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8贴子:3,011,083

回复: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这是帛甲五千言第二十七(62)章的内容,被儒篡改成了谬论: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
  故为天下贵。
  原文的意思很简单,首先说明:
  道,就是万物的注解。因为道生万物,母亲自然对作为子女的万物之生就的奥秘了如指掌。接着又告诉读者:
  道,同时还是有本事人的宝贝,没本事人的保障。接着举例说明:漂亮话,比如恭维拍马屁,能成为商品换得利益,恭敬的行为如三拜九叩,则可以用于恭贺别人。但如此等等之类能耐,却也并非人人自然都有的本事!那没本事的人该怎么办呢?难道就应该被当成废物抛弃掉吗?!
  因此,拥立新天子,设置三卿官员的礼仪,虽然有如拱之玉壁,先于驷马套车,招摇过市,热闹非凡,但那些没本事的人依然端坐学习万物之注的道和道学而不为所动。自古以来,之所以如此重视道和道学,原因何在呢?不就是为了有求就有得,有罪能减免吗?!
  因此,万物之注的道,就是天下最宝贵的宝贝!
✌✌✌✌✌


IP属地:北京103楼2025-07-10 14:57
回复
    《道德经》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和“物极必反”有什么关系?

    这是帛甲五千言第五章(40)的内容: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话说的是道的运动方式,和“物极必反”没有关系。它是指道让对立两面的事物,皆向其相反的对立一面方向转化。如阳转化阴,阴转化为阳等。用现代语言来讲,其实就是指:对立统一体相互依存的两对立面之间,必然会出现相互转化的规律。作者并用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转化——有生于无,即“无”转化为其对立面“有”而诞生万物的事实作为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至于“弱也者,道之用也”,则是指道所选择的作用对象,都是柔弱微细的事物。对此,也曾有人问过:「为什么说“弱者道之用”,难道不是强的更好用吗?」
      其实,宇宙万物的成长规律就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到达顶点(相当于午时12点)之后就进入否道或反道逐步走向灭亡:物壮则老,是谓否(不,就是古“否”字)道,否道早已。因而道选定之作用对象永远都是走上坡路的初生之柔弱对象:柔弱微细生之徒也,而不可能是要走下坡路的强者:坚强者死之徒也。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比如天下之物生于有,用俗话来讲,就是:有苗不愁长,无苗你干想!天下万物皆是从无到有(柔弱之苗如婴儿),再从小到大(不愁长)、从少到多(一二三万)的过程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实,这也就是“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实证:在道的作用下,弱有生于无(道生之),然后在道赋予的内因或基因之德的作用(德畜之)下,再从弱到强、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这其实就是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成长发展规律。没有例外!
      所以,本章内容虽然仅有两句话,却是作者通过观察世间万物所归纳出来的道(宇宙)运动的最基本规律。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本人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五千言》正解——读者须知(2024)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105楼2025-07-11 07:00
    回复
      2025-07-18 03:13:49
      广告
      《道德经》第三章中“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可否理解为愚民思想?

        当然不是什么愚民!这是道学的去礼者取道者政体学说宗旨的必然要求。因此,道学的绝圣弃智和无知无欲,以及故曰:为道者非以眀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等等。说得都是要去掉民众谋私的欲望、知识和智技。总结为一句话,即绝谋私学无忧!以实现损有余而益不足的不欲见贤也(无贫富之分)公有制无阶级小邦寡民上德政体理想社会。总之,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复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庄子)”!只是读者必须阅读帛甲五千言道论,才能得出上述正确结论。传世本道德经乃是儒篡儒释的伪道学书,早已错的面目全非,已不可能全文融会贯通读懂了。当然从中也不可能得到这些正确结论。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本人校勘复原标点补正本不分章原文,本人主页就有,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配套的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一书网址则是:
      https://mp.weixin.qq.com/s/Rv53Kz3Jf7WcQp9eZdRrdg


      IP属地:北京107楼2025-07-11 10:37
      回复
        您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句话,其实乃是道学已经研究探讨穷尽了人类社会的真理的宣言!原文是帛甲《五千言》道论第十三章(48)的内容: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亓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这是说:学习知识的人必然是越学越多(为学者日益),而从学习中追求探闻和掌握规律的人则必然是越探越少(闻道者日损)。而诸多大管小的规律越探越大越深则数量越少的最后结局(损之又损),就剩下了一条规律:无为(以至于无为)!
          这也就是说,探讨穷尽人类社会的全部规律,归根结底就是一条: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或者用现代白话文来讲: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则没有办不到的事(无为而无不为)!
          并且,作者最后用“取天下”一事为例,来证明这一结论:
          要想取得天下统治权(取天下也),永远不是靠人的有为可以索取和决定的自然而然的无为之事(恒无事)。如果它成了要靠人的意志和强力去强为完成的有为事件(及其有事也),则证明有为者取得天下的客观条件或果子尚不成熟而不到取天下摘果子的时候(不足以取天下)!


