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8贴子:3,011,083

回复: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帛书道德经甄辨》认为帛书“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中的介,被主流校释为今本用字契,实属不妥,你怎么看?

这是帛书甲本《五千言》道论第四十六章(79)的内容。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这里的介是指介质、媒介,而契约只是媒介之一而已。原文意思是说:
善者不会采用和解的方法去化解仇怨,而是会采取预防结怨的方式:右介,即重视能够预防结怨的媒介,比如预先口头说定甚至进一步订立合同、书契,还可让第三方做保、买保险等等方式,来实现预防结怨。而不是等怨仇发生了,再去亡羊补牢,去和解双方怨仇,从而必然会留下余怨。两相对比,不难发现,预防结怨的处事方式当然要比和解怨仇留下余怨的方式高明的多吧?!所以,圣人从来都是重视能够预防出事的媒介或手段,而不是等出事了再去责怪他人不中用。并由此,得出本章论点,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即具有能够预见事故的品质的有德者,从来都很重视预防事故的媒介或手段,而只有缺乏此种素质的无德者,才会总是责怪和把责任推给别人,而不检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再进一步,由此总结出了处事的客观规律: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即天道没有仁爱亲疏情感,永远只会照顾那些能够遵循天道把事情处理好的善者——有能力有本事以最佳方式处事的人!与帛甲五千言三十四(81)章的内容:天之道,利而不害,交相辉映,遥相呼应。
这也证明,《帛书道德经甄辨》的作者,虽然功夫下了不少,资料搜集的也够多,但由于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所以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都不到位,以致全书都难以达到必需和足够的深度而错谬连连,还需继续努力。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帛甲第二十八章(63)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受到诸多看不懂原文的砖家和道粉儿的诘难。甚至还有无知无畏者认定它是错简造成的谬误,而擅自更改原文,将“抱怨以德”移到了46章的“必有余怨”后面。实在是贻笑大方吧?!甚至还惊动了孔儒的祖宗,连孔老二都提出了责难:“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其实,这些都不过是他们没看懂原文,自己犯错误而错把木桶当林甬的错误理解罢了。
  实际上,《五千言》道论要求的“大小多少”之事,皆“抱怨以德”处置的处事方法,其“德”所指,正是“有德司介”之德!因此,这句话的涵义,就是说:无论大小多少之事,只要有可能出事故、结怨仇,则皆要用防患于未然的“有德司介”之德去应对和处置:抱怨以德!从而彻底避免出现“无德司彻”的失德无德现象!因此,“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不是完全正确且十分高明的应对和处理可能的结怨和事故的方式方法吗?!又哪里存在可以责难的地方呢?!
  反观孔老二对于“抱怨以德”的诘难:“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实际上恰是他自己根本没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五千言》在这里的德字概念之“有德司介”的准确涵义而犯错误的活证据!由此也可旁证儒家学说水平之低劣的内因——自己无能解决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以致孔老二本人都绝望地悲呼:“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此竟然伸出第三只手去当小偷,去剽窃《五千言》道论的本体论,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之绝症。而这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禁绝正版帛书《五千言》的流传三百余年之后,以民间流传的老聃默写本《老子上下经》为底本,儒家联合朝廷,直接颠倒其上下经序,全文能改全改地儒术化为儒术补充《下上经》,并假王弼之名,以《王弼注道德经》问世,并成为朝廷和儒家联手力推的传世通行本标准的历史根源。


IP属地:北京84楼2025-06-30 11:03
回复
    《道德经》中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自相矛盾从而无法自圆其说的典型儒篡的假货。你看:
    下德不失德,这不就是说:下德没有失去下德,从而必有下德吗?!但结果呢?确是:
    是以无德!这怎么可能?明明没失去下德,怎么又会“是以无德”呢?难道下德不是一种德?
    因此,这种下德无德=下德不是德之一,是否典型的自相矛盾结论?是否无法自圆其说的儒篡胡说八道?!
    而正确的无矛盾原文则应是: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上句则是:上德否下德,是以有上德。
    这样的两句话才能正确无误地交代和区分出上德和下德的不同,以及上下德为什么会为上下德!


