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吧 关注:146,569贴子:2,396,112

回复:文景版魔戒翻译刍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是英专业的吗?厉害!


IP属地:上海54楼2021-06-01 16:59
回复
    找茬是吧? 砸场子是吧??呵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1-06-01 20:14
    收起回复
      附录五问题果然很多,读了十页已经发现十来处问题了。不过我不懂语言学,得找几本教材学习下术语定义和常用中译。现在参考的是朱晓农《 语音学》和林焘《语音学教程》,不知道这两本书的术语系统算不算权威。
      同样的,因为我不懂语言学,这部分提的意见恐怕疏漏很多,本身错误也不少。
      先把前四个附录发现的问题发一下。
      ---------
      据HoMe XII p68:“thou、thee、thy主要用于表示不寻常的随意。比如德内梭尔最后时刻对甘道夫说的话,还有索隆的谈判信使的言辞,都用它来表示轻蔑。不过偶尔也有用它来表示爱慕和亲昵的。”
      表示昵称的是V.2伊奥温跟阿拉贡的对话,中译本处理成了您和你。
      而V.7章德内梭尔的话,V.10章的索隆特使发言,都译成了你。宜译成蔑称,比如“尔”。
      ----------
      附录一:列王记事
      For many years Umbar was invested, but could not be taken because of the sea-power of Gondor.
      乌姆巴尔被围攻多年,但刚铎由于海上力量不足,始终无法攻取该地。
      该地没有失守。当译作“乌姆巴尔被围攻多年,但由于刚铎的海上力量,敌人始终无法攻取该地。”
      =====
      In that siege and burning the Tower of the Dome of Osgiliath was destroyed, and the palantír was lost in the waters.
      在那场攻城战与大火中,欧斯吉利亚斯的真知晶石塔被毁,那颗帕蓝提尔失落在水中。
      第一版这里写作Tower of the Stone of Osgiliath,后来改成现在的样子。据小托尔金说,托尔金两次在校样上把Stone划掉改成Dome。III.11章中这座建筑被称作Dome of Stars/星辰穹顶。
      当译作“欧斯吉利亚斯的穹顶之塔被毁”。
      ==========
      (我们从国王那里得知)这项法律是在努门诺尔制订的,当时第六代国王塔尔–阿勒达瑞安只留下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她成为首位执政女王,即塔尔–安卡理梅。但在她的时代之前,法令有所不同。第四代国王塔尔–埃兰迪尔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塔尔–美尼尔都尔,不过他的女儿熙尔玛莉恩年纪更大。然而,埃兰迪尔(伊熙尔杜与阿纳瑞安的父亲,阿拉贡的祖先—译者注)正是熙尔玛莉恩的后代。
      这是因为,她执盾的手臂被巫王用钉头锤击折,但巫王也被打成虚无,因而很久以前格罗芬德尔对国王埃雅努尔所说的话便应验了:巫王不会死于人手(英语中man既可解释为“人类”,也可解释为“男人”。—译者注)。据马克的歌谣传唱,伊奥温立下此项功绩时得到了希奥顿侍从的帮助,而这位侍从也不是人类,而是一位来自遥远他乡的半身人,尽管伊奥梅尔在马克予他荣誉,并称他霍尔德威奈。
