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理发师的故事
通过对烟瘾形成的观察,又遇到了悖论心理问题。什么是悖论心理?有个理发师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心理状态。
一个理发师做了一条规定: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当有人问:你该不该给自己理发时,便出现了悖论心理。怎么讲呢?理发师想了,如果自己给自己理发,他就成了给自己理发的人,按规定他不该为自己理发。如果不给自己理发,按规定,他又该给这种人即自己理发。最终出现了给自己理发有矛盾,不给自己理发也有矛盾。那么到底是理还是不理?结果理发师抑郁了。
本来是一条对他人提出的、带有限制性的规定,当反过来指向自身时,便形成了一个悖论心理。悖论心理的典型特征,就是欲罢不能、事与愿违,其表现形式就像理发师那样,是理?还是不理?、是要?还是不要?其中都存有矛盾。
悖论心理是一个无解的纠缠怪圈。
在戒烟这件事情上,戒烟者一旦进入到了是吸?还是不吸?这个层面去开展戒烟行动,就意味着已经陷入到悖论心理的怪圈了,戒烟失败那是必然的。具体分析如下:
在烟瘾形成初期,从烟瘾形成机制看出:不吸烟,满足了自我价值要求,但否定了自我掌控意识,同时引起大脑自身冲突出现难受感。吸烟,难受感虽然消失了,但等于是对价值观的抛弃,又会出现自责,结果吸与不吸都有问题,表现出悖论心理的状态。
过了烟瘾形成初期,再谈戒烟,这时意志力所面对的对象换成了烟瘾,就是用自我意志力去革除烟瘾,等于是以“我要戒烟”来革除“我要吸烟”,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否定,必然也会出现难受的内心体验。
并且由于自我掌控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烟瘾形成初期的两个因素,烟瘾本身就是被这两个因素给“喂”大的。用促成烟瘾形成的因素,来解决烟瘾问题,就像一个人虽然有无穷的力量,但是却永远不会把自己提起来一样,所呈现的也是悖论心理状态。
因此才有了明知道吸烟不好,但就是停不下来这样的欲罢不能现象。不是我不想戒烟,经验告诉我,通过意志力和提高对吸烟有害认识方面来戒烟,这些都是没有希望的,其结果只是对烟瘾形成过程的一次次重复,除了浪费戒烟者的戒烟愿力,以及烟瘾变得更强烈之外,徒增以后对戒烟的恐惧。
可能有人会说:即便如此,不是一样有成功戒烟的人吗?这确实是事实。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如果我们按两年不吸烟,作为成功戒烟统计依据的话,从资料上显示,似乎没有能超过5%的。在这5%的人当中,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具体各占多少,这一点怕是很难统计了。
一种情况是,是吸?还是不吸?的悖论心理状态亦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控制不吸烟,悖论心理有被淡化的可能,但悖论的心态没有根本改变,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烟瘾和自我意志自我两面的冲突和对立),很苦、很疲惫的戒烟过程。由于吸烟的悖论心理没有改变,这样的戒烟者,即使戒烟有了一段时间,可是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复吸。
比如:抱有“一旦吸烟,终生戒烟”认识的戒烟者就属于这种人,他们以坚持、硬顶、鼓励等为维持悖论心理的手段动力。
一种情况是,戒烟开始之前,或者在戒烟的过程中,机缘巧合(非理性、数量少),是吸?还是不吸?的悖论心理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而成功戒烟。
比如:那些受疾病、健康、自由等问题的困扰,而得到高度警示和启发的戒烟者,往往会从骨子里就知道“今生自己是不会再吸烟了”,因此面对无论多么强烈的烟瘾,再也不会纠结于“是吸?还是不吸?”的矛盾怪圈,反而于不经意间,跳出和脱离了悖论心理的陷阱,轻松戒烟。