        IP属地:北京108楼2025-07-12 06:45
        回复
          为什么有人会因为老子的这段主张说老子是阴谋家?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段话其实是帛甲五千言道论第八十章中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章(36) 全民保密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眀。
            友(个个)弱胜强,鱼不脱于潚,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从原文可知,其中没有包含丝毫的阴谋论主张在内。之所以被有些人看成阴谋论,则是由于原文被儒家篡改,尤其是把原来的仅仅代表时间在前的字“古”篡改成了“固”!
            这样一来,就让作者原本只是古今先后的事实关联问题:今行动必须以古行动为前提,从而证实古今前后时间之间,必然会先发生前提,然后才能发生后续的客观实证举例:必须先有张、强、与、予的行动古时发生过,然后才可能于现在发生和展开合、弱、去、夺的行动,错将这个日常事例举证,给歪曲成了似乎作者提倡要“固定的”诱导行动先行,而后再实施相反行动打击的阴谋论。道学光明正大,所有理论、策略、处事方式和办法都是大道阳谋!而从不屑于搞不敢见人的阴谋诈骗等小道伎俩。
            作者举这4个简单日常实例,只是为说明,只要是能懂这个简单先后原理的人,就说明已经懂得和掌握了最基本的处事道理,并将这个状态的智力水平命名为:微明。而智力能达到这个微明水平,就自会知晓友弱可以胜强(太多这样的实例如无为而无不为的四渡赤水之战等),鱼不能脱离潚水(否则会成鱼干),事关国家利益和生死存亡的关键利器如理论、学说、人才、兵器、科技等等,都必须保密而不能随便示人,以防泄密。所以,本章的论题论点乃是全民保密问题:弱智不算,微明及以上智力的小明、中明、大明等之人,都必须要有保密意识并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IP属地:北京109楼2025-07-14 12:21
          收起回复
            老子作《道德经》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五千言》不是老子原著。老子只不过是为过关交差,凭记忆把周王室典藏帛书本《五千言》道论给默写了出来,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记忆错误基因(比如丢了一者、恒也等关键词)的竹简本民间流传特别版《老子上下经》。由于老子没有交代是默写,以致从关令尹到其他人都误以为是老子所作,从而以讹传讹,让老子成了冒名顶替的盗版作者。至于传世本道德经,则是汉后才出现的颠倒《老子上下经》篇序、儒术化能改全改的儒家篡改而成的《下上经》伪道学真儒术补充书,用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的假货。
              《五千言》道论的真正作者是周文王姬昌,是他要“复结绳而用之”,恢复“损有余而益不足”的原始氏族无阶级道者社会,和灭商建周“去礼者取道者”造反大业的理论旗帜和宣言书。详细论证可见本人主页的专论文章。


            IP属地:北京110楼2025-07-15 12:25
            回复
              《五千言》正解?哪其它名家如河上公、王弼等的大作都是歪解吗?