      据说,梭林的盾牌被劈裂了,于是他将盾抛在一边,用战斧砍下一根橡木枝,拿在左手中抵挡敌人的攻击,间或当做棍棒挥舞击敌。他因此得名“橡木盾”。
      矮人认为,这样处理亡者的尸体是件十分不幸的事,有悖他们的习俗。但是,若是按照风俗修建坟墓(他们只肯把亡者葬入岩石,而非土地),将花费多年时间。因此,他们将自己的亲族付之一炬,而不是留给鸟兽和吃死人的奥克糟蹋。但那些战死在阿扎努比扎的矮人都被载誉铭记,直至今日,一个矮人仍会自豪地这样描述先祖:“他是个被火化的矮人。”而这胜过千言万语。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这几条注文都应该加引号,表明是引用编年史原文。
      ==========
      哈尔门达奇尔二世之子米纳迪尔
      原文为“埃尔达卡之子”,疑有误,兹根据族谱及编年史修正。——译者注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此处当改为“埃尔达卡的曾孙”。
      =========
      Wainriders/战车民
      Wainriders是一支来自东方的民族,或者说是多支民族的联合体。他们比此前出现的任何敌人都更强大,武装也更精良。他们乘着巨大的wain行进,首领乘着chariot作战……埃雅尼尔突袭营地,放火烧了wain。
      按照文意,wain只是迁徙用的交通工具,并不用于作战,而且庞大的体型也不可能用来打仗。用于作战的是chariot。宜译作“马车民”。
      ===========
      He sent messages to Arvedui announcing that he received the crown of Gondor, according to the laws and the needs of the South-kingdom, “but I do not forget the royalty of Arnor, nor deny our kinship, nor wish that the realms of Elendil should be estranged. I will send to your aid when you have need, so far as I am able.’
      埃雅尼尔派人给阿维杜伊送信,宣布依据南方王国的法令和需求,他继承了刚铎的王冠。‘但我没有忘记阿尔诺的忠诚,也不会否认我们的亲缘,更不希望埃兰迪尔的王国相互疏远。只要能做到,我便会在你急需援手时派人相助。’
      royalty看成loyalty了……
      ============
      Harrowdale and other mountain-valleys were settled.
      在他统治期间,洛希尔人人口增加了,并将艾森河以东尚存的黑蛮地人或是击败,或是逐出了地界。祠边谷和其他山中谷地随即平定。
      祠边谷当时应该是无人区。当译作“人们开始在祠边谷和其他山中谷地中定居。”这是人口增加的结果。
      ==========
      矮人族谱,梭林三世到都林七世应当是虚线,不是直接父子关系。详见《中洲历史》卷十二p278。
      同理,不死者都林到都林六世也应该是虚线,这里英文五十周年纪念版也错了。托尔金最早画的族谱,就用虚线表示这两段。