    IP属地:北京85楼2025-07-01 07:39
    回复
      2025-07-18 03:13:25
      广告
      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

      这是儒篡的假货。儒家篡增了四个字:此而之玄,这才导致原句变成了玄乎其玄难以准确理解的玄之又玄:
      帛甲五千言: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加上此而之玄4个字,则成了通行本
      道德经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只需去掉篡增的4字,即可正确理解原文:
      (有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这有了玄),众眇之门。
      有无两者乃是同出异名(对立统一)体,其共同体,被称之为“玄”。这有了玄,就找到了宇宙奥妙的大门。


      IP属地:北京86楼2025-07-01 08:36
      回复
        儒家的核心是仁爱还是诈骗?克己复礼曰仁,关键是礼教的pua还是仁爱这个目的?

        儒家儒术的核心哪里会是什么“仁爱”?而是恰如毛主席的高屋建瓴论断:孔学名高实秕糠!其真相是:
        三纲五常保皇权,
        克己复礼当奴才,
        忠孝仁义防作乱,
        奴役百姓它最坏!
        满口仁义道德,比如什么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人能做到的空话高调比谁都喊的响,实际上确是一肚子男盗女娼,中饱私囊,对百姓欺压掠夺,对列强摇尾乞怜:
        修齐治平窝里斗,
        不懂科技为何物,
        你方唱罢我登场,
        改朝换代光踏步!
        两千多年大弯路,
        割地赔款真落后,
        中华沦落大街臭,
        缘起汉武尊儒术!
        所以,恰如易中天评价儒学:

        还有人总结出儒家学说的十大绝症特色:
        儒家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之十点死穴,证实“孔学名高实秕糠”!
        1、不公平的等级观念
        2、忠君盲从的国民奴才性
        3、为亲属隐恶的裙带关系联盟
        4、避免争斗明哲保身的油滑之术
        5、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的处世哲学
        6、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虚伪本性
        7、说一套,做一套,缺乏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
        8、缺少常识和逻辑的思维方式
        9、只注重个人修养,漠视社会制度改良
        10、只讲立场不论是非的判断标准
        🫣🫣🫣
        因此,中华文明的沦落源于儒术,而要伟大复兴则必须铲除儒术!决不允许儒家儒术死灰复燃。唯有儒家儒术的对手——道儒互绌的《五千言》道论之大公无私道学,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和具有光辉未来的指路明灯。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90楼2025-07-02 05:37
        收起回复
          请教大家,《道德经》每章的内部存在逻辑关系吗?

          道德经因为被儒篡儒释成了假道学真儒术的伪道学书,再加上抄文错漏串衍混缺陷,许多章节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了。所以,不能保证每章内部都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不过,原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因抄写于反儒崇法的商鞅变法秦惠文王时期,从而未受儒篡儒释影响。虽也有些抄文缺陷,但校勘复原补正后,可以保证每章内部逻辑合理正确。真想学习道学的读者,只能以帛甲本五千言道论为准。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91楼2025-07-03 08:49
          回复
            道德经到底讲什么?

            道德经,是汉末以后才问世的儒篡儒释的伪道学真儒术书,被儒家用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绝症的儒术补充,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所以主要内容被后人称为玄学,其实就是哲学本体论。原道学“不欲见贤也(无贫富之分)”的去礼者取道者“复结绳而用之”小邦寡民无阶级理想社会治世主旨,已经完全被歪曲篡改和儒术化阐释,已经面目全非,不堪卒读,已不能全文融会贯通读懂了。
            要想全文融会贯通真正读懂和了解真道学,就必须阅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从而避免了儒篡儒释的正版抄本帛甲本五千言道论,置身于公元前4世纪前的历史环境中去阅读体会,方能让你真正了解《五千言》道论:不欲见贤也,复结绳而用之,故去皮取此的“损有余而益不足”宏伟无阶级小邦寡民理想社会蓝图。