                有位蚂蚁网友说:愚者辩是非,智者修方圆。作为一个愚者还是忍不住辩上几句。一是要谦虚。无知者无分别、无欲望,你解释为没有知识。庄子: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南辕北辙!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你解释为要保密,这是老子精神?不尚贤,你解释为不尚财(蒋锡昌先生最早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认为名与利同为贪欲之源,不可分割。你分割开来,单讲货利,是创新吗?高明说不静非不争就是创新?就是正解?正解在哪里?
                你看看河上公,张陵,严遵,李荣,王弼,范应元,苏辙,王安石,吕惠卿,成玄英,杜光庭,顾欢,吴澄等哪个跟你的解释一致?明太祖宋徽宗唐玄宗清世祖那都是集体解读,唐宋的道举,人家研究多深,多专业,都是歪解?不读这些书,怎么敢称正解?
                二是多看解老名著。这些网上都有!并不是古人比现代人更聪明,而是这些人离春秋战国时代更近,字词用法更接近老子!!你下了很大功夫,也有很多独到见解,但创新一定要守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高明老师是帛书解读第一,争论也要致敬。
                他这些话很有代表性,证明已有两千多年传承的伪道学书《道德经》的欺骗误导历史影响是何等根深蒂固!当真是注解名家辈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自从儒家全文篡改儒释并假曹魏人王弼之名所注的《道德经》问世,并成为唯一传世的通行本以后,经过朝廷和儒家的共同宣传和出版力推,已经形成了传世通行本道德经就是道学的源头、原著和真正代表的根深蒂固成见!
                要不是天佑中华,1973年周王室典藏正版抄本帛书甲乙本《五千言》道论这个真猴王出土,用超九百余处的不同白纸黑字原文之如山铁证戳穿了《道德经》乃是儒篡儒释的假道学真儒术补充的真面目,那么《道德经》这个以假乱真的伪道学书假猴王真六耳猕猴,也就永远也不可能被揭穿真相和寿终正寝终结了!
                其实,司马迁在世的时代,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老子上下经》及其注释,应当还是如其下过的定论,仍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儒互绌”时代!因此朝廷典藏正版帛书抄本,如帛书甲乙本《五千言》,才会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世和学术方针斩立决而禁止流传于世了。但仅仅过了三百余年,到了王弼注道德经问世的时代,帛书《五千言》就如同男变女的大变活人变身魔术一样,已经从司马迁下过定论的“道儒互绌”变身为“道儒互补”的儒术补充和儒家经典《下上经》或《道德经》了。
                按说,对于三纲五常保皇忠君甘为权势奴仆的儒家而言,独尊儒术,独霸朝纲,一家独大,这不正中下怀吗?多么荣耀哇!又有什么不好不愿的呢?那儒家为什么又要把已经被汉武帝明令罢黜而沦落为民间流传在野学问的互绌对头学说——道学,颠倒其《老子上下经》经序为《下上经》,重新起名道德经,重新装修,粉饰一新,又改头换面给抬出来了呢?
                实际上,儒家之所以必须这样做,这其中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儒术虽受独尊的至高无上待遇,但其自身却具有胎里带的不治绝症——有术无道!以至于无能解决此死穴的孔儒术的创始人孔丘孔老二,也不得不豁出老命地捶胸疾首发出求解悲鸣:“朝闻道,夕死可矣”!至于孔老二的徒子徒孙,虽然也有惊才绝艳之士如几与孔老二齐名的孔孟之道创立者孟轲孟夫子等等名士,却始终无人能够治好儒术的这个绝症,解决这个死穴问题!
                好在山不转水转,山穷水尽之际,却又柳暗花明,到了汉末,终于有儒家的下三滥机灵鬼人士想出了流氓地痞招数且省时省力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既然正面攻不下这个堡垒,那就不如迂回绕行伸第三只手拿来主义去当小偷,把道学的哲学本体论剽窃过来,然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不就彻底解决了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难题了吗?!而这也就是道学《五千言》在曹魏时期能够绝处逢生,被朝廷罢黜禁绝三百余年之后,又改头换面,被颠倒上下经序成《下上经》,化名为王弼注《道德经》,以哲学本体论——玄学的方式死灰复燃重生的背景和内在原因了。
                不过,儒家当然也不可能义务为自己的互绌对头做宣传推广而为自己树敌,因而全文有计划有目的之全面系统篡改儒释成为儒术的哲学本体论补充或曰玄学,就成为必然。所以,这样的儒术补充、伪道学书《道德经》假王弼之名问世之后,也只能算作是儒家经典了,与道学的真面目已然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了!因而帛甲《五千言》道论和王弼注《道德经》,此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本书了。这一点,从《道德经》开篇即遭篡改儒释而自相矛盾,因而受到白居易质疑,以及全文被儒篡儒释歪曲、摸黑和误导而错谬连连、不堪卒读,道学的治世思想和学说被全面抹杀等等,早已是铁证如山了!
                总之,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绝症,这就是儒篡儒释的伪道学书道德经的历史使命!早已与真正的道学经典无关了。若你那天真弄懂了这一点,那才算是真正道学入门了。并且这一点对所有读者都适用。
                了解知道了传世本道德经乃是一本儒篡儒释的为儒术弥补漏洞服务的伪道学真儒术补充书的真相,那就不难推断,现有以道德经为根据的两千年来的全部历史注解,包括你提到和未提到的那些所谓的名家名著,都属于根子上就错了伪道学真儒术注解,早被伪道学书《道德经》带到深沟里去了。而唯有我以抄写于崇法反儒商鞅变法秦惠文王时期的帛甲五千言道论为底本和立足点的注解,才可能是彻底避免了儒篡儒释假货的真正的道学正解,而不是什么伪道学真儒术补充之道德经的注解。
                如果连这最基本的两种注解底本不同从而内容具有本质差异的现象,你都有目如盲、真伪不辨,那就命中注定了你不可能学到真正的道学,当然也不会明白什么内容才是道学的正解,更不会明白两千年来包括所有名家在内的所有注释为什么会都成为歪解,或万幸有小部分见解正确如王安石等,但至少大部分仍属于歪解!
                因为就象给你一本西游记,你注解不出红楼梦的内容一样。你不能指望他们拿着假货道德经,能臆想出真本五千言的内容来。也因此,我的五千言正解乃叫做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就是要揭露、否定伪道学书道德经及其全部历史歪曲注解,从原作者周文王去礼取道、复结绳而用之、损有余而益不足、不欲见贤也(无贫富之分)的灭商建周造反理论和宣言书出发,成为跨越两千余年,推倒一切版本伪道学道德经及其历史注解,从头重新来过的开历史先河之作。也因此,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命名:《五千言正解》!
                现在再回头来看,不难发现,你例举的那些所谓名家名著,之所以会成为歪解而必须淘汰,却并非他们个人的责任,而是全都栽在“伪道学”这三个字上头了。因为无论他们能力如何高,资料多么全,原版帛书五千言没出土,因而1973年以前,真道学根本就无从谈起,现实社会中则就根本没有真道学《五千言》而只有假货道德经!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就让所有的所谓名家都只能变成伪道学的注释者名家,从而质变为名符其实的砖家叫兽!比如不能正确理解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而把抱怨以德当错简处置,安放在焉可以为善之后的砖家处置实证等。
                也只是从我这里开始,才从思想上一举穿越时代,直接跨越2300余年,回到秦惠文王时期抄写的帛甲《五千言》道论时期,跳过了近2400年历史阶段,避免了这期间所有的儒篡儒释的祸害以及其他篡改。这才有了真正的“正解”产生的土壤和可能性可言!而这同时也是过去近24个世纪期间的所有注释者都不具备的历史前提和条件,也因此使得他们通通一刀切,不得不莫名其妙地成为伪道学真儒术补充的假货道德经的歪解和殉葬者!也许,这才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不过,蚂蚁又说:河上公方仙道创始人,张道陵是正一教创始人,范应元是妙真派中兴祖师,严君平西蜀易圣,王弼玄学创始人,成玄英杜光庭道教理论家,他们的思想受儒家左右?为什么老在强调儒家篡改?帛本就是标准答案?哎,真固执。最后一次劝戒,祝你成功!  无论是谁,又是多大的名声名士,总是事实胜于雄辩!真理的标准不是名声名士,而是客观实际。如果一个人面对白纸黑字的原文之如山铁证,却连黑白真伪是非都无力分辨,那就真的是脑袋进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毕竟:
              真伪不辨枉费心,
              佳作也得遇知音,
              甘露不润无根草,
              天道不佑心瞎人!
                所以,你要认真动动脑子想一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绝了正版帛书版五千言的流传。但三百余年后,它却又被独霸朝纲的儒家改头换面为道德经而重新面世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儒家良心发现,独尊儒术尊腻了,要换换口味了吗?不然又为什么要把“道不同不相为谋”、好不容易才罢黜了的对手道学,主动给重新抬出来推广宣传了呢?难道儒家是失心疯了,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等你真正想通了这一切,想来就应该真正明白什么才是五千言正解或是歪解、邪解了吧?!