      IP属地:湖南56楼2021-06-02 10:42
      收起回复
        附录五问题果然很多,读了十页已经发现十来处问题了。不过我不懂语言学,得找几本教材学习下术语定义和常用中译。现在参考的是朱晓农《 语音学》和林焘《语音学教程》,不知道这两本书的术语系统算不算权威。
        同样的,因为我不懂语言学,这部分提的意见恐怕疏漏很多,本身错误也不少。
        先把前四个附录发现的问题发一下。
        ---------
        据HoMe XII p68:“thou、thee、thy主要用于表示不寻常的随意。比如德内梭尔最后时刻对甘道夫说的话,还有索隆的谈判信使的言辞,都用它来表示轻蔑。不过偶尔也有用它来表示爱慕和亲昵的。”
        表示昵称的是V.2伊奥温跟阿拉贡的对话,中译本处理成了您和你。
        而V.7章德内梭尔的话,V.10章的索隆特使发言,都译成了你。宜译成蔑称,比如“尔”。
        ----------
        附录一:列王记事
        For many years Umbar was invested, but could not be taken because of the sea-power of Gondor.
        乌姆巴尔被围攻多年,但刚铎由于海上力量不足,始终无法攻取该地。
        该地没有失守。当译作“乌姆巴尔被围攻多年,但由于刚铎的海上力量,敌人始终无法攻取该地。”
        =====
        In that siege and burning the Tower of the Dome of Osgiliath was destroyed, and the palantír was lost in the waters.
        在那场攻城战与大火中,欧斯吉利亚斯的真知晶石塔被毁,那颗帕蓝提尔失落在水中。
        第一版这里写作Tower of the Stone of Osgiliath,后来改成现在的样子。据小托尔金说,托尔金两次在校样上把Stone划掉改成Dome。III.11章中这座建筑被称作Dome of Stars/星辰穹顶。
        当译作“欧斯吉利亚斯的穹顶之塔被毁”。
        ==========
        (我们从国王那里得知)这项法律是在努门诺尔制订的,当时第六代国王塔尔–阿勒达瑞安只留下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她成为首位执政女王,即塔尔–安卡理梅。但在她的时代之前,法令有所不同。第四代国王塔尔–埃兰迪尔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塔尔–美尼尔都尔,不过他的女儿熙尔玛莉恩年纪更大。然而,埃兰迪尔(伊熙尔杜与阿纳瑞安的父亲,阿拉贡的祖先—译者注)正是熙尔玛莉恩的后代。
        这是因为,她执盾的手臂被巫王用钉头锤击折,但巫王也被打成虚无,因而很久以前格罗芬德尔对国王埃雅努尔所说的话便应验了:巫王不会死于人手(英语中man既可解释为“人类”,也可解释为“男人”。—译者注)。据马克的歌谣传唱,伊奥温立下此项功绩时得到了希奥顿侍从的帮助,而这位侍从也不是人类,而是一位来自遥远他乡的半身人,尽管伊奥梅尔在马克予他荣誉,并称他霍尔德威奈。
        据说,梭林的盾牌被劈裂了,于是他将盾抛在一边,用战斧砍下一根橡木枝,拿在左手中抵挡敌人的攻击,间或当做棍棒挥舞击敌。他因此得名“橡木盾”。
        矮人认为,这样处理亡者的尸体是件十分不幸的事,有悖他们的习俗。但是,若是按照风俗修建坟墓(他们只肯把亡者葬入岩石,而非土地),将花费多年时间。因此,他们将自己的亲族付之一炬,而不是留给鸟兽和吃死人的奥克糟蹋。但那些战死在阿扎努比扎的矮人都被载誉铭记,直至今日,一个矮人仍会自豪地这样描述先祖:“他是个被火化的矮人。”而这胜过千言万语。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这几条注文都应该加引号,表明是引用编年史原文。
        ==========
        哈尔门达奇尔二世之子米纳迪尔(原文为“埃尔达卡之子”,疑有误,兹根据族谱及编年史修正。——译者注)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此处当改为“埃尔达卡的曾孙”。


