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07贴子:3,011,047

回答知乎上的提问: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中“有”、“无”的关系是什么?


IP属地:北京1楼2025-06-07 09:43回复
    帛甲五千言道论(不是道德经)中的有与无的关系原本有两种,但由于儒篡儒释为《道德经》而被误导歪曲了。
      第一种,有无之间是先后关系: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却被王弼本等传世本篡改断句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而天下之物不是生于有,而是生于有名了!换句话说,就是万物不是生于母亲,而是生于母亲的名字了!但谁家母亲的名字比如翠花,能生孩子?上酸菜也不行吧?!生子还是得翠花自己来吧?!
      第二种,有无之间是同出异名的对立统一体关系。比如道生一,所生的不仅仅是1有,同时同步诞生的还有非1即0无,即(1,0)。这个(1,0)的有无共同体,则被作者命名为玄:无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这么简单明了的有无同出异名体=玄,之(这)有玄,众眇之门,从而打开了宇宙奥妙的大门的事实,却又被王弼本等传世本篡增一个玄字,变成了不知所云的玄之又玄的胡说八道。把原本很简单的给玄下定义的此章,给歪曲成了玄乎其玄的不知所云。其目的就是通过篡改来歪曲摸黑道学,用以罢黜道学独尊儒术!


    IP属地:北京2楼2025-06-07 09:53
    收起回复
      2025-07-17 16:26:23
      广告
      道德经里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

      道生之,德畜之。这是道德和万物的关系。而德呢?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探德之内容,完全是由道所决定的。


      IP属地:北京3楼2025-06-07 09:55
      回复
        道德经到底是玄乎深奥还是简单易懂?是有人故意把它炒的那么火,故意说的那么玄妙,还是本来就通俗易懂?

        帛甲本五千言,确如作者所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被儒家和朝廷共谋篡改并儒释的产物,伪道学书《道德经》,由于儒篡儒释加上错衍漏串文字等,确实已经无人能够全文贯通读通读懂了。


        IP属地:北京4楼2025-06-07 09:58
        回复
          “玄之又玄”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句话是道德经里的点睛之笔?

          玄之又玄,是儒篡原文的错误结果。原文是给玄下定义:有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这有了玄),众眇之门。即有无同出异名体,被命名为玄。这有了玄,就打开了宇宙奥妙的大门。而儒篡增一个玄字,并断句为“玄之又玄”,就把本章玄虚化为玄之又玄不着边际的不知所云了。


          IP属地:北京5楼2025-06-07 09:59
          回复
            《论语》为什么是《学而》开篇?

            论语的首章,根本不是象儒家宣扬的那样什么学习温习之类的胡扯,而是宣扬孔儒治世学说遍天下的自我吹嘘之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我们的治世学说,并能与时俱进落实到实践中,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远地方的人都学习实践了我们的治世学说,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这不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然,仍有人不了解我们的治世理论,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仍有缺陷,但我们并不为此而恼怒沮丧,这不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素质吗?


            IP属地:北京6楼2025-06-07 10:02
            收起回复
              什么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道,作者说得很清楚: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作者将这个“天下母”字之曰道。这就是道学的基石和由来。至于这个道物理上是否真的存在,作者也无法完全把握:道之物,唯望唯忽的无物之象。有点儿像风,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尾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有些客观唯心主义的成分。至于道是如何产生的?作者也说不清: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即不知:道母为谁,却根据常理,断定道象,和有蒂的瓜果一样,也有象蒂,因而是其帝(蒂)之先的东西如藤蔓土地等产生出来的。


              IP属地:北京7楼2025-06-07 10:06
              回复
                《帛书道德经甄辨》认为帛书甲本“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中的噭,不能校释为通缴,两者天差地别,你怎么看?

                帛甲本《五千言》的“噭”(说文:吼也),就是现在的简体字“叫”,与儒篡儒释《道德经》的“徼”当然不是一回事,不能用通假的名义混为一谈。帛甲“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是说:恒定不变的有物环境,乃观察所需要的,用于观察有为什么叫有。跟儒释的观察道的什么边界归终之儒篡儒释胡说八道,完全无关。


                IP属地:北京8楼2025-06-07 10:07
                回复
                  2025-07-17 16:20:23
                  广告
                  道可道 非常道:老子第一句话岂不是把整本道德经都给否定了?

                  这是你被儒篡儒释的“道不可道,是恒道”的谬论欺骗误导的错误理解恶果。实际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是字面意思:道,可以说道,但不是一般的恒道!这也完全符合作者五千余言论道的客观实际从而是真理!根本没有王弼本等传世本儒篡儒释的“道不可道”的歪曲和误导涵义。其原因,当然仍是司马迁说的道儒互绌,儒家要通过篡改和儒释以摸黑道学、独尊儒术,不为互绌对手做免费宣传和传播的缘故。


                  IP属地:北京9楼2025-06-07 10:09
                  回复
                    道家思想的真正精髓是什么?

                    《帛甲五千言道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五个字:“不欲见贤也”!“故:去皮取此”——去礼者政体,取道者政体!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6-07 10:11
                    回复
                      从甲本老子《道德经》来看,它是不是商周时期的语录汇编?

                      当然不是!它是周文王灭商建周的宣言书和去礼者取道者的复结绳而用之造反理论旗帜!


                      IP属地:北京11楼2025-06-07 10:13
                      回复
                        为什么《道德经》推崇“慈”而反对“仁?

                        这是由于儒家的篡改和儒释造成的自相矛盾。正板抄本帛甲《五千言》道论中,根本就没有慈字。三宝乃是:滋、检、不敢为天下先。被儒篡成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让原本的真理变成了谬论:慈,故能勇!谁见过慈爱孩子,能把孩子变成勇士?只有娇生惯养造成的胡作非为、四处闯祸要家长擦屁股赔偿道歉甚至违法犯罪被法办的小霸王吧?


                        IP属地:北京12楼2025-06-07 10:27
                        回复
                          兹:草木茂盛,太自然一切的繁荣来自道(的作用),来自天地(的作用)。天地无心,滋润土地连水也不需要,你用滋或慈去认识这个世界,说明你爱心泛滥,违背天道。兹是道的本能,慈是人本能,不是爱也不是仁也不是恨。天将建之,以慈坦之:天地构建的世界是依靠天地的本性(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顺应自然顺应人心)。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07 11:00
                          收起回复
                            《道德经》里有着哪些人生答案?

                            这就牵涉到了人生观。作者不泯于大众的人生观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最终成就了《五千言》道论,为普通人树立了人生榜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6-07 11:56
                            回复
                              2025-07-17 16:14:23
                              广告
                              一本宇宙之书,一本无上智慧之书网页链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6-07 1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