穆第二第三……的砖家名头罢了!


                IP属地:北京57楼2025-06-23 09:54
                回复
                  2025-07-18 03:23:52
                  广告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

                  很简单,五千言被儒篡儒释成了伪道学书道德经,以致连中国人都没人看懂,遑论翻译给外国人看懂了。毕竟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中国也就没有哲学了。现在有了帛甲《五千言》道论,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还是从宇宙起源论起的人类一竿子插到底的最彻底的哲学!
                  🥰🥰🥰👍🏻👍🏻👍🏻🤝🤝🤝


                  IP属地:北京58楼2025-06-23 15:27
                  回复
                    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

                    不懂装懂瞎扯淡,
                    儒篡假货当炸弹,
                    玄之又玄本不玄,
                    皆因儒篡增字骗!
                    👎🏻👎🏻👎🏻。
                    帛甲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被儒家篡增此而之玄4个字,这才会变成误导欺骗的玄之又玄。
                    👎🏻👎🏻👎🏻


                    IP属地:北京59楼2025-06-23 15:29
                    回复
                      半部论语治天下,整部论语可以干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赵普的典故,相传其以《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并以剩余部分辅佐宋太宗治国。由此也佐证了《论语》确属儒家的治世理论,旁证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庸人自扰。
                      赵普(922-992年)是北宋开国功臣,历任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他虽出身官吏家庭,但早年读书不多,被宋太祖批评“不学无术”,后发愤研读《论语》。
                      南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论》最早记载赵普“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并注其自称“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元代《鹤林玉露》进一步记载赵普对宋太宗的回答:“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不过,现代学者对赵普是否确有此言存疑,但作为文化典故,其核心意义已被广泛接受,旁证了《论语》的保皇忠君盲从的治世政治价值。


                      IP属地:北京60楼2025-06-25 08:18
                      回复
                        阁下颇有学问,但杂乱无章,缺乏中心思想,你提出一个观点,用简短的文字证明一下让人理解就行了,你这句句有理但就是让人无法理解你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5-06-25 10:16
                        收起回复
                          帛书版道德经已经出土好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在流行通行本?