        IP属地:湖南57楼2021-06-02 10:44
        回复
          附录五问题果然很多,读了十页已经发现十来处问题了。不过我不懂语言学,得找几本教材学习下术语定义和常用中译。现在参考的是朱晓农《 语音学》和林焘《语音学教程》,不知道这两本书的术语系统算不算权威。
          同样的,因为我不懂语言学,这部分提的意见恐怕疏漏很多,本身错误也不少。
          先把前四个附录发现的问题发一下。(几次都发不出,抱歉只能上图了。本贴完结后我会吸取大家意见,以及自己读完后的新观点,在其它地方发修订后的文字版)



          IP属地:湖南58楼2021-06-02 10:52
          回复
            2951 索隆公开现身,在魔多聚集力量。他开始重建巴拉督尔。咕噜转向魔多而行。索隆派出三个那兹古尔去重新占领多古尔都。
            埃尔隆德向“埃斯泰尔”揭示他的真名和出身,将纳熙尔剑的碎片交付给他。阿尔玟刚从罗瑞恩归来,与阿拉贡在伊姆拉缀斯的树林中相遇。阿拉贡出发进入大荒野。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第二段属于2952年。
            =========
            3009 此后八年间,甘道夫和阿拉贡重新开始追捕咕噜,陆续在安都因河谷、黑森林、罗瓦尼安,乃至魔多边境搜寻。这些年中的某个时候,咕噜亲自进入魔多,被索隆俘获。埃尔隆德派人去接阿尔玟,她返回伊姆拉缀斯。迷雾山脉和东部一切土地都变得危险了。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此处当改为
            3009 此后八年间,甘道夫和阿拉贡重新开始追捕咕噜,陆续在安都因河谷、黑森林、罗瓦尼安,乃至魔多边境搜寻。这些年中的某个时候,咕噜亲自进入魔多,被索隆俘获。
            3016 埃尔隆德派人去接阿尔玟,她返回伊姆拉缀斯。迷雾山脉和东部一切土地都变得危险了。
            =========
            附录三:家族谱系
            耶鲁的博芬家
            格里福 1346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此处当改为1344。
            =========
            大斯密奥的图克家
            三个女儿
            据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此处当加下划线,表明她们都出席了生日宴会。
            =========
            山姆族谱
            左侧的山姆和罗丝之间少了结婚的=号。戈蒂洛克丝和法拉米尔一世之间亦然。
            罗恩/Rowan当译为罗菀之类。


