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武帝制婕妤、娅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俗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1班固:《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第3935页。嫔妃等级比视的秩级序列中,出现了作为职官名的“丞相”,和作为位阶名的“上卿”。在西汉的禄秩系统中,“丞相”和“御史大夫”是有秩级而无秩名的两级。2详参阎步克:《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等文。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位居三公,御史大夫位列上卿。3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25—726页。故上引《外戚传》中的“昭仪位视丞相”,当指昭仪位阶比视三公,秩级比视丞相;“婕妤视上卿”,应指婕妤位阶比视上卿,秩级比视御史大夫。再看俗华比视的秩级。《史记·外戚世家》记作“二千石”,4司马迁:《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84页。《汉书·外戚传》则记作“真二千石”。就俸额排比来讲,西汉的二千石诸秩应该包括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四等。考虑到嫔妃等级比视的秩级均为正秩,以及秩级序列的连贯性,俗华比视的秩级应该是真二千石。5阎步克:《也谈“真二千石”》,《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元帝增置昭仪之前,婕妤居嫔妃等级之首。但婕妤比视的列侯、御史大夫,在爵、秩序列中,却排位第二,上卿在位系统中的排位,也要次于上公和公。如此,在帝国的政治身份序列中,帝、后与诸侯王、丞相齐平,这与汉家追求的“天子之制”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