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10,417贴子:572,034

回复:【杂记】杂记堆放贴,把看到有趣的历史内容堆放在这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已占田数论,孝宗张后外戚也没有那么突出@掌上珊瑚巨蟹 @金錯刀筆吏 @嘻哈笑話王✌️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3-10-28 14:21
收起回复
    张金龙可真会卡点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3-10-29 10:14
    收起回复
      2025-07-17 10:01:48
      广告
      封冀(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寿善为妖态以蛊惑冀,冀甚宠惮之。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23-10-29 21:12
      回复
        尽管玛丽一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天主教信仰复辟,但是任免主教依旧是依靠法律手段。罢黜、处决拥有新教立场的主教,还是任命天主教立场的主教,玛丽一世所依仗的仍旧是亨利八世时期建立起来的绝对王权。如玛丽一世继位之后,随即以法令的形式宣布恢复杜伦主教区,还规定了杜伦主教所享有的一系列特权,例如司法审判权、管理教产权、无须缴纳首年金等,恢复了宗教改革之后被剥夺的诸多主教的权力。但是该法令同样规定,女王及其继任者有权推荐主教的人选。玛丽一世在任期间,通过法令共罢黜了12位教区的主教,包括克兰默在内的4位主教被以异端罪论处。爱德华六世到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末期,每一朝皆有罢黜主教的案例,按照玛丽一世时期英国共有24个教区计算,都铎中后期罢黜主教的教区数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世俗法令管理宗教领域,使主教制度同其他世俗领域一样,皆受法律规范,成为都铎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3-10-30 13:07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3-11-01 13:26
          回复
            唐代宗封仆固怀恩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与登里可汗。崇徽公主经太原道入回鹘,唐诗中提供了证据。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诗云: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余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晚唐时,李山甫有《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一诗: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据此可知,崇徽公主入回纥和亲曾途经阴地关。阴地关,位于长安至太原的驿道上,今山西灵石西南五十里,唐太宗取霍邑时曾驻于此。李山甫又有《代崇徽公主意》诗:“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按:一作“昭”)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其用意仍在借此讥讽唐廷无能。宋人欧阳修也有《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诗:“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北宋对外软弱,屈辱事敌,上层统治集团以权谋私,不恤国事,欧阳修借古讽今,其用意与李山甫诗同。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3-11-01 21:39
            回复
              都铎王朝建立之初,各郡治安法官的人数平均不足10人,但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初期,各郡治安法官的人数达至30—50人。治安法官的职责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维护治安,处理小额盗窃、聚众闹事、袭击罪等人际纠纷;二是监督济贫法的实施,规训民众行为规范,包括日常习惯、经济状况、行为道德等;三是管理和维护地方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监狱、教养院、郡政厅等);四是以税收、罚金等方式征收和管理公共资金,任命济贫管理员、道路检查员、警役等职务,并对他们的活动予以监管。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3-11-02 07:54
              收起回复
                在《儒林列传》序中,范晔称: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桼书经字,以合其私文。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3-11-02 07:57
                回复
                  2025-07-17 09:55:48
                  广告
                  范晔以和帝为界而将东汉儒学之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和帝之前为东汉儒学的发展、兴盛期,和帝以后东汉儒学的发展则成衰退之局,期间顺帝、梁后虽有所做为,然“游学增盛”“章句渐疏”,终“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可见,范晔之论东汉儒学之盛衰是与论东汉之兴亡相始终的。其次,该序隐含“权归女主”、“儒者之风盖衰”与东汉倾危的关系。范晔认为和帝尚能“数幸东观,览阅书林”,而“邓后称制,学者颇懈”,这就是说,“邓后称制”实际上开启了“儒者之风盖衰”的局面。与之相较,范晔对“邓后称制”与“学者颇懈”及“儒者之风盖衰”之间关系的论述,与他在《皇后纪》中对“邓后临朝”与东汉政权演变之间关系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范晔在《皇后纪》之“史论”中论和熹邓后时,称:“邓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至使嗣主侧目,敛衽于虚器,直生怀懑,悬书于象魏。借之仪者,殆其惑哉!”与《儒林列传》序中的记载相联系,可以看到范晔对“儒者之风盖衰”在东汉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作用也即对东汉之倾危所产生之影响的重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3-11-02 07:57
                  回复
                    后妃吏化与天子之制——汉代后妃建制探白坤