            IP属地:湖南59楼2021-06-02 10:55
            回复
              附录四 历法
              努门诺尔历法置闰说明错了,可以考虑加个译注。
              --------
              每百年的最后一年扣除一天,这种做法导致的“亏欠”,要等到每千年的最后一年才加以弥补,累积的“千年亏欠”为4小时46分40秒。
              这里托尔金写错了。应该是‘每百年的最后一年不增加额外的中间日,而这种做法导致的“亏欠”,要等到每千年的最后一年才通过增加两个中间日加以弥补,剩余的“千年亏欠”为4小时46分40秒。’
              因为一年长度是365.24219907407天,按努门诺尔历法,一千年后累计误差为0.24219907407*1000-250+10=2.19907407天=2天4小时46分40秒。所以置闰两天后,还有4小时46分40秒的剩余误差,大约每五千年要修正一次。
              -----------
              努门诺尔在第二纪元1000年、2000年和3000年都增补了亏欠。第二纪元3319年努门诺尔沉没之后,这个系统便由流亡者维护,但它被第三纪元起始的新计数扰乱了:第二纪元3442年成了第三纪元元年,从而第三纪元4年被当作了闰年,而不是第三纪元3年(即第二纪元3444年),这就挤进了一个只有365天的短年,导致5小时48分46秒的亏欠,而千年增补也晚了441年,于第三纪元1000年(即第二纪元4441年)和2000年(即第二纪元5441年)实行。为减少由此造成的误差、消除积累的千年亏欠,宰相马迪尔颁布了一套修正历,于第三纪元2060年开始生效,而2059年(即第二纪元5500年)则额外增加两天,以消除实行努门诺尔系统以来五个半的千年周期的误差,但这仍余下了8个小时的亏欠。在2360年,尽管当时亏欠还远不足一天,宰相哈多还是补上了一天;此后再未进行调整。(第三纪元3000年时,由于迫在眉睫的战事威胁,此类事务均被忽略。)到第三纪元末,又经过660年的累积,亏欠仍未达到一整天。
              到马迪尔时,5500年一共经历了5500/4-1=1374个四年闰(置闰一天),因为二三纪元交替时有个四年闰延后了一年,只过了1373个四年闰。同样道理,经历了53个百年闰(不置闰),5个千年闰(置闰两天)。累计误差为0.24219907407*5500-1373+53-10*2=2.094907385天=2天2小时16分40秒。马迪尔额外增加两天后,剩余误差应该是2小时16分40秒,而不是托尔金说的8小时。因为这里托尔金就算错了,所以之后哈多修正也跟着错了。事实上,如果哈多不加那额外的一天,到第三纪元3000年时,误差只有6分6秒……托尔金的“8小时亏欠”,可能是错误多算了一年,这样额外的5小时48分46秒加上之前积累的2小时16分40秒,合起来正好8小时多。关于托尔金这里的计算错误,已有许多人详细讨论过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读者的计算同样是错的,比如《读者指南》里引用的Åke Jönsson 1985年的计算。我看过的讨论的最细致而且正确的是这个:【链接估计发不了,请放狗搜Shire Reckoning: The Kings' Reckoning Rules and the Deficit】
              ==========
              It will be noted if one glances at a Shire Calendar, that the only weekday on which no month began was Friday. It thus became a jesting idiom in the Shire to speak of ‘on Friday the first’ when referring to a day that did not exist, or to a day on which very unlikely events such as the flying of pigs or (in the Shire) the walking of trees might occur. In full the expression was ‘on Friday the first of Summerfilth’.
              倘若有人大致浏览夏尔历,就会注意到:月份的起始日可以是一星期中任一天,惟独星期五例外。因而说“一号星期五”在夏尔变成了一个玩笑,指的是子虚乌有的一天,或者是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诸如猪会飞天、(在夏尔)树会走路。
              最后一句漏译。‘完整的说法是“夏满月一号星期五”。(夏满月/Summerfilth同样是夏尔历法中不存在的一个月份,它仿拟了十月的名称Winterfilth。——译者注)’
              ==========
              夏 日(The Summerdays)
              漏了一个字。
              ==========
              在魔戒大战时期的语言中,这些已经变成了:Sterday,Sunday,Monday,Trewsday,Hevensday(或Hensday),Mersday,Highday。笔者将这些名称也译成了我们自己的名称,很自然地以星期日和星期一开始,它们出现在夏尔的星期中,名称与我们的一样;笔者还将其他名称按照顺序重新取了名。但必须注意:在夏尔,这些名称的关联意义颇有不同。星期五(Highday)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也是最主要的一天,还是休假(午后)与举办丰盛晚宴的日子;从而星期六对应的日子更接近我们的星期一,而星期四更接近我们的星期六。
              中文容易误解,宜译成“因为夏尔星期名中的Sunday和Monday恰好和我们英语中的一样,笔者将这些名称译成我们自己的名称时,很自然地从它们开始,将其对译成星期日和星期一。笔者还将其他名称按照这个顺序重新取了名。”