            IP属地:北京92楼2025-07-03 09:07
            回复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道学的处事方式。用原文解释,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其结果,则就是无不为!即没有办不到完不成的事。因此,无为而无不为,属于万能处事方式。用一句大白话来讲,就是: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没有办不到的事!
                传世本道德经的注释把无为说成是“不妄为”,这显然是错误的儒释!目的是为儒术三纲五常保皇忠君盲从的目的,从而当然属于有为的“没妄为”处事方式打掩护。因为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又有谁会故意妄为?都是按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作为和处事的。但这种自以为,就有可能是主观想当然而违反客观规律,从而犯错误办错事!所以,无为绝不是不妄为,而是完全排除了主观想当然的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才会实现没有办不成的事的正确结果。
                汉末以后才问世的道德经,属于贯彻独尊儒术方针、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绝症、而儒篡儒释而成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伪道学真儒术补充书。要学习真正的道学,唯有阅读抄写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之前的王室典籍、正版抄本帛书甲本《五千言》道论。


              IP属地:北京93楼2025-07-05 06:06
              回复
                你能用一段话总结道德经总体要表达的内容吗?

                  道德经,是汉末以后才问世的儒篡儒释的伪道学书,被儒家用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绝症的儒术补充,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所以主要内容被后人称为玄学,其实就是用以补充儒术所缺少的哲学本体论。
                  帛甲本《五千言》道论所代表的原道学,其主旨乃是追求“不欲见贤也(无贫富之分)”、“复结绳而用之”的去礼者取道者小邦寡民无阶级理想社会。只是道学的这个原本治世主旨,已经完全被儒家歪曲篡改和儒术化阐释,已是面目全非,不堪卒读,以致《道德经》这本假货,已经不能全文融会贯通读懂了!当然,更别想从其中领略道学的智慧和高明了。
                  要想全文融会贯通真正读懂并了解真正的道学,那就唯有阅读抄写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从而避免了儒篡儒释的正版抄本“帛甲本五千言道论”,让自己置身于公元前4世纪前的历史环境中去阅读体会,从而避免一切后世的人为篡改和错误的干扰,方能让你真正了解《五千言》道论之不欲见贤也,复结绳而用之,故去皮取此的“损有余而益不足”宏伟无阶级小邦寡民理想社会蓝图的伟大与高明。


                IP属地:北京94楼2025-07-05 10:36
                回复
                  2025-07-18 03:07:25
                  广告
                  怎样深入理解道德经?

                    要想深入理解,前提当然是能够全面看懂。你看都没看懂,谈何深入理解?!不过,以曹魏人“王弼注道德经”命名的儒家和朝廷共谋的伪道学真儒术补充书《道德经》(铁证如山,举不胜举,本文主页有诸多文章视频可证实这一点,欢迎指正),作为颠倒民间流传《老子上下经》(帛书原版《五千言》已被汉武帝禁绝流传)的上下经序所成的《下上经》,和已被全面儒篡儒释的伪道学假货,早已面目全非,已经无人可以全文融会贯通读懂了。但幸好天佑中华,抄写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世方针之前的周王室典藏原版帛书抄本《五千言》甲乙两册,已于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了!因而使得道学的原貌终于得以再见天日。也因此让我们重新获得了连太史公司马迁都未能幸有的全文融会贯通读懂原版《五千言》道论的千年难遇的珍稀机遇!因此,要想全文融会贯通深入理解《五千言》道论,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儒篡儒释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绝症的儒术补充假货《道德经》扔进历史垃圾堆,深入钻研保持了道学原貌的原著抄本——帛甲《五千言》道论!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95楼2025-07-06 05:50
                  回复
                    吧可罗雀无人顾,
                    唯余脑盲伴愚夫。
                    禁言导致讨论无,
                    鹤留鸡群哪能久。

                    恶语中伤倒夜壶,
                    指鹿为马儒粪蛊,
                    劣胜优汰自讨苦,
                    抱怨以德防为主!