                    汉代的后妃建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春秋》经传描绘的“姪娣媵系统”,该系统以帝、后婚礼为前提;二是以《礼记·昏义》为蓝本的“五班次系统”,“比视”是其核心。武帝、元帝时期改革后妃建制,在嫔妃等级与爵秩序列之间建立起“比视”关系。帝、后等齐至上的政治身份序列随之形成,汉帝妾群全面吏化,“五班次系统”得到初步实践。王莽秉政期间的两场聘后礼,及随之而立的两种后妃建制,既涤清了秦制影响、建立起“汉家”新传统,又表明汉帝国对“姪娣媵”和“五班次”的取舍。汉家追求的“天子之制”要求皇帝至上无匹,而消解帝、后等齐伦理依据最有效的手段是放弃“聘后”。因对帝、后婚礼的硬性要求,“姪娣媵”最终无缘东汉的制度实践。“五班次”却因不要求帝、后婚礼,不限制后妃姓氏、身份,及“比视”在调节政治身份序列中的便利等,获得汉帝国青睐,并成为后世后妃建制的经典模本。随着后妃比视对象被调整,“册妾为后”成为定制,东汉皇后彻底成为皇帝臣妾,皇帝至上无匹的政治身份序列正式形成。汉家在实践“天子之制”的道路上又进一步。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3-11-02 08:29
                    收起回复
                      汉家施行过两种后妃建制。一是武帝以前的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种建制承秦而来。《二年律令·置吏律》云:诸侯王得置姬八子、孺子、良人。彻侯得置孺子、良人。
                      汉初的律令体系将诸侯置妾一项归入《置吏律》,表明八子、良人等具有妾、吏两重身份。汉初诸侯国效仿中央制度,据此,汉帝嫔妃应该也于此时具备了妾、吏双重身份,但嫔妃等级是否对应明确秩级、被正式纳入帝国的禄秩序列,我们不得而知。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3-11-02 08:29
                      回复
                        至武帝制婕妤、娅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俗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1班固:《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第3935页。嫔妃等级比视的秩级序列中,出现了作为职官名的“丞相”,和作为位阶名的“上卿”。在西汉的禄秩系统中,“丞相”和“御史大夫”是有秩级而无秩名的两级。2详参阎步克:《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等文。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位居三公,御史大夫位列上卿。3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25—726页。故上引《外戚传》中的“昭仪位视丞相”,当指昭仪位阶比视三公,秩级比视丞相;“婕妤视上卿”,应指婕妤位阶比视上卿,秩级比视御史大夫。再看俗华比视的秩级。《史记·外戚世家》记作“二千石”,4司马迁:《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84页。《汉书·外戚传》则记作“真二千石”。就俸额排比来讲,西汉的二千石诸秩应该包括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四等。考虑到嫔妃等级比视的秩级均为正秩,以及秩级序列的连贯性,俗华比视的秩级应该是真二千石。5阎步克:《也谈“真二千石”》,《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元帝增置昭仪之前,婕妤居嫔妃等级之首。但婕妤比视的列侯、御史大夫,在爵、秩序列中,却排位第二,上卿在位系统中的排位,也要次于上公和公。如此,在帝国的政治身份序列中,帝、后与诸侯王、丞相齐平,这与汉家追求的“天子之制”背道而驰。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3-11-02 08:35
                        回复
                          元帝赐傅、冯二婕妤“昭仪”之号,令其比爵诸王、视秩丞相。自此, 作为诸侯王妻的王后, 虽与皇后同用“后”号, 但在帝国的政治身份序列中,已与诸侯王夫妻一体,位于皇后之后。贾谊“妻既已同,则夫何所异”的担忧, 1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第47页。也随之消除大半。东汉诸侯王正嫡改称“王妃”, “后”号被皇后独占, 贾生此虑彻底消除。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3-11-02 08:37
                          回复
                            通过“比视”,嫔妃等级与支撑汉帝国政治秩序的三大鼎足一位、爵、秩,建立起对应关系。作为皇帝臣妾的嫔妃,在帝国的政治身份序列中获得明确位置。以帝、后为首,阴阳相协的等级序列随之而立(表七) 。这与前引《昏义》所述,虽有名号、分级差异,却无实质不同。至王莽聘娶杜陵史氏,改革后妃建制, 《昏义》设计的“五班次系统”得到全面实践。
                            然而,帝、后一体等齐的等级序列,到东汉就不复存在了。东汉皇帝内宫设置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5等。据《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东汉“皇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2孙星衍等:《汉官六种》, 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第210页。以皇后比视诸侯王,与西汉元帝增置昭仪后的等级序列相比,皇后下降一级。又据《后汉书·皇后纪》,“贵人金印紫绶, 奉不过粟数十斛”。3范晔:《后汉书》卷10上, 《皇后纪第十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400页。东汉贵人位次皇后,列于嫔妃等级之首。贵人比视列侯,更坐实了皇后次于皇帝的等级序列(参看表十)。至于美人、宫人、采女, “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4范晔:《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第十上》, 第400页。以上3个嫔妃等级与爵秩脱钩,意味着嫔妃中的大多数丧失掉皇帝吏的政治身份,沦为单纯的皇帝妾。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3-11-02 08:39
                            收起回复
                              2025-07-17 09:49:48
                              广告
                              为了巩固皇帝至上无匹的等级序列,通过“六礼”聘娶皇后的“聘后礼”,也逐渐被册妾为皇后的“册后礼”取代。聘后与册后,是汉代女性成为皇后的两种途径。经过惠帝、平帝、王莽的实践,聘后礼在东汉之前已经完备。西汉合新莽的20位皇后中,除去微时妻、追尊及以太子妃立的9位, 其余11位中,就有3位被礼聘为皇后。而东汉的15位皇后中, 只有桓帝梁后因梁氏擅权被聘,其余14位都以贵人之身受册中宫。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3-11-02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