              IP属地:湖南60楼2021-06-02 10:55
              收起回复
                另外发现一个囧问题,我手头的两个版本,插图版2018年第9刷和kindle版“托尔金中洲三部曲”,居然是平行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有个错在纸版改了电子版没改,另一个错是反过来的……


                IP属地:湖南62楼2021-06-02 11:04
                收起回复
                  楼主读了很多材料,做了很多工作,这我不否认。我在意的是,在楼主的文段中,并不总是将观点和推论的来源标注清楚。有哪些是楼主自己的发现?有哪些是前辈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为何要如此混淆?


                  63楼2021-06-02 14:54
                  收起回复
                    现在想来,有些措辞的确不妥,可能会引起不悦和误解,所以这里集中说明一下。
                    我现在手头的《魔戒》是18年双十一买来的,19年翻开过一次。然而才读了几页就发现,对我这种喜欢细节的人读起来太慢了,每遇到一个名词都忍不住要去维基翻词源,找背景。有些问题维基还没答案得搜索半天。因此读到“古冢迷雾”时,就累得不行放下了。
                    这些年,听人讨论起来常常心痒和遗憾,但总是下不了决心去读。直到上个月,无意之中发现了Companion这本神书。几乎所有我在阅读英文版中遇到想到的问题,它要么告诉了我答案,要么告诉了我哪里有答案。于是顺图索骥把六七本相关书籍都找来了开始读,一发而不可收。
                    越读,我就越佩服托尔金,以及H&S夫妇。同时Companion里说的大部分内容,我发现中文互联网上似乎从来没人提过。因此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主要原因),一方面觉得有些新人可能看了也会觉得有意思,我写了“《魔戒》札记”,目标是作一个劣化版与极度简化版的中文版Companion。13楼其实已经说了,它的主要内容是我从Companion和HoME等地方摘抄的各种我有兴趣的小细节,另外我向来对译本比对有兴趣(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搜我写过的几十万字的另一个“刍议”),所以读书时也顺便作了个译本比对。
                    文首强调“初读”,是为了表明这里的内容是对新人友好的,老粉可能知道了(不过我也不确定)。而且我毕竟只读了几天,很多内容是直接搬运的,可能理解有问题,相当于做个免责声明,请大佬轻拍,也避免误导新人。
                    因为感觉把从Companion摘抄的内容搬运到指吧有班门弄斧之嫌(可能不少人都看过了),而且原稿的图太多了,所以在贴吧发帖时,只选了读书笔记中的原创部分,即本贴。
                    有些网友似乎不相信我是初读,这个只能看你信不信了。不过我倒是能想到个旁证。读我写的札记会发现,我几乎没引用任何宝钻和霍比特人,前面的内容几乎没引用任何后面章节和附录的内容说是伏笔,这正是因为我还没读过…偶尔引的一两次都是Companion里提了后,我觉得实在有必要记录一下,才去找来的。
                    有些网友似乎认为我不尊重原著和诸多前辈。想想看托尔金和H&S夫妇下了多少功夫吧,一遍又一遍修改勘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人帮他们指出问题,说明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有人投入巨大精力在读,高兴还来不及呢。正如网友若是能帮我指出本文的问题,我会发自内心感到欣慰。正如喷泉大也对此贴保持关注,相信ta也一样感到欣慰。
                    有些网友似乎认为才读几天就能找出原著中的错误不科学。读读Companion,或是H&S夫妇维护的五十周年纪念版勘误表及Companion勘误表吧。Companion里一大半内容,都是在研究细节和找错误。迄今最完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自2005年来已经发现30余处错误。本文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致敬Companion,H&S夫妇和两位托老。


                    IP属地:湖南64楼2021-06-02 19:23
                    收起回复
                      第一遍这么读很辛苦, 可能也会因此失去许多阅读的乐趣, 希望你有enjoy故事的时刻!
                      LOTR的出版史可以看看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ale of aTextBy Pat Reynolds
                      其实我很好奇,你打算跟进LOTR以外的么? Hobbit目前好像已经是7版, 宝钻2版, UT经过证实也一直有微小的改动, COH也改过一点, 只有最新的BL和FOG好像还没有动原文. 相应的,中文版霍比特刷过多次,记得有改, 宝钻好像也有小改(除了族谱外不记得了), 其他应该还在攒errata没有动过
                      这其中除了Hobbit有详注版(中文还等着出), 有两卷History ,其他基本没有他人详细分析的文献
                      另外......第一二纪的坑很大, 跳坑需谨慎


                      65楼2021-06-02 20:41
                      收起回复
                        @zionius 于是欢迎入坑!XD
                        作为托书译者(之一)兼托尔金作品爱好者,我是做梦都希望能做出没有错误、风格也不至于辱没了原文的中译本来。后者不易找到客观标准,且改起来可以永无止尽,前者却是可以量化,努力可以做到的。文景版《魔戒》2013-14年出版以来,靠众位细心热情读者的帮助,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也已经做了不少修正润色,但一直没能再从头到尾地审核一遍,而且因为太熟悉,有些问题容易成为盲点。万幸有@ralipretac 一直不离不弃(=v=),极大扩展了翻译阵营的脑容量,但我们的本职都不是翻译,苦于时间不够,精力有限,很多时候只能望书兴叹。
                        ——所以,忽见zionius你这样情愿费心费力精校译文的同好,我们高兴都来不及XD
                        我也很好奇《魔戒》以外的英文版都经过了多少修正,因为最近正在增补宝钻UT和三大传说的勘误,争取把知道的都改进去。就真希望Scull & Hammond两位也审核一下其它托书啊orz


                        IP属地:美国68楼2021-06-03 06:31
                        收起回复
                          好帖,我TM顶爆