                          回答知乎提问。
                            帛书版《五千言》(汉末后被颠倒上下篇序能改全改的儒篡儒释为伪道学书《道德经》),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以来,虽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更接近老子原意,但通行本(如王弼注本、河上公本等)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历史惯性与传统影响
                            传世的 通行本《道德经》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许多学者、哲学家、宗教人士(如道教)长期依赖通行本进行研究和修行,形成了稳定的解读体系。
                            历史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帛书本虽然更早,但由于出土时间较晚(1973年),而通行本早已成为官方、教育体系及民间传播的标准版本,改变这一惯性当然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几百年。
                            2. 文本差异与学术争议
                            帛书本与通行本在文字、句式、篇章顺序上存在诸多差异,如常道与恒道、百负与百倍,百省与百姓,兹检与慈俭等,部分改动涉及核心哲学概念,如“执古之道”与“执今之道”,没有“恒也”、“一者”等,而学界对这些关键差异的解读至今仍存在分歧。
                            一些守旧自封的学者认为,帛书本虽然更早,但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抄写错误、借假字等问题,而通行本经过历代学者校勘,在可读性和逻辑连贯性上可能更优。却无视了“近古必存真”的真理,和后世儒家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剽窃道学本体论为己所用、能改全改的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儒术化篡改和儒释《五千言》道论,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死穴!以致《帛甲本五千言》道学原文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不堪卒读、使得无人再能融会贯通读懂全文,导致儒术化的《道德经》已成为儒术补充和儒家经典,与原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同一本书了,而分别成为真假道学的代表的历史和现实。
                            3. 政治与思想史的影响
                            传世的通行本《道德经》大约在汉武帝颁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方针,禁绝朝廷珍藏正版帛书《五千言》的流传约三百余年后问世。其代表作就是曹魏人王弼所注的道德经(实际上是儒家联手朝廷假王弼之名,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篡改和儒释原文的儒术弥补之伪作,以致王弼注原文和注释许多地方都公开对不上)。通过内容对比,可知其与不分章的帛书本相差极大,而与汉初流行的北大存汉简本《老子上下经》大致相似,即通过颠倒其上下经序成下上经或道德经、且全面系统能改皆改的儒术化篡改和儒释而成。比如改百省为百姓、百负为百倍、自祭为自然、兹检为慈俭、从事而道为从事于道、执今之道为执古之道等等,还删去了恒也、一者等此句,增添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等等,已经化身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术补充和伪道学书了。
                            此外,由于避讳(如“恒”改为“常”以避汉文帝刘恒名讳)也导致通行本与帛书本出现许多差异,但这些改动在封建专制独尊儒术的儒术独霸朝纲的高压历史上,也已被迫受到广泛接受。
                            4. 传播与普及的滞后
                            帛书本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普通读者接触到的道学《五千言》仍以通行本《道德经》为主。尽管近年有不少学者和自媒体研究者大力推动帛书本的普及,但整体影响至今仍然有限,未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再者,通行本所用文字语言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百姓、百倍、大器晚成”等,比“百省、百负、大器免成”等更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而帛书本作为距今超过两千年时间的历史用本,其古语特征当然很强,普通人不易阅读理解,当然也就不利于大众传播了。
                             5. 学术与市场的平衡
                            学术界对帛书本的研究仍在深入,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权威解读,因此通行本仍是教学和出版的主流选择。出版市场也更倾向于通行本,因其受众更广,商业价值更高。
                            6、未来趋势
                            不过,近年来,随着帛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读者开始重视帛书本,认为它更接近作者原意。一些新版《道德经》已经开始结合帛书本进行修订,未来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的影响力必然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步普及和占领本应属于它的道学市场、逐步取代已为儒术补充的伪道学书《道德经》。
                            总之,伪道学书通行本《道德经》至今仍占主流的原因,涉及历史、学术、政治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千多年的儒释儒推流传受益者,要化解当然同样不易。但原版抄本帛书本《五千言》的真道学价值,正逐渐被读者和社会认可,以抄写于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而避讳赢驷的帛书甲本《五千言》道论为基础,真正做到全文融会贯通的诠释书籍《五千言正解》也已经完成问世!因此可以断言,因抄写于崇法反儒商鞅变法时期、整个跳过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千年多年历史时期,从而未受儒篡儒释影响的真道学书帛甲本《五千言》,未来必将会全面取代儒篡儒释儒推的传世通行本伪道学书《道德经》,成为永久传世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皇冠上的最璀璨明珠。
                            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


                          IP属地:北京64楼2025-06-25 11:00
                          回复
                            《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怎么理解?是“慈爱”的意思吗?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是否相抵触?

                            帛甲五千言原文,道学三宝是“兹、检、不敢为天下先”,结果其中前两宝被后儒篡改为儒术概念“慈俭”。所以慈俭是假货,是儒家概念,不能作数。试想,谁家的慈,故能勇?这不是骗孩子吗?俭能广?你冒死不吃喝全节俭了,总量也不会增加!哪里来的能广?这不是谎言造势又是什么?因而,一定要抛弃汉朝以后问世的所有儒术化的道德经,以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文本为准。


                            IP属地:北京65楼2025-06-26 10:37
                            回复
                              2025-07-18 03:17:52
                              广告
                              《道德经》翻译最好的书是什么?

                              汉末以后才问世的道德经,如其代表作曹魏人王弼注道德经,是儒篡儒释汉初的汉简本《老子上下经》的产物。因而是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宗旨服务的假货,能改的内容已全部被儒术化篡改。所以,已经无人能够全文融汇贯通读懂了。也因此,只要是流传下来道德经的翻译,如韩非和王弼等,也全都是经过儒家审核通过并彻底儒术化篡改过的注释。真正的道学翻译与其原版底本一样,都被罢黜禁止流传了。也因此,1973年出土的真道学原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才是和能够代表真正的道学的底本。因而也只有基于帛甲的全文融会贯通的注释,才可能是真正的道学译文。就目前所知,做到这一点的全文翻译,唯有《五千言正解》。


                              IP属地:北京66楼2025-06-26 1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