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烟瘾形成机制
对于戒烟者来讲,烟瘾就像是在脑海里扎了根一样,戒不净、革不掉,带着股能量,时不时地在脑海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么它的根在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这里,请先将思绪切换到,吸烟之前的状态。虽然时间久远了一些,但仍然还是记得,在还没有吸烟的时候,对吸烟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是心知肚明的,至少不会理直气壮地去做这件事。可是既然知道吸烟这件事不可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是好奇心的驱使。
试想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件事情,能比得上吸烟这件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呢?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形成初期的年轻人。请看:吸烟这件事,似乎关系到了所有的人,其中反对的人与吸烟的人几乎一样的多,对吸烟有害的宣传、教育,与吸烟文化的普及、发展又不分伯仲,只要是关注到了这一点,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呢?
单就好奇心而言,并不会让人直接去尝试吸烟这件事,因为会受到自我价值评定的阻拦,只有当好奇心与自我掌控意识结合到了一起,具备了为尝试吸烟保驾护航的条件后(潜台词就是:不要紧,我能把握住自己),在经由某个事件的诱使,好奇心便很容易转化为行动。
一旦将“我要吸烟”的好奇心付诸行动,一个自我的价值取向与自我掌控意识的对立关系,便被悄悄的链接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吸烟可以肯定自我掌控的意识,但违背了自我的价值取向;不吸烟可以满足自我的价值取向,但否定了自我掌控意识;出现了吸烟既可取、又不可取;吸烟既兴奋又担心这样的悖论心理。
这个时候如果抗拒吸烟,虽然执行了自我价值取向的指令,可是否定了自我掌控意识,使大脑处于一种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失序状态,表现出难受的心理体验(焦躁、坐立不安、思想不集中等)。反之,如果吸烟,就可以满足了自我掌控意识,只是否定了自我价值取向,又会出现自责。
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讲,由于大脑自相矛盾引起的难受感,远大于自责。因此在吸烟初期,在烟毒伤害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容易减轻自责心理),再加上对自我掌控意识的肯定,为了避免由悖论心理导致的难受体验,继续吸烟就成了首选。所以一旦开始吸烟,就很难停下来。这是烟瘾开始形成的初期阶段。
随着吸烟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吸烟行为开始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向包括躯体、行为、心理习惯等方面进行渗透,开始形成一些固定的连锁关系(比如:饭后、早起、躯体尼古丁量值变化时候等,都容易出现烟瘾现象),从最初那个烟瘾的指示下,吸烟行为不断地重复,而每一次的吸烟行为,反过来又一次次地在强化着烟瘾,循环往复周流不止,其被强化的程度,怕是没有一件生活事项可以比拟。就这样,烟瘾便会很快地在脑海里烙下印记,成了戒烟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