                          IP属地:山西69楼2021-06-03 10:22
                          回复
                            堂堂完结!楼上T大和喷泉说过的几处错误我就不列了。待吸收完各位大佬意见后,我会整理一份容易阅读的正式版
                            附录五 文字与拼写
                            mb became m in all cases, but still counted as a long consonant for purposes of stress (see below), and is thus written mm in cases where otherwise the stress might be in doubt.
                            mb一律变成了m,但为了重音仍算作长辅音(见下文),因此,当重音位置模棱两可时, 就要写作mm。
                            中文不易理解,宜译成“但计算重音时仍算作长辅音(见下文),因此,当有可能混淆重音位置时,就要写作mm。”比如下面举的例子galandhremmin,如果写成galandhremin重音位置就不一样了。
                            ----------
                            换言之,不考虑音量的话
                            音量(quantity),是一个语音学术语,指元音或音节的长短。—译者注
                            常用译名似乎是“音长”,这样也无需加译注。附录六还有一处用了。
                            ---------
                            另见Annûn(“日落”),Amrûn(“日出”),它们分别受到同源的dûn(“西方”)和(“东方”)影响。
                            漏字:'它们分别受到同源的dûn(“西方”)和rhûn(“东方”)影响。'
                            ---------
                            Final e is never mute or a mere sign of length as in English.
                            末尾的e永远不像在英语当中那样只作为长度标记而不发音。
                            这是两种情况,当译作“末尾的e永远不像在英语当中那样不发音,或者只作为音长标记。”
                            --------
                            They had reached the stage of full alphabetic development, but older modes in which only the consonants were denoted by full letters were still in use.
                            它们已经发展到拥有完整字母表的阶段,但还在使用更为古老的模式,其中只有辅音才以完整字母表示。
                            应译作“但也还在使用更为古老的模式”以避免误解。
                            -----------
                            The Cirth were devised first in Beleriand by the Sindar, and were long used only for inscribing names and brief memorials upon wood or stone. To that origin they owe their angular shapes,
                            奇尔斯是辛达精灵在贝烈瑞安德首创的,很长时间都只用于在木料和岩石上刻写名称和简短的铭文。它们由于这种用途而拥有棱角分明的形状
                            因果关系反了,棱角分明不是因为用于刻划,而是因为起源于刻划符号,才不得不像楔形文字一样棱角分明。当译作“它们由于这种起源而拥有棱角分明的形状”。
                            ----------
                            Hence in later times it was often called Angerthas Moria or the Long Rune-rows of Moria.
                            因此,后期它常被称为“安盖尔沙斯·墨瑞亚”,或“墨瑞亚的长排如尼文”。
                            ------
                            Rune row就是如尼文字母表,之所以不叫alphabet,因为它不是从alpha开始的。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如尼文前六个字母是fuþark,盎格鲁撒克逊如尼文前六个字母是fuþorc。(这两种文字即以此为名,叫Futhark和Futhorc)为什么现代人知道这个字母表,而且管它叫row呢?因为当年它被刻在石头上时就是这样的。请自己搜索Kylver stone。
                            译成“长排如尼文”让人不知所云,以为是字母形态哪里不一样。中文"字母表"既然没有暗含从alpha开始的意思,那译成“加长版如尼文字母表”就可以了。或者要还原一点的话可以用“加长版如尼文字母行”。
                            ------
                            The arrangement is the one most usual at the time, and the one in which the letters were then usually recited by name.
                            表中以正规书写体展示了第三纪元中西部地区普遍使用的全部字母,依照当时最常见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其中字母通常以其名称记诵。
                            这里的意思是,人们背字母表时,就按这个顺序背,就像我们背abcdefg。当译作“依照当时最常见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当时人们记诵字母名称时,通常也按这个顺序。”
                            ------
                            字母表指的是一系列并无规律可循的字母,每个都有独立的含义(value),背诵顺序约定俗成,与字形和功能毫不相关。
                            value应当译为音值。根据文意,似乎译成音位或音素也成,更接近语言学中的定义。前后文出现好多次,一般都译成“发音”或“读音”了,最好统一一下。
                            ------