                    IP属地:北京96楼2025-07-06 19:38
                    收起回复
                      请问,道生之,德畜之?上德不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三个德如何理解?

                      回答知乎提问。
                      你还真是挺细心的道粉儿!🤗所以,该你获得新知识!
                        1、道生之,德畜之,这个德,是指道生万物时所赋予万物的内因或基因,它决定着万物生老病死和成长为自己而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上下德皆指政体。上德代表道者政体,下德代表德仁义礼政体。只是这句话被后儒篡改成了谬论,内涵自相矛盾。
                        不,也是古“否”字。所以,这两句话就自相矛盾了:上德否德=上德否定上德(因为上德也是一种被自己否定的德),下德无德=下德不是德(下德没失去下德,结论却是无德!这就等于说下德不是一种德)。这种矛盾证明原文乃是被后儒篡改过的假货。
                        无矛盾的正确原文应是:
                        上德否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用以区分和交代上下德政体及两者间关系。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政体,也即道者政体。它否定下德上仁上义上礼政体!因为它们乃是动乱之首要因素!因此:去下德礼者取上德道者(故:去皮取此)!
                        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这是道德经画蛇添足,把帛甲本五千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从而代表道者政体,同时暗喻相反的下德政体是“为之而有以为也”,这句话给补在了明处的结果。上下德依然代表两类政体:上德代表道者,德仁义礼一蟹不如一蟹,代表着最终结局礼者政体。传世本道德经儒篡儒释的假货把德仁义礼歪曲误导为论述个人品德,正是儒家歪曲摸黑道学,绌道扬儒,以罢黜道学独尊儒术的结果。

                        所以,可以这样说:超三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和文化明珠——道学,黄姬道学,正是在我手中,通过《五千言正解》,才得以揭开了其流传数千年的假道学真儒术补充的儒篡儒释的假货——传世本《道德经》的真面目,还原出了道学真相,搞清楚了未受儒篡儒释影响的真道学抄本的代表是帛甲本《五千言》道论,其真正作者则是周文王姬昌,乃是姬昌造反、灭商建周的理论纲领和宣言书!至此,道学也这才有了完整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来龙去脉!一句话,真正的道学,这才得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重获新生!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本人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98楼2025-07-09 07:58
                      回复
                        青少年过早接触老庄哲学思想是否不利于个人成长?

                        目前来看,结论确是这样。因为出土帛书《五千言》道论的真本,揭示和证实了传世本道德经乃是儒篡儒释的假货,需要批判的意义大于学习的意义。而庄子的书籍据同一逻辑可知被儒篡儒释了也不会少。而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欠缺,面对假货伪道学书传世本道德经,没有能力分辨真假,因而很容易被欺骗误导。去伪存真拨乱反正的《五千言正解》虽已问世,但普及推广仍需要时间。所以,面对犹如西游记真假美猴王难辨的真假道学并存的局面,青少年还是暂缓接触为好。等心智成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之后,有兴趣的话,再去阅读学习为上策。


                        IP属地:北京99楼2025-07-09 08:30
                        回复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表达的意思是滋养万物,奉献不求回报吗?