              IP属地:北京114楼2025-07-16 14:34
              回复
                道德经里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儒篡的假货,把原文“道恒无名”扩展成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虽说还算属于意译,但肆意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原文,这将会导致原文真相丢失,以后将再无原文,树立很坏的榜样,贻祸无穷。原文是帛书《五千言》道论第八十一章(37)章的文字: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帛甲是失传的上爲下心构成的字,读gui,意思是和谐,意义优于帛乙的“化”字)。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楃;
                  阗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用道生万物、自然具有君临万物的天然地位、却从不争名夺利、永远都自甘处于默默无名地位、无任何争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唯有无私奉献的范例,告诉侯王何为正确的为君之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侯王若真能做到象道这样为君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万物将会自然而然的自我调理成长发展壮大而自化自谐,自然形成安定和谐的理想世界。若实现了这一点,侯王又想要因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有为有事有未,那么我将用“恒无名楃”即永远保持默默无名原始渺小状态的原始木屋如现代猩猩的搭建的简洁却有效的树屋为例来警示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做法乃是有极佳范例不效法却自寻烦恼从而是自取其辱。侯王明白了事理情理而自动效法大道范例,避免了自辱,天地则将继续遵循自谐自化的道统御万物之路正确发展。


                IP属地:北京116楼2025-07-17 16: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