                            The only relation in our alphabet that would have appeared intelligible to the Eldar is that between P and B; and their separation from one another, and from F, M, V, would have seemed to them absurd.
                            我们的字母表中,埃尔达很可能只看得出P和B有联系;而这两个字母的位置互相分开,并且还与F,M,V分开,埃尔达很可能觉得这是荒谬的。
                            原文不可解,P和B在腾格瓦字母表里靠一起很好理解,但凭啥要跟FMV靠一起?显然,这里最后一个“from”应该是“form”写错了。费艾诺字母中有长得像P和B的,却没有像FMV的。当译作“而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却不相邻,此外F,M,V的形状也很怪,埃尔达很可能觉得这是荒谬的。”这就是我发现的第二处英文版错误,而且是延续了至少半个世纪的一个重大错误(查了1965、1991、1994、2005版中都有)
                            ------
                            In Quenya, which possessed besides the calmatéma both a palatal series (tyelpetéma) and a labialized series (quessetéma),
                            而在昆雅语中,除了k系列(calmatéma),还有腭音系列(tyelpetéma)与唇音系列(quessetéma);
                            前文已经有唇音/labial/p-series了。这里的labialized,术语叫唇音化,跟唇音不是一回事。
                            -----
                            In languages such as Quenya, in which most words ended in a vowel, the tehta was placed above the preceding consonant; in those such as Sindarin, in which most words ended in a consonant, it was placed above the following consonant.
                            在那些类似昆雅语的语言中,绝大多数词以元音结尾,tehta置于前一辅音之上;在那些类似辛达语的语言中,绝大多数词以辅音结尾,tehta置于后续辅音之上。
                            “类似”不包含本体。当译作:“在昆雅语等绝大多数词以元音结尾的语言中,tehta置于前一辅音之上;在辛达语等绝大多数词以辅音结尾的语言中,tehta置于后续辅音之上。”
                            ------
                            对元音的描述误译甚多,其实如果翻译时能看到维基上那个元音字母表,就不会理解错了
                            The three dots, most usual in formal writing for a, were variously written in quicker styles, a form like a circumflex being often employed.
                            a最常见的写法是三个点,又写为各种便捷形式,类似常常采用的音调符号。
                            当译作“a最常见的写法是三个点,又写为各种便捷形式,其中一种常见形式类似于扬抑符。”
                            ------
                            单独的一个点和“重音符/acute accent”常常用于表示i和e(但在一些模式里用来表示e和i)。
                            前文译作“锐音符”。重音符是反过来的“ˋ”。后文还有几处,皆非。
                            -------
                            But for the same purpose the tehtar could be doubled. This was, however, only frequently done with the curls, and sometimes with the ‘accent’.
                            但也可以用加倍的tehta来达到同样目的。但是,只有弧常常这样写,有时加上“重音”。
                            有歧义,当译作:但是,只有弧常常这样写,有时“锐音符”也这么写。
                            --------
                            They also reintroduced 14, 16 for the valuesj, zh; but used 29, 30 for g, gh, or as mere variants of 19, 21.
                            他们还引入了14号和16号来表示j音和zh音,但用29号和30号表示g和gh,或仅作为19号和21号的变体。
                            前面说了墨瑞亚矮人弃用14号和16号,代之以29号和30号。当译作“他们还重新引入14号和16号来表示j音和zh音,转而用29号和30号表示g和gh”。
                            -----
                            附录六:语言与种族
                            and in the hills of Dunland a remnant lingered of an old people, the former inhabitants of much of Gondor.
                            还有一支古老民族的残部在黑蛮地的群山里滞留,其中许多过去都是刚铎的居民。
                            当译作“他们过去曾经居住在刚铎的大部分地方。”


                            IP属地:湖南70楼2021-06-04 17:28
                            收起回复
                              类似扬抑符(a form like a circumflex being often employed)说的应该就是图中这个。

                              Altariello nainie Lórienesse (forodrim DTS-19)


                              IP属地:广东71楼2021-06-04 21: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