                          这就是传世本和王弼注道德经乃是儒篡儒释的假货和儒术补充的活证据!
                          下面是王弼注的此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人恶卑也。
                          故几於道。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言人皆应於治道也。
                          真正的帛甲五千言原文是:
                          第五十四章(8)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两者对比,不难发现,原文根本就没有任何“不争”的概念和意义!不争,乃是儒家特意从“有静”后错误断句,又把有静篡改为不争的恶果。目的就是宣扬儒术奴术奴役术,让百姓安静不争,乖乖当奴才,以实现防止百姓犯上作乱和保皇忠君盲从的目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用心险恶和误导欺骗!
                            原文的意义很明确,就是用水具有善利万物,且能静居污浊暗黑肮脏的众所厌恶之地,从不谋私惧危,从而具有了和道差不多的品格,且还具有七善之能而动善时随机应变,避免了静止不能应对多变局面的缺陷从而动静皆宜而不会造成任何过失的特点,来比喻似水的上善之人之能之品德,让读者(如君王或大丈夫)向水学习,争取做个似水的上善之人。
                            实际上,本章这一论题论点,对于任何想获成功的普通人都同样适用,因而可以说是每个人获取成功的难得成功学法宝和思想武器。可惜这么伟大的道学成功学思想武器,却被儒家篡改为安静不争保皇忠君当奴才的儒术教条和补充!是否太恶心可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IP属地:北京100楼2025-07-09 10:55
                          收起回复
                            怎么理解和应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话是帛甲五千言道论57章的内容:
                            第五十七章(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其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作者选用了三个中空无物的简单实例:轮毂、陶罐、居室,归纳出了有与无的不同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有”,也就不存在任何器,从而也就无从谈起器可供利用之益了;而无“无”,则任何器也就都没有用处了。所以,正是有无相生、相反相成,才既有了器的可用之利益,又使器有了用处而可供利用。
                              不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教授学生以道治国,因而各章所论历来是论天道以喻人事,所以,归纳有无相生之利用之道,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遵循天道行事,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而不是漫无目的之东拉西扯。因此,作者总结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规律原理,也是教育学生必须象轮毂等那样,虚怀若谷,有与帝王相适应的胸怀空间之无,这才能成为合格有用的帝王之才,最终成为帝王,为邦国带来利益。说到底,就是教育学生要虚怀若谷,有包容天下、德被众生之胸怀空间之无,方能成为有用之才——无之以为用。而有这样的合格君王,当然就能为邦国带来巨大的利益——有之以为利。总之,就是教育大丈夫学生如何成为一个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有用之才。所以,本章与14章的圣人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爱民如子,为天下浑心的模范君王论点,乃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之论。
                              任何建筑,有空间才有用处。所以,空间才是建筑的目的与主角。房屋并不是屋顶墙壁地板这些建筑构件,而是这些构件组成的空间,有空间才能住人、储存物品等,我们算房子的面积其实是在计算房屋的空间体积。
                              类似的,学生从小学读到博士,所学到的种种知识,也就是建筑胸中知识大厦的砖瓦,这些砖瓦越多质量越高,所构筑的知识大厦也就空间越大,人也就越有用——无之以为用。
                              第四章提到的“上德如浴,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媮,质德如输”之上广建质德, 其实就是一个虚怀若谷、德被众生、足以建功立业的胸怀空间,所以,也是一个合格有用的帝王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否则,就是残次品了。这对每一个想要建功立业人都是醍醐灌顶之方法论吧?!


                            IP属地:北京101楼2025-07-10 06:38
                            回复
                              2025-07-18 03:01:25
                              广告
                              道德经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如何理解?

                                这是与道生一二三万物的逆向操作:万三二一。把万物锉解和同处理之后,万物复归于一即皆同于尘。只剩下什么了呢?万物负阴而抱阳,现在差别都没有了——都成了尘,这个尘也就只剩下阴阳同出异名体了。这个表现为阴阳为的对立统一体,被作者命名为玄同,即与有无对立统一体之玄相同的玄同。所以,玄同也就是五千言中的同出异名或对立统一体的代名词!代表所有的对立统一体。而由于对立统一体的不可得,只能分别得到其对立两面,比如得不到亲疏,却能分别得到亲切或疏远: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贱}。
                                故(同出异名体玄同)为天下贵。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本人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102楼2025